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三题

2016-07-04 02:32倬佛
参花(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肥猪爆米花路灯

年味

在乡下,从元旦直到农历二月二,都充溢着浓浓的年味。而这期间的高潮当然是农历的大年了。一过元旦,农家就开始忙年了。崩爆米花、杀年猪、蒸黏豆包、撒年糕、扫尘、糊墙糊棚、蒸馒头、包冻饺子、赶年集办年货等都是准备过年的常规项目。我的故乡尤其如此。

我家是住在农村的工农之家。父亲是在乡镇机械厂上班的工人,是非农户口,吃供应粮。母亲是农民,祖母、哥哥们和我随母亲都是农业户。母亲去世得早,忙年的活一般都是由祖母张罗。那时,日子过得虽然紧巴,但是年近古稀的祖母却安排得井井有条,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村头大榆树下,一声“崩爆米花啦”的喊声开启了小村过年的序幕。那个戴着狗皮帽子摇着“葫芦”似的机器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见他摇着那机器,风机把下面的炭火烧得红通通的。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是一听到那一声喊就匆忙地跑来大榆树下的。而最先来到大榆树下崩爆米花的常常是老王家的五舅奶。她虽是小脚,走来大榆树下却是很快的。当老人把五舅奶带来的苞米装进机器摇着时,陆续的曹家六婶、左家大嫂、康二舅等人就纷纷端着一小盆苞米和一个准备装爆米花的空面袋子走来了。等爆米花要熟了时,老人让我们小孩子站到远处去,就见他打开了阀门,只听“嘭”的一声,白花花香喷喷甜滋滋的爆米花就满满地装进了五舅奶的面袋子。她乐呵呵地给我们这些小孩子每人抓上一把,就颠着小脚快步地离去了。祖母总是等别人都崩差不多了才去,她说这时候要礼让为先,再急也不差那么一会儿。等到祖母崩完了爆米花,老人也就收工准备回家了。祖母常常是把那袋子爆米花放在炕头上以免返潮。从这天起,我们就有“嚼咕”了。我常常是把衣口袋装得满满的,跑出去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为了干干净净过年,那时家家户户都要扫尘。我家扫尘是在二十三过小年这天。祖母拿了一把扫帚,先是象征性地在墙上划拉几下,说道:“二十三,扫房梁,蚰蜒蜘蛛不上房。”然后,二哥就开始扫房了,边扫边重复着祖母说过的话。他用一条白羊肚毛巾把头蒙上,像陈永贵似的。我管他叫“大寨人”。“大寨人”会用一根长长的木杆在一头接上笤帚,连高高的房脊都能够到。他扫得很细心,那些蛛网和灰嘟噜在他的扫帚下都跑得无影无踪了。我赞叹二哥的神奇,就用毛主席语录赞他:“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二哥就抿着嘴笑。大哥是负责清理的,他用报纸做个帽子戴在头上,显得很有文化气质。他把箱柜、锅台、碗柜等都盖上报纸,柜后、墙角、旮旯等处都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用抹布擦净。三哥和我喜欢刷洗坛坛罐罐,因为偶而会从里面得到几个硬币或是玻璃溜溜。当然,忙完了,祖母会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犒劳我们。

那时候,由于多数人家住土坯茅草房,年前常常要糊墙糊棚。父亲早就买好了报纸。这一天,祖母早早就打好了糨子。大哥负责往墙和棚上糊,二哥负责刷糨子,三哥和我负责把刷完糨子的报纸递给大哥。我们哥四个忙活完,常常要小半天。不过,看着新糊的棚和墙,心里觉得很爽。

过年,我最怕的就是剃年头了。记忆中,街里剃头的人姓孙,人长得细长干瘦。他把剃刀在围布上不停地蹭来蹭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生怕他一不小心,就在你头上割个口子。他的生意很好,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等上。那时的头型像个壶盖,村里的孩子们谁也笑话不了谁,因为清一色的都顶一个“壶盖”。而祖母却很喜欢地说:“壶不漏财,是个聚财头呢。”

祖母是个做干粮的高手。她撒的黏糕、蒸的黏豆包都非常好吃。她蒸的馒头是最香的了。那馒头个顶个都是又大又暄,白胖白胖的,咬一口都能使人醉了。蒸馒头时,祖母要在馒头上印一种红色的小花。她让我采集苘麻的果实来印小花。那种果实叫麻果,顶是平的,是天然的小印章。不知祖母是用什么做的印泥。馒头上印了这些红红的小花,增添了许多喜兴。和许多人家一样,过年时我家也会包出够初七之前吃的冻饺子。但年夜饺子每年都是現包的,要吃个新鲜。我家包年夜饺子时,祖母总要包三个吉祥饺子。三个饺子分别包进了硬币、糖块和大枣,表示谁吃到了,谁在一年里就会有财气、喜气和福气。

大年三十的晚饭是最丰盛的,而且是全家人在一起吃的团圆饭。三哥早早地就放了二踢脚,向全屯子声明我家开饭了。吃饭时,父亲让祖母坐在炕头,向祖母拱拱手说:“母亲大人过年好!” 然后他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祖母磕上三个头。这时祖母笑呵呵地说:“过年好,起来吧!”父亲就站起来。我们哥四个一起学着父亲的样子给祖母磕头,说:“奶奶过年好!”祖母也是笑呵呵地说:“过年好,起来吧!”我们起来后,她就分别给我们每人五角钱。 然后我们再给父亲磕头,说:“爹爹过年好!”父亲也说:“过年好,起来吧!”我们就起来,每人又都得到五角钱。这是过年得的头两张压岁钱,都是祖母和父亲早就准备好的崭新的角票。现在我还常常忆起父亲说的话:“贤孝传家从过年开始!”

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多年,因为与过年有关,体现了浓浓的年味,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现在每每想起这些,还是觉得如在眼前,依然那么鲜活,那么生趣,那么动人。

杀年猪的记忆

东北民谣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一进入腊月,屯子里就开始杀年猪了。那时候在农村,一到年底,杀一头大肥猪可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如今生活好了,谁也不再在意杀年猪的事了,但是杀年猪的记忆成为一种情结,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间。

我十岁那年,在长春念中专的大哥放寒假回家来了,我就知道家里要杀年猪了。那一年,祖母喂了两头大肥猪,准备一头给供销社当官猪交上,一头留着杀年猪。果然,大哥回来的当天晚上,父亲就和祖母商量着哪天把猪杀了。父亲当时在乡里的机械厂上班,要杀猪得请假,还得请厂子和屯里的亲朋好友来吃饭。父亲会看日子,他从柜子里取出四本叫作《取吉便览》的线装古书,翻了翻,就把日子定下来了。

到了杀猪那天。祖母和父亲很早就起来了,大哥把我们三个弟弟也叫起来了。祖母抓了一把苞米扔进猪圈里,说:“大肥猪,一会儿杀你你别怪,你本是阳间一道菜,早早托生你还回来!”大肥猪却没事样把苞米嚼得“咯嘣咯嘣”响。祖母说完用剪子从猪身上铰下一把毛扔在猪圈里,就回屋里烧开水去了。我听了祖母的话觉得好笑,见祖母走了就笑出声来。大哥说:“别笑,猪都要挨刀了,你还笑。”大哥还挺心软呢。大哥说,把它的毛扔到圈里,是旺圈的意思,来年还能养几头大肥猪。

父亲准备了捆猪的绳子和抬猪的杠子,二哥和三哥把一个很结实的炕桌抬着放在了窗前的院子里,大哥到生产队借来了一杆大秤。不一会儿,杀猪匠老姜家大姐夫和几个帮忙的被父亲请来了,二哥给他们每人递上一支迎春烟,他们就边抽边聊起来了。姜大姐夫是大队里有名的杀猪匠,年年这个时候请他杀猪的都得排队。他笑呵呵地一边抽着烟,一边唠着,一边拿出磨石来磨着刀。

这时候,大肥猪“嗷嗷”地叫起来了。我跑出去看。原来帮忙的已经到猪圈里把猪四蹄绑好,拎着耳朵、腿和尾巴,把猪抬到了院子里。这时,拽尾巴的那个人拿起大秤,钩在捆猪绳子上,其中的两个壮汉把杠子穿进去,抬起来称分量,称出是315斤。我赶紧把这一喜讯告诉祖母。

姜大姐夫磨好刀出来的时候,那只大肥猪已经被放到院中的炕桌上,只是在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当姜大姐夫走到大肥猪前,大肥猪看见了刀好像明白了,它瞅着姜大姐夫,也不叫了,眼里流出泪来,仿佛在恳求饶命。大哥在这时赶紧把我拽到大门外去,他一定是不忍心看了,也怕吓着我。当我们刚走到院外,就听着大肥猪号叫了一声后,声音渐渐低下去了。我往院内看去,屯子里来看热闹的大人小孩围了一大圈子挡住了我的视线,也看不清什么。等到我和大哥走回院里时,大肥猪已经死了,脖子下一个大盆还在接着血。

外屋又忙起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有一股浓厚的腥臭气味。只见帮忙的把大肥猪抬到大锅旁边,姜大姐夫正在边往猪身上浇水,边用个铁刮子煺毛。他干这活很专业,不一会儿就煺个一干二净。这时,只见他在猪的大腿上割了一个小口,然后拿着梃杖往里捅,眼见捅到猪头、猪前胸、猪前腿等处。抽出梃杖后,姜大姐夫就往小口里吹气,同时让人用棒槌一处处敲打着,不一会儿,大肥猪被吹得圆鼓鼓白胖胖的,瞧上去特别好看。

清洗完之后,姜大姐夫就开始给猪开膛破肚了。他先是拿出灯笼挂,再掏出肚肠,割下猪头、猪尾、猪蹄,再把猪切成两大扇。父亲准备一扇留着家用,一扇低价卖给亲邻。姜大姐夫清洗肠子是最拿手了,洗得既洁净又迅速,配的料好,灌出的血肠一出锅能香倒一溜人。

下午两三点钟,正是农家吃晚饭的时候,东西屋的桌边都坐满了大人和孩子。桌子上摆的菜是猪肉烩酸菜、切血肠、拆骨肉、猪肉炖粉条,酒是父亲特意到其塔木买来的“烧刀子”。父亲把屯中德高望重的金三爷请到炕头的一个座位上,又让一位帮忙的特意给他端来一大海碗片白肉放在面前,乐得老头直拱手。父亲不会喝酒,见客都齐了,这时候就端起一杯温开水权且当作酒,又让帮忙的把酒都给各位倒上,说:“谢谢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同志兄弟,我们老韩家平时没少劳烦大家,今天把大家请来表示一点谢意吧!菜和酒都管够,大伙就可劲儿造吧,我先敬大家。”说着,父亲给大伙鞠个躬,然后举起杯,“咱们农村主要是靠多打粮才能过上好日子,来,喝酒,我就祝咱们村风调雨顺吧!对于咱们在厂子上班的,我就祝咱們厂多出产品保咱们多开工资吧!来,喝一口!”于是,人们吃喝起来,只见金三爷把几勺子蒜酱倒入大海碗里,然后就一边像吃面条似的往嘴里扒拉着白肉片,一边大口喝酒,很惬意的样子。不一会儿,一大海碗肥肉就全进了肚,他便站起身来,笑吟吟地告辞,被父亲尊敬地送出,满足地离去了。屋里的人仍在说笑吃喝着,有的竟划起拳来。也许是我年小不胜酒力吧,那天虽然没喝酒,可我被酒气熏得头有些疼,有些飘飘然起来。

直到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我仿佛还能闻到那份肉香,感到那份酒劲,我仍然醉在这可爱的记忆里。

撒路灯

元宵节的晚上,天上一轮明月,地上片片繁星。这是我家乡的一帧风景。这明月自不必说,这繁星就是路灯了。

我们屯有在正月十五晚上撒路灯的习俗。吃完晚饭,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了。那时候,一般人家常常是撮一锹谷糠,拌上煤油,焖上一会儿,让谷糠吃匀了煤油。然后等天黑下来的时候端着满满的一锹点燃了的糠开始撒路灯了。用一根小木棍往下拨拉均匀的一堆,一堆火焰就亮起来了。一般是东屋一堆,西屋一堆,外屋厨房一堆,然后出房门,在房门前撒一堆,再在院子内东西窗前、东西房山头都撒上。这些地方撒完,开始从院里的小道通过大门撒向大道,每隔几步一堆,撒完为止。虽说是小小的一堆糠,由于掺了煤油,火焰熊熊燃烧,能亮上好一阵子的。

我家的路灯在全屯子是属于一流的。全家早早地吃完了晚饭后,父亲就会说:“准备撒路灯吧!一年好照得亮亮堂堂、过得红红火火的。”三哥像领了圣旨一般立刻就忙活起来了。三哥最会撒路灯了。他从部队复员后到公社的机械厂做了司机,每年撒路灯他都是用汽油拌糠,而且是拌上满满的一大洗衣盆。我家的洗衣盆是做钣金工的二哥用洋铁板打成的,很大,很结实。撒路灯的时候,二哥和三哥抬着洗衣盆从家往外撒。我的职责是点路灯。在三哥把糠每隔几步用小铲铲在地上后,我用干苞米叶一堆堆点燃。我家住在全屯子最南边,靠着沐石河通往土们岭的大道。路灯从院里撒到院外的大道上,往南撒到前屯,往北撒到往公社去的一座小桥上。别人家的路灯撒得少,而且一会儿就灭了。我家的路灯由于拌的是汽油,每一堆撒得多,燃的又亮,时间又长。撒路灯的时候,常常引得屯里的孩子和一些大人们跟着看热闹,有的人还帮着点,帮着维护。那场面就像是一场演出的高潮,把整个屯子的欢乐气氛都调动起来了。

在家家点起路灯后,整个小屯被点亮了,往日的寂静被赶跑了。人们从家里走出来,随着路灯在道上走走,互相说着祝福和吉祥的话,仿佛真是走上了光明大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城里成家多年了,虽然各种灯节见识了许多,尤其是燃放的多姿多彩的烟花也观赏了许多,然而都不如家乡的路灯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父亲说的,正是家乡人朴实的梦想。如今,家乡人都由茅屋搬进了砖瓦房,屯里修了村村通的水泥马路,吃的穿的用的都与城里人毫无二致。家乡真是走上了幸福的光明大路了。

路灯不只把日子照得火红,也把人生照得璀璨。我家乡——这个小屯子,就有很多人从撒满路灯的乡间小路上走出,升学,参军,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城里,走出人生的辉煌。

作者简介:倬佛,本名韩志军,亦名韩志君,笔名倬佛,现供职于长春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出版有《心香》《饮马河畔》《还阳草》等多部作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九台区作协、戏协、楹协副主席。曾被评为中国新星诗人。作品曾获中国散文论坛三等奖、延河杯优秀诗歌奖等。传略入选《东方之子》《中华人物辞海》。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肥猪爆米花路灯
长出我的爆米花
路灯
一个大,一个小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可乐爆米花
可乐爆米花
乱跳的爆米花
PK肥猪猫
温柔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