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成就教育的“幸福”

2016-07-05 07:45陈必衡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佛学幸福文化

陈必衡

工作中有“幸福”感是任何行业成功的标志,让工作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令人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使得一种愉快、幸福的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却不尽然,有时候,我们路过教室,会发现有的学生被老师罚站马步,办公室里,则经常会看见老师在大声地训斥学生。紧张、愤怒的气氛笼罩在教学工作中,这实在谈不上幸福,或许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更为合适。理想很美妙,现实很残酷,也许这是“苦中作乐”?也许这是为了“幸福”付出的代价?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学配得上“幸福”二字呢?大同小异的评论已有很多,在这里,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析教育中的“幸福”二字。

一、从儒学的角度看:

1)教师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是这个意思。学校里,学生的言行举止礼貌、端庄;班级里,洋溢着团结奋进的良好学风;考试中,同学们你追我赶,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也能真切地体会到为国家、为社会乃至为全人类培育新时代接班人的喜悦。在这里,我们将人类的文明传承、发扬、创新。在这里,我们憧憬国家、世界、宇宙的美好未来。

2)教育,教学是艺术。比如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师生都能怀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在轻松,享受中接受文化的洗礼,这不亚于观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试想,如果教师能把每一堂课都演化为人人都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将是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为能上优质课的老师们喝彩。

3)教育,教学是“为人民服务”。一座学校,由于年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原因,每个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一样。比如有的教师负责后勤管理,有的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轻,不可能说也要求他們上出具备艺术性的优质课。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让所有的师生在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中教学、成长,也是一项成功的业绩。同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教师自身、家庭、事业也得以在“服务”中发展和前进。

二、从佛学的角度看:

1)教师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进修学习的过程,这就像佛学中所说的“自度度人”。自度是小乘佛法,度人是大乘佛法,所以相比之下,大乘佛法要求更高。而教师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教师自己不觉悟,又怎能帮助他人觉悟呢?所以社会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很高。修行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2)佛学讲修行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教学限制在教室内,好像在室外就不存在教学。有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练习本上,似乎离开课本就不存在教学。其实并非如此,我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体育课,有几位同学在捉蚱蜢,老师发现后,让这几位同学将蚱蜢放生,并教育孩子们不要伤害小动物。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孩子们善良的品质,也很符合佛学的教义。

3)“成佛立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做人的一个要求,“做好人”应该是所有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项。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则是社会对教师人格上的一个要求。古今中外“圣人”所拥有的做人境界,就是全人类所应该追求的,也是世人的典范。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眼光要更广远一些,要让自己的正确教育思想、人格魅力不仅要影响到学生,还要影响到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甚至全世界所有的人。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会有些好高鹜远,但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究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也并非一纸虚言,所以一名教师也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境界,佛学讲一个人修行一定程度会“法喜充满”,教师一样也会真正感受到教育者的“幸福和喜悦”。

三、从道家的角度看:

1)道家讲“真诚”,在教学中也是如此。一首歌曲、一篇文章,歌者没有感动自己就无法感动观众;一堂课,教师没有真情投入就无法感染学生;一个人,没有高尚的修养就无法对周边的事物潜移默化。生活中,不少人会以戴着面具游戏人生为能事,但真理在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许,当你付出真情后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伤害,然而用真情去面对生活,经历千山万水,生活必然不会辜负你。

2)教师应该把“家庭教育”提上日程,在学校,教育学生要联系其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对于教师自己而言,也要首先教育好自己家里的孩子,赡养好自家的老人。只有成为一个家庭教育的典范,才谈得上对学生,对社会进行教育和影响。现实中,我们会看见有些教育工作者在外面忙得焦头烂额,对自己家里的事情却无暇顾及,还美其名曰“公而忘私”。我认为是不妥的,这和佛教所说的“自度才能度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自己强大,你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

3)道家讲“道法自然”,现实的教育中,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教育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对于教学中会遇见的困难和阻碍,我们要有心理准备,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一名教师自身素质高尚,家庭幸福,班级管理得力,就能真正让学校、社会等大环境变得美好和谐。“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人人都以这样的老师为楷模,就能让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出青春和活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世界梦。

结束语:

新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可能会让一些人信仰模糊。然而这时,中国传统文化正悄然复兴,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形成合力,而西方的文化就像是催化剂,让人类文明传承、发展、创新。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万物生灵就会因此而欢呼雀跃,我们将会迎来美丽的地球,美丽的宇宙。

猜你喜欢
佛学幸福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为了“幸福”的母亲
文化之间的摇摆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