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文章内容

2016-07-05 07:12何峰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质疑

何峰

【摘要】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读代悟,读中悟意”的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地体验朗读,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熟读成诵。

【关键词】以读代悟 读中悟意 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以读为主。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叶老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内化为能力了。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读代悟,读中悟意。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读代悟,读中悟意”的教学方法。如《酸的和甜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一篇充满故事趣味的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对别的动物小朋友说葡萄是酸的,只有小猴子没相信,亲自尝到了美味的葡萄,知道不要光听别人说的话,干什么事要自己亲自试一试。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多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课题,读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读课文的前提上让学生由题目感悟文章的内容。经过引题后,孩子们很快的进入情境,纷纷准备好与我一同走入故事的世界。出示课题后,我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小猴子为什么不相信狐狸的话?”此时,让学生带着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這些问题去读书,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上来,真正用心去读书,用情感悟文中之事。对学生来说,印象之深,效果之明显确实是出乎意料的。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对难懂的句子和难认字反复读,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又可增强对句子和字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先听课文范读,后跟随课文录音读,再借助音乐加入自己的感情读,要求认准生字,读准字音,最后同桌互读。在基本读通顺的情况下,指名每人一节轮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给他们挑出毛病,看谁读得更好、更通顺。这样就使学生情绪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老师在适当的充满诚意的鼓励、表扬都会引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分角色朗读体验朗读乐趣

《酸的甜的》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让让学生充分读,在充分地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读”,美美的读出原文的味道来,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小猴子吃到葡萄后高兴的心情。我先让学生试读,再比读、评读,角色扮演读、想象读。这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情不自禁地读出快活满足的语气。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演讲才能,必须随课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永远铭记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做到耳熟能详,随口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

四、熟读成诵,发挥想像

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篇篇文质皆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知的基础上背诵,掌握足够的规范语言,坚持不懈就会具有敏锐的语感。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评读课文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的画面引导学生背诵、闭眼想象后背诵,让学生在读中自悟 ,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面对学生,教师只滔滔不绝地灌,不让学生喘气不行。反过来,以读为主,

死读也不行。教师要肯动脑筋,让学生主动起来,让学生读得有方法、有技巧、多样化,使学生整节课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能激法学生,在读课文中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内容、悟出感情,明白道理,在读中怡情,在读中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2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 2011版

猜你喜欢
质疑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国内心理咨询界“价值中立”质疑声音的研究综述
挖掘“文本”空白,读悟表达补白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