西方古典柱式人性文化特征再思考

2016-06-28 08:07许兴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性特征文化

许兴海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西方古典柱式人性文化特征再思考

许兴海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西方古典柱式艺术作为西方建筑艺术中的典范,不仅启发了人类思维方式,而且蕴涵着饱满的人文精神。西方古典柱式艺术的人性美内涵在柱式设计理念、结构比例、形制特征等多重方面上得到展开,具有多层次文化意义。

关键词:西方古典柱式;人性;文化;特征

所谓柱式,指的是石质梁柱结构各元件及其组合的特定做法,从细部直到整体。包括柱体﹑柱檐部及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各部分的比例大致稳定,结构特点鲜明,不但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比例权衡,而且决定了建筑的风格。西方古典柱式系统包括古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以及古罗马塔斯干柱式(Tuscan 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等五种柱式。古希腊柱式与古罗马柱式之间是一种传承关系,西方古典柱式形成于古希腊,而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发展。

图1 维诺拉建筑五种柱式(自左向右:塔斯干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混合柱式)

一、“人本”化的柱式理念

人文精神象征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特征,所以古希腊柱式艺术必定蕴含着独特的“人本”精神。

(一)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受“人本”思想的诱发,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美学精神。早期古希腊人的自然观是神话自然观,而古希腊“人本”思想就源于古希腊神话的自然观;古希腊神话滋生了宗教,宗教催生了西方哲学。神话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本属一体,人处于自然之中,而不在自然之外。同时自然作为人格化的存在是有意志的;天地万物,皆有灵性。同时在古希腊人看来,神也是一种自然,一种人;这在古希腊神话中有所体现。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都非常紧密地与自然力量相对应,并与其合为一体。人格化的自然即神的意志对人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宇宙的规律性和秩序是神显示出的统一和权威,这时神也具有了人情化、人味化和人性化的特征。这种在原始神话中神的遮蔽下所隐藏的原始“人本”思想对西方古典柱式艺术的形成起到了诱发作用。

(二)古希腊神话中的这种“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本身就意味着抬高了人的形象,表现出对人的强烈关注。古希腊人是第一个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民族。古希腊认为,人不仅负有道德上的责任,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自身的命运,人是世界万物中最了不起的物体。认为人体集中了天地万物之美,“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1]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古希腊人将人体结构的均衡美赋予柱式,柱式被提炼成没有任何附加标志的人。这种人本精神内涵被直接赋予柱式的做法,既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人生及命运的强烈关切,也体现了古希腊人的独特生活原则和人本价值观念。

(三)西方古典柱式艺术是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发展并定型的,蕴涵着饱满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人文精神的赋予,柱式才有了坚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这正是西方古典柱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自古罗马时期直到19世纪,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基本都是在以人本思想及人文精神影响下的古典样式中徘徊。即使在欧洲中世纪,因为神权统治,真正意义上的古典柱式艺术几乎不见踪迹(但以古典柱式为原型的各种变体柱式依然存在),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再度萌发,人们从废墟中又重新认识了古典柱式艺术,再度成为人们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武器之一。另一方面,因为利于保存而不利于建造的石结构柱式特点,体现出西方建筑不求急用、惟求永恒的美学价值理念。

二、程式化的柱式结构

柱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柱体、柱下基座和柱上檐部等均有严格比例要求与造型规范,从而形成一种建筑柱式制度或者说是法式。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一种艺术的成熟,总是或多或少需要程式化。他说,一件艺术品,必须统一而完整,“以致改易或删掉其中任何一部分就必定会破坏或变更全体。说完整,我是说具有开头、中间和结尾”。[2]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就是这些原则的体现者,高度程式化的柱式结构,从头到尾都是完整的,各部分的柱式构件相互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几乎容不得一丝更改或增减。

古希腊早期对柱式规范并非十分严格,至公元前6世纪,柱式的变化范围才开始逐渐缩小。当柱式发展到需要寻找它的量化规定体现时候,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质,一般来说,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和谐体系实质上是一种数的秩序和逻辑关系。亚里斯多德则也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古希腊人也正是在这种美学原理的引导下使柱式经过数理关系的规定达到了它的均衡与规范,柱式具有了完整且严密的逻辑关系,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柱式艺术基本趋于定型。

古希腊多立克柱式是西方古典柱式系统中定型较早柱式之一,多立克柱式造型简朴、单纯,比例粗大。多立克柱式柱头为一个简洁而又刚劲挺拔、形如倒置的圆锥台,柱身圆形,保持着它的一贯简约和单纯的风格。爱奥尼柱式柱身纤细、轻灵,柱头左右各有一个轻巧秀逸的涡卷,比例均匀,尽显雅致和高贵。科林斯柱式是模仿少女的窈窕姿态。因为少女年幼弱小,柱式显出更加纤巧、优美。塔斯干柱式是古罗马原本就有的一种最简单的接近于多立克柱式的一种柱式,其比例粗短,结构稳重,多用于一些小型建筑形式或在做叠层柱式时立在底层。[3]科林斯柱式深受古罗马人偏爱,于是他们取自这种柱式的华丽丰富,并在此基础上与爱奥尼柱式结合增加为一种组合柱式,即把爱奥尼式柱头上的涡卷叠加到科林斯柱头上去,创造出一种全新柱式即混合柱式。柱身、柱基和比例与科林斯柱式基本相同。到古罗马时期,西方古典柱式艺术的柱径与柱高之比大致为:混合柱式科和林斯柱式为1∶10,爱奥尼柱式为1∶9,多立克柱式为1∶8,塔斯干柱式为1∶7,柱径与柱高的比例是随着柱式的性格变化而变化,有着不同的表现效果。两者相差越小越粗壮,相差越大越纤细。柱身有收分(自上而下逐渐地收缩)与卷杀(将直的轮廓改为柔和的曲线和折线),柱身通常在高度的1/3处开始逐渐向上缩小,而且微微向外弯曲。收分的大小规范除塔斯干柱式为五分之一柱下径外,其他柱式均为柱下径六分之一。同时对柱式的基座及檐部也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规范要求,形成了柱式的檐高、柱高和基座之间的大致比例关系,即檐高∶柱高∶基座=3∶12∶4。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明晰且富有逻辑性,始终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坚持着一种数的比例标准和量化的规范。一方面,这种数量化后的规范与标准对后人的艺术思维是一种束缚,在没有重大的历史机遇情况下很难做到突破与创新;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有了这种高标准高规格的量化要求,才有效地阻住了一些不入流的创作尝试,保证了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形式的高水平的统一。但尽管如此,柱式艺术的发展在经过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时,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正如维特鲁威所说,所谓规范,也不是绝对的。柱式的做法应根据建筑环境、地形地貌及建筑主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死守教条。[4]

三、人性化的柱式特征

西方古典柱式艺术模仿人的体态结构特征并详细量化了各结构部分的比例关系是与古希腊人对“人性化”的神崇拜有密切关系。古希腊人认为神是最美丽、最善良、最有智慧的人,对神的崇拜实质上就是对人性的赞美和高扬,人性乃神之归宿。所以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必定要体现出人的某些特征。

图3 依瑞克提翁(约公元前395)

维特鲁维认为古希腊人设计古典柱式必定与自然界的某种生物种类有着类似的特征,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界,更强调的是人体结构的均衡和比例,这是古典柱式“人性化”结构特征突出体现。认为大自然是按照下述方式构造人体的,面部从颏到额顶和发际应为(身体总高度的)十分之一,手掌从腕到中指尖也是如此;头部从颏到头顶为八分之一,从胸部顶端到发际包括颈部下端为六分之一;从胸部的中部到头顶为四分之一。面部本身,颏底至鼻子最下端是整个脸高的三分之一,从鼻下端至双眉之间的中点是另一个三分之一,从这一点至额头发际也是三分之一。足是身高的六分之一,前臂为四分之一,胸部也是四分之一,其他肢体又有各自相应的比例。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和模仿人体特征,在古希腊人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同样也是有度量和秩序决定的。大约在公元前420年左右,古希腊雕刻家波利克列塔斯(Polycletus)提出人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到公元前344年左右,雕刻家立西泼斯(Lysippus)改为1∶8,以后广为采用。古希腊人的这种收集人体各部分比例的测量原理,对任何工程来说似乎都是必要的,并将这些测量单位组合成完美数,古希腊人称为teleion(齐全的宴席)。而且认为不管是数字6(指足是人体身高的六分之一),还是数字10(指双手手指的数目),维特鲁维注意到他们仍是在寻求自然界中完美的数字,这种完美的数字体现的是一种人体的均衡美,首先在古希腊多立克柱式中得以体现。“……因为海沦和仙女奥尔塞斯的儿子多鲁斯(Dorus)统治了阿卡厄亚和珀罗庞涅西斯全土。此人在古城阿尔戈斯的朱诺圣地偶然建立了这种神庙(指多立克式)”,因为尚未掌握柱子的均衡法则,便摸索着如何使柱子既能承载重量,外表又美观大方。于是他们就把目标转向自然界中的人,试图在人体比例中寻找答案。“……于是人们试着测量身子的脚长,把它和身长来比较。因为了解到男子的身长是脚长的六分之一,所以就把同样的情形搬用到柱子上来,而以柱身下部粗细尺寸的六倍做为包括柱头在内的柱子的高度。这样,多立克柱子就在建筑物上开始显示出男子身体比例的刚劲和优美。”[5]然而,爱奥尼人在为幽雅的狄安娜建造了神庙时,就试图寻求一种新型的神庙外观。他们将这种基于脚长测量的同一比值运用于窈窕女子的身材上,并以柱身下部粗细尺寸的八倍做为包括柱头在内的柱子的高度,柱式显得更加高挑,柱子下部安置spira(磉墩),代替鞋作为柱基。柱头如同秀发,左右各有一个秀逸轻巧的涡卷如同挽起的发结,柱体雕刻凹槽,以模仿女子的长袍衣褟,这就是后来的爱奥尼柱式。这样,就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设计了柱子,一种是没有装饰的赤裸裸的男性姿态,另一种是窈窕而有装饰的均衡的女性姿态。后代人判断更加趋于精细,愈益喜好细小的尺寸,便确定了柱径为7倍的大小为多立克柱式,9倍大小的为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充分体现出了窈窕少女的均衡美。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这样描述:“第三种柱式称做科林斯式的式样是模仿少女的窈窕姿态。”因为少女正值柔弱娇嫩的年华,四肢纤细,要是用作装饰,就会更加妩媚动人。

当然,古希腊这种把人的比例特征赋予柱式的做法从阿克拉罔达的奥林匹克席夫沙神庙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内部支撑额枋承重的构件就是男性雕像,雕像体态雄伟,双手举到脑后的正面,发达的肌肉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力量,这些用肌肉怒张的裸体男雕像做承重构件,就有可能是柱子。而与之有着鲜明对比的则是雅典卫城的依瑞克提翁神庙中支撑檐口的女子雕像(图3),她们头顶一个花篮形的柱头,体态轻盈,匀称、健美的女像双手自然下垂,长裙束胸,极富美感,充分表现了女性健美的线条。可见,古希腊人体雕像柱的结构特征是受建筑性格所决定。到古希腊晚期,女神庙用爱奥尼柱式,男神庙用多立克柱式,已经分得很清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师对柱式的形象来自于人体更是深信不疑,他们中有几位甚至把柱式檐部的侧影直接和人脸的侧影进行比照。

综上所论,西方古典柱式艺术作为西方建筑艺术中的典范,不仅启发了人类思维方式,而且蕴涵着饱满的人文精神。人性美内涵和人体的比例特征在柱式设计理念、结构比例、形制特征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对人的肯定和人性的赞扬,人体集中了天地万物之美,所以在柱式的设计上人成了表达的主题,这正是西方古典柱式艺术人性文化特征实质所在。正如黑格尔所说:“古希腊人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来欣赏。”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古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2.

[2]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0.

[3]王文卿.西方古典柱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9.

[4]许兴海.从“神本”到“人本”——兼谈西方古典柱式艺术特征[J].滁州学院学报,2009,(3):25-27.

[5][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高履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100-101.

责任编辑:胡栩鸿

Reflections on Hum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Classical Order

XU Xing-hai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Abstract:As a paradigm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art, the western classical order not only inspires the human’s thinking mode, but also contains humanistic spirit. The beauty of humanity in western classical order is presented by its column design concept, structure proportion, and shap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which has multilevel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western classical order; hum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16-02-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sk302)

作者简介:许兴海(1979-),男,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及理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057-04

猜你喜欢
人性特征文化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谁远谁近?
抓住特征巧观察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