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在何处

2016-07-05 07:12钟怡欢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意象

钟怡欢

【摘要】《西洲曲》一首经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语言清丽,情致深婉,运用许多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的真挚感情。通过对诗歌中五种意象的简析,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意,把握诗歌中的美。

【关键词】《西洲曲》 相思情 意象

当代有文章认为:“南朝文学有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构成‘永明体诗律特点的‘八病说,另一个便是这首《西洲曲》。”《西洲曲》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宋郭茂倩将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杂曲古辞中,未注明时代,所以本诗产生时代有待进一步考证。一说《西洲曲》的意境与艺术性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古诗归》如此评价道“声情摇曳而纡回”,《古诗源》也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许多名家都对本诗作了系统详尽的阐释,笔者才疏学浅难立新说,只能多方比对他人说法,姑且選取自认为最恰当的解释来分析本诗。

本诗之所以难以理解,因为有些句子意义若断若联,诗中所云不能让人一目了然,不免要有几分猜度。从宏观上来看,首先是关于本诗的章法结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即是说《西洲曲》以四句为一个层次,每四句如同一首绝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且四句一押韵,如“渡”“树”、“钿”“莲”。从结构上来看,则是熟练运用了接字钩句的方法,如:“出门采红莲”接“采莲南塘秋”两句都有“采莲”,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本诗情节连贯,余冠英先生谓有一种特殊的姿质。其次是关于本诗抒情主人公性别的争辩,笔者认为,且不论本诗作者的性别,诗中的口吻应该是女子的口吻,若是男子的语气他为什么要说“开门郎不至”?“低头弄莲子”,“置莲怀袖中”如此细腻温婉的语气也不应当出自男子之口。下面将通过“梅”、“莲”、“鸿”、“栏杆”、“西洲”等本诗中的重点意象细说本诗。

一、说梅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首句“梅”就有好多种解释,一说梅可能是女子的名或姓,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二说“梅”即是“郎”,与南朝乐府民歌中常用的“欢”字同义,是女子对情郎的称谓,三说“梅”即是本义,梅花,此时“下”则义同“洞庭波兮木叶下”的“下”,表示梅花落下。本文取第三种说法,第一个梅应当解释为梅花。

本句,女子忆梅下西洲,不仅仅是忆梅,更是忆梅花盛开下的西洲,梅花盛开下的西洲对女子来说应该是有重要意义的,不仅是那个地方更是那个时节,也许是女子与郎结缘的地方,也许是与郎分离的地方。女子忆梅下西洲实则在忆郎,为折梅寄江北起兴,折梅远寄仅以此代表自己的思念。此处,“梅”不仅仅代表初春的季节,也暗指了女子如梅般美好的形貌,更是爱情的信物,象征着女子与郎的姻缘。

二、说莲

本诗出现最多的意象便是“莲”了,不写采旁花,唯独采莲,才能体现江南水乡那种小家碧玉,清新自然,让本诗感情具有最美的诗意。“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女子一直等啊,盼啊,然而郎却不至,只好出门采红莲聊以慰藉,“莲”一词表现了女子等郎由初春等到夏末,又一语双关,“莲”即“怜”,释为爱,女子采莲也包含着她对爱情的寻寻觅觅。“低头弄莲子”、“置莲怀袖中”则很好地表现了采莲女温婉可人的形象,“弄”一字妙,将女子满腹相思都包含在不言之中了,不仅拨弄着莲子,也拨弄那颗相思之心。

三、说鸿

诗中说道“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此时已到深秋,而女子思念之情却不减。女子望飞鸿实则是在盼望郎的音讯,鸿本不能捎书,鸿雁捎书典出《汉书·苏武传》,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汉朝使者询问,单于诡言其已死,使者假称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得到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写给皇帝的帛书,故知苏武还在。后遂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外的游子征人看到大雁便能撩起思家念妻之情,而家中的妻子看到飞鸿也能略解愁寂。女子想通过望飞鸿来解自己的愁,希望飞鸿能够带来郎的消息,然而飞鸿并不能把人的消息带来,女子却望眼欲穿,愈望愈思念,所以才登上青楼望郎。“飞鸿满西洲”,笔者认为应该为虚写,女子并望不到西洲,只是想象带着郎音讯的飞鸿想必已经落满在西洲中,那个曾经的伊甸园。

四、说栏杆

笔者将“栏杆”也列为意象之一,因为确实它像“梅”和“莲”一样必不可缺。女子为望郎而上青楼,却“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郎在远方,楼再高也是目不可及,那么便只有每日倚靠在栏杆上,静静等候。“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其中栏杆十二曲并不是指栏杆果真有十二曲,此处应该为虚写,意指女子愁肠几曲。如司马迁说:“肠一日而九回。”南北朝以十二为极数,故不言九言十二。

像诗中所写那样,倚栏静候的女子是最美的,是最令男子爱怜和动心的,夕阳的余晖洒在女子柔和的脸庞,芊芊素手轻握栏杆,似秋水般的眼凝视着从远方来的每一个身影,直到夜色渐起。后来“栏杆”不断走进文人的视野,将其视为寄托情思的审美意象,如: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的《浣溪沙》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晏殊《清平乐》

当然,这里的栏杆也不是普通的栏杆,应是徽州建筑中的“美人靠”,是专门为思妇眺望丈夫而设计的,精巧美观,否则如何能入文人眼。

五、说西洲

最后,问西洲在何处?在江南还是江北?在男子的住处还是女子的住处?《说文解字》说:“水中可居曰州。”《诗》曰:“在河之州。”“州”即后写作“洲”。笔者认为西洲既不在江南也不在江北,应从余先生言,它在另一个地方。余先生说西洲离江南岸并不远,既然两浆可渡,鸿飞可见,能说它远吗?“江北”可不见得近啊!要是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诗了。窃以为远近倒不可知,但西洲一定是对女子和郎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或是男女结缘之地,或是男女离别之地,因为具有纪念意义,所以女子才会让南风“吹梦到西洲”。西洲意指男女精神和爱情的寄托之地,承载着许多情,女子想让梦到西洲,即是想回到与郎在西洲的那段欢乐时光。所以最后以梦回西洲作结。

寻寻觅觅,西洲在何处,寻觅的其实是一份不不参杂质的爱情,《西洲曲》之所以不朽,因为它歌颂的是永恒的爱情。

【参考文献】

[1]肖占鹏(出版人):《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词》.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2]王帅亭:《也谈关于<西洲曲>的几个问题》.

猜你喜欢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新自然主义的意象之美(视频)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玉人”意象蠡测
例说古诗中“鸟”的意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