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

2016-07-05 03:14赵月英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小学语文

赵月英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的基本体现。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深远、厚重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面加强思想教育渗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终身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想教育 学科渗透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思想教育是每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和“做真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就是要追求真理,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做人的基础,那么他身上具有的其它的所谓素质就会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会持久平稳地在蓝天上飞翔。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而语文由于它的学科内容、性质等特点,使得思想教育在这里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崔峦在谈到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时说:“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觉地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这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他认为:语文“教学内容中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他人文方面的。”因此,作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一、把握课文体裁特点,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让思想教育在感悟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是抒情性比较强的诗歌和散文。这些课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营造了一个个感人的情境。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宜从语言入手,再现文章的场面和情境,发掘其中的思想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完成思想教育。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丰富,在这方面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的同时,展示大榕树上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场面。在这样一个由画面和声音共同营造的情境中,学生会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在感受画面美与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可爱,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再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是一个情感信息十分丰富、内容十分感人的童话故事。课文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产生幻想的内容叙述,是文章情感的高潮。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她请一个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自己坐在凳子上随着内容的描述表演著小女孩的动作。道具就是这么简单,可这一情境的营造使得文中蕴藏的情感得到了具体的传达,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激起了他们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使他们产生了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的感情。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可爱的草塘》、《海滨小城》等等。在教学时我们应当注意认真地发掘其语言和情境的感情内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之得到释放,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积极健康的感情波澜,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把握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让思想教育在思辨中渗透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应是思想教育中之要义,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容讳言,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方法上,过去我们有所忽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迷信“法轮功”,以致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那样大的危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将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切实地重视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如《蝙蝠与雷达》、《黄河象》、《琥珀》和《太阳》等等这些课文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教育的很好的范本。这些文章的特点是叙述语言和篇章结构的逻辑性都比较强,在逻辑严密、结构清析的叙述推理中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但同时,这类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往往又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怎样把它们教得具体生动,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绘制示意图和制表等形象化的手法,把其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如有一位教师在教《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填写研究报告表和动画演示的方法。事先制好一张表,上面分有“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三个栏目,让学生在认真读了课文中的三次实验内容后进行填写,填写好了以后再进行口头叙述。为了将蝙蝠的嘴和耳与飞机的雷达和荧光屏的关系讲得明白她运用了动画演示的方法。通过这一填一说一演示,使学生对文章的叙述、结构和蝙蝠与雷达的关系有了清楚的把握,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发掘课文的文学因素,从形象入手,让思想教育艺术再造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思想性很强、人物形象塑造很突出的文章,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夜的工作》等等。由于这类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渗透思想教育似乎是很容易进行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进行的是语文课的教学,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以首先考虑这些文章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从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让英雄人物在学生的心中站立起来,使他们感到英雄们是可近可亲可感的,进而自觉地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它是以“我”的口吻和叙事角度进行描写和叙述的。在写到大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文章重点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那么,此时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画面、音乐等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并让他们用语言将邱少云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在这种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中,使他们对人物思想情感进行着体验,因而直接感受到了英雄的伟大,激起了他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也很好地满足了语文教学的要求。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思想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小学语文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