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2016-07-05 10:50郭奔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奔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优化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展开探讨与分析,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德育教育 探討

小学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承担着引领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使命。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开展义务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大环境背景下,负责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主题,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中心,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认真分析的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管理面临的大形势,把握机会,革新理念,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错位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班主任在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过于形式化,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内容空洞,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随意应对,这就使得德育教育处于一种“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的尴尬局面,德育地位日益弱化,得不到基本保障。再加上,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化,缺乏一定的梯度,小学阶段普遍都是在对学生进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德育教育目标过于单一化,逐渐出现错位发展现象,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显得空洞,德育教育成效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德育主体的缺失和德育内容的刻板

学生是接受学校教育的主体,为此学校应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学生教育体系中去,力求把学生的德育发展放在教育管理的第一位。班主任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所拟定出来德育教育制度也是以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为主导,极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到位。这样一来,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能被教育,长期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逐渐变成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开始变得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对小学生强化德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习惯,并发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循循善诱,以一颗充满爱的心,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班级内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德育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时事主题教育活动,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这样一来,班主任就可以引领学生们积极向上,形成时代的潮流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最美的精神之花在小学校园绽放。

(二)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

2.1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为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始终无法脱离以学科教学为主导的班级授课制,要想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就必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去。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理念的学科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各个学科教研组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出发,有计划的对教材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开展谈论活动,对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遇到的难点进行重点研讨和有效指导。最后,还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科教育体系,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加以锻炼和培养。

2.2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有效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应从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入手,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具有时代性、教育性的德育书籍,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各班级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对时代性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熟练背诵,在背诵中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时间、学生入团仪式以及重大民族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地域文化以及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

(三)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

第一,改进方式方法。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应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入手,立足实际,注重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做到润物无声,同时,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注意观察学校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把学习中学到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第二,完善督导评价。只有从评价体系入手,完善各项评价制度,才能使德育教育有章可循,从而达到提升德育教育质量的目的。故此,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和作用,把学生的过错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同时,还要建立德育素质评价制度,从教育部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标准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测评,并把测评数据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归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推进小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要脱离传统管理理念的禁锢,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举措,深入钻研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教育工作,优化德育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2]谷桂华;浅谈多元化时代的中国主流价值观[J];学理论;2011年06期

[3]刘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视大学生诚信品质[J];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德育教育中关注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论述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谈如何对新时期的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以童话为载体力促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