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汕头打造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

2016-07-09 21:52罗子婵王冠威王展宇
市场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平台一带一路

罗子婵 王冠威 王展宇

摘 要:当前,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命名的国家级试验区落户汕头。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汕头利用华侨华人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企业“走出去”,成为粤东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过在汕头较充分的调研实践后,文章在探讨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汕头华侨华人对家乡血浓于水的情结观念,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推动华侨试验区的发展,实现汕头的经济腾飞。

关键词: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29 -03

一、汕头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性

(一)潮汕文化的特点

1.保守传统、重家庭

潮汕人深受儒家道德传统影响,在思想上深深植入“诚”“信”“家”“义”的观念。潮汕人自懂事开始就懂得为家庭分忧,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家庭观念,潮汕人向来都是为了家庭而生存,为了家庭而奋斗。从小的教育,使潮商们永远将家庭、家族的稳固放在第一位。同时,潮人社会较好地保持了一些中国传统习俗。

2.开拓创新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潮汕人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华侨华人们还十分关心祖国家乡的风云变化,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为家乡建设投资。搭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二)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的印象停留在过去

华侨漂泊异乡,直接目的无外是求生立业,奉养亲人。他们不忘祖宗,不忘亲人,在异乡奋力拼搏,日夜思念着家乡熟悉的土地和亲人。在老一辈华侨华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十分强烈且深刻的“落叶归根”观念。

然而,就本次团队的调研结果来看,老一辈华侨华人对家乡感情深厚,年轻一辈家乡情结则淡薄许多,甚至对家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究其原因,年轻华人多成长于海外,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缺少了解和认识,自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因此,为使汕头经济蓬勃发展,搭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是如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应该给予平台建设高度重视。

(三)文化交流平台对汕头经济的带动作用

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潮汕地区濒临海洋,出海谋生者众多,这种情况造就了潮汕人思想观念含有异域色彩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在实现汕头地区经济再腾飞的进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而年轻一代华侨华人观念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那么现今众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潮汕子子孙孙对家乡的情结文化状况是否能担负起潮汕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任呢?

1.以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

历代潮汕人靠着聪明智慧、勤俭持家、刻苦耐劳、注重群体利益的优秀品格为自己、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笔宝贵的精神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文化道路,搭建起沟通海外华侨华人和家乡汕头的文化交流平台,以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以家乡情结为牵引线,在华侨华人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今日家乡的进步变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动汕头本土企业“走出去”,在当地企业和海外企业间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才是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根本宗旨。

2.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

文化与经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文化繁荣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家乡情结是一种文化因素,海外华侨华人对汕头经济发展能起多大作用,他们对家乡的情结深浅成为了我们不可忽略的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海外潮人第二代、第三代纷纷返乡寻根问祖,感受故土文化,和其他寻根团体不同,这些新生代“潮人”一边品味潮汕古韵,一边探寻生意商机,试图将潮汕文化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在这种机遇下,当地就要把握住机会,运用新生代潮人对潮汕文化的投资兴趣,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

二、汕头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分布及发展概况

(一)分布情况

汕头向来享有“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美誉。20世纪,汕头人口对外大量输出,主要的华侨华人分布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濠江区地处汕头市南区,是著名的侨乡,也是汕头市主要的侨眷集中地之一,目前旅外乡亲超过10万人,接近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个国家和香港地区,以香港、泰国、越南最为集中,占总人口的70%左右。

(二)生存发展状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汕头的乡亲旅居海外,原先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谋生主要是靠苦力,后到磨米、运输,再后来逐渐涌现出一批华侨华人企业家,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也逐渐改善。海外的乡亲们积极融合当地社会,创造出斐然业绩,也成就了一批企业家、学者、社团领袖、慈善家等等,并有李业广、叶庆忠等人获得“香港太平绅士”的荣誉称号。

三、华侨华人支持建设家乡状况

(一)侨批的历史

潮汕的侨批文化,至汕头开埠后始为鼎盛。侨批是指华侨华人与家乡侨眷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情况汇报、账目和汇款票据。粤闽侨眷称其为“番批”。侨批,潮汕之“番批”也,所谓潮汕侨批,顾名思义,粤东潮汕地区毗邻港澳,面临海洋,华侨众多。

众所周知,广东是全国最大的著名侨乡,华侨数量、国内归侨、侨眷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这些人出外谋生,艰苦奋斗,但是居住地远离家园,他们家乡情结深重,每每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也只能通过汇款和通信维持他们之间的联系。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兼有金融与邮政双重职能的专门经营汇兑的华人民间经济组织——侨批局,这同时也造就一种延续近百余年的职业——侨批传递员队伍。在上一个世纪前,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广东过千万的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通信、汇款,就全靠这些“批脚”们来往传递,风雨无阻。

(二)实地调研情况

这次调研中,我们参观了华侨试验区的同时也遇到了一行东南亚地区的侨商和侨眷。他们常年在国外生活,但是“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未曾淡化,对家乡的认同感强,其中一位侨商更是多次来到华侨试验区参观。

另外,我们到濠江区葛洲村探访侨眷,他们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华侨,虽行动不便,但身体硬朗。从他们口中我们得知留在村中的侨眷有不少的家人在香港、澳门、澳洲、东南亚等地区生活,而且生活境况大多不错,可惜他们很少返乡。我们其中一位访谈的对象陈老先生他也曾带自己的子女回乡,但由于他们从小出生在外,生活在外,对家乡没有太多记忆和情感,大多数都已不懂得家乡的语言,往往在家乡待一段时间就迫不及待想要离开。因此,现今海外年轻一代华侨对家乡那种落叶归根的情感远远不如老一辈。

四、搭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着眼于“文化建构”,应考虑到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情况:海外华人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认同感面临着随年代增加而削弱和淡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代华侨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家乡兴办教育和发展医疗卫生福利事业,对家乡怀有强烈和浓厚的情感。而新生代华侨由于长期居住国外,接受西式教育,与他们的老一辈为谋求生计早年出国闯荡打拼,时时刻刻情系家乡大为不同,缺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觉性。那么如何唤醒这一部分人的家乡认同感,凝聚他们的民族之心、侨乡之情?这全新的研究课题将是个不可低估的挑战。

像以往仅仅依靠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捐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大好契机下,我们必须搭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提供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式和渠道,维系新一代华侨对家乡的情感纽带,让家乡情结来拉动中外交流和贸易发展,推动本土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一)建立人才智库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智力支持,而人才智库就是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力量源泉,是企业人才资源的“蓄水池”, 为企业源源不断输入业务发展所需各类人才。人才智库项目是组织建立一种“内部造血”机制和人才的“管道”。通过搭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建立人才智库,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向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实现国内外信息对接、人才交流,以此更好地促进汕头当地经济发展。

(二)传承华侨华人兴学传统

早年很多华侨华人迫于家庭生计,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打拼,受过的知识教育少之又少,但深知靠劳力去摆脱困苦是十分艰难的,知识能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对教育格外重视。例如濠江区葛洲村的张氏兄弟张恭良、张恭荣老先生为众多华侨树立了好典范。因此,我们要传承华侨华人兴学传统,使其成为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沟通桥梁。

(三)开展寻根祭祖的侨团联谊活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在外地定居的潮汕人都会在家乡购置房产,一到过年过节,广州、深圳、东莞通往潮汕的高速就大塞车,全是回家过节的潮汕人。清明节是潮汕地区最隆重的节日,由于潮汕是从农业、渔业经济上演变过来的,因此潮汕的传统祭祀文化非常浓厚。这种祭祀文化已深深的渗透每一个潮汕人,形成一根纽带将所有的潮汕人捆绑在一起。开展寻根祭祖的侨团联谊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广西容县外侨办承办的“201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情系侨乡容县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团队到侨乡实地考察的活动,为海外华侨提供了亲近祖国、亲近祖先故土的机会,寻根问祖,使他们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在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上发挥桥梁作用。

(四)打造潮汕文化“潮”都

文化平台的建设需要“硬件”“软件”两者齐备。上述几点皆为“软件”措施,而打造潮汕文化“潮”都是我们文化平台上不可或缺的“硬件”设备。汕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汕头市博物馆、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是当地十分著名的历史记载地,以及基本保留全貌的欧陆风格骑楼建筑在汕头也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是文化的宝藏,是汕头作为“试验区”的文化名片。

五、结语

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其意义堪比1981年汕头设置经济特区。潮人有着超强的血缘凝聚力和家乡情结,这正是建设家乡的丰厚资源和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这一轮新的试验区建设中,“文化”将成为舞台的大主角,家乡情结这一文化的维系比经济更重要,这在潮人社会里更为突显。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持下,在试验区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以文化繁荣推动汕头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共赢局面。我们相信,汕头将充分抓住这一战略契机,把建设华侨试验区作为汕头发展的一号工程,依托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华侨资源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成为全球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区,重新焕发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陈国庆.潮汕文化心理在潮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N].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9(3).

[2]苏小辉.乐助华侨华人寻根谒祖,潮州市联佳话频传[EB/OL].中国新闻网,2011-3-10.

[3]李怡青,陈妍.潮汕华侨新生代寻根不忘生意,潮文化成创业热点[EB/OL].中国新闻.

[4]濠江区外事侨务局资料[N].濠江侨情简介,2014-11.

[5]邵建生.“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N].汕头特区晚报,2007-6-28.

作者简介:

罗子婵,女,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王冠威,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王展宇,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财会系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平台一带一路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