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说”的可信度分析

2016-07-05 06:46刁文娟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时间数量

刁文娟

【摘要】“孔子删诗说”是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通过列举从古至今“孔子删诗说”赞同者与否定者的证据,从时间和数量两个分歧点上对比分析“孔子删诗说”,由此得出“孔子删诗说”是可信的。

【关键词】“孔子删诗说” 时间 数量

“孔子删诗说”,对于这个观点,自古以来,既有否定者,也有肯定者。本文旨在通过比对二者的证据,对“孔子删诗说”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历史上记载,“孔子删诗说”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一些学者对于这种观点大多是持肯定态度的。

王充《论衡·正云》:“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认为孔子作了《诗》。但是据《白虎通疏证》考证,这种观点是因为班固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所以已经不被众人相信。又有孔安国《尚书序》有相关记载,因《古文尚书》的真伪存疑,这个证据对于“孔子删诗说”站不住脚。

另有郑玄、陆德明、欧阳修也认为是孔子删诗,最终完成了《诗》。

但从否定者眼中,认为“孔子删诗说”是不成立的。

东汉郑众认为鲁襄公二十九年,《诗》已经定型。当时的孔子还年幼,不可能参与《诗》的删定。

孔颖达:“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佚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这是在数量上有所怀疑,认为孔子删定即使有也不多,且孔颖达对“孔子删诗说”的态度很明确,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其《诗谱正义序》有“未可信也。”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相关记载中,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乐师为其演奏《秦风》。对此孔颖达《疏》:“《史传·孔子世家》……盖马迁之谬耳。”

同样的,有人认为博学之人那么多,《诗》成书前不一定是孔子来完成。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自序》:“陈灵世去孔子尚五六十年,期间必有博学闻人、高明盛德之士,应运挺生,独能精深六义,分编四始,以成一代雅音,上贡朝廷,垂为声教。”

简单分析了一下支持和否定“孔子删诗说”两者的一些观点。下面来深入分析一下两者的强烈分歧点。

在时间上的可不可能性上,反对者认为在《诗》定型的时候,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年纪尚小,不具备完成《诗》的条件。

在數量上,支持者认为:孔子是通过删掉重复的,繁杂的篇目,最后从3千多篇选定305篇作为《诗》的最后篇数。反对者则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的三千多篇数量颇多,在存在的书籍中发现的数量并没有达到这么多,所以在数量上很有争议。

对比两者的观点之后,我较为赞成“孔子删诗说”。

除去,《诗》的三百零五首,在先秦古籍中常引用的“诗”,也就是“逸诗”,现已得知有180多首。从这个数据可得,删诗这一行为确实存在。

从争议点说起。反对者认为时间上的不可能性,是从一则鲁襄公二十九年时,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乐师为其演奏《秦风》的材料中得来。从这里能看出《诗》已经定型了吗?我觉得是不可以的。回归《诗》本身,《诗》的成书是一个长期的收集、编写过程,那么也就是说,《秦风》的出现只是在《诗》的未定型过程里出现了而已,不能确定《诗》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就已经定型了。那么,孔子在当时年纪尚小,但他确实是存在于这个时空中,有为《诗》的完成贡献一份力的可能性。

在数量上的争议。后人对司马迁《史传·孔子世家》里孔子删诗说似乎有误解。我较为认同的是王充的观点,司马迁讲究的是说孔子对三千多首诗,去其重,最终成三百零五篇。重,也就是重复之意,古代的书籍中,常常能看见某篇书,别名又叫某某的。也就是说,三千多首诗会出现重复的,而不是说一定是有三千多首诗。

【参考文献】

[1]韩国良.司马迁“孔子删《诗》说”补证[J].孔子研究,2015(3):51-61.

[2]张华林,曾毅.孔子“王”化与司马迁“孔子删《诗》说”的形成[J].文艺评论,2013(6):132-136.

猜你喜欢
时间数量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正方形数量变少
统一数量再比较
Spatial—Temporal Metaphor of“qian/hou”in Chinese and English
时间消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