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贸易视角论述澳大利亚产业政策进展

2016-07-09 21:52杜文珂
市场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澳大利亚

摘 要: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在二战以前、二战以后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变化及发展。 详细论述了澳大利亚二战前以及二战以后的贸易政策方针、贸易政策内容以及贸易政策评价。事实表明: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确实给其宏观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并且促进和保护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澳大利亚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贸易政策手段,保证了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与考验。

关键词:澳大利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45 -02

一、产业政策背景

由于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之前的殖民地经济发达,具有丰裕的自然禀赋,所以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其中主要包括羊毛生产,金矿挖掘和农副产品。1890到1909年间,澳大利亚出口贸易所创造的 GDP 占总GDP的20%,贸易额中有 97%的出口产品为初级产品。制造业与资源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相比,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发展比较迟缓。在人口规模上, 人口数量较少且居住地点比较分散;在区位优势上,澳大利亚所处地理位置距离世界工业大国的消费市场地理距离远,产品的运输成本高。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都不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都无法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但是,澳大利亚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制约其制造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当地人民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完全依赖出口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国内市场也有所发展,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1891 年制造业产值在总 GDP 中占16.6%。

从十九世纪末经济出现滑坡之后,澳政府当局开始意识到,只依靠初级商品生产和进口的经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急需发展当地的制造业。其结果是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后,确立了持续了 70 年“保护国内工业的模式”,体现了保护性的产业政策。

二次大战前,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方向主要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国是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二战后澳大利亚意识到不能单纯的依靠英国,应该开始奉行更独立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澳大利亚的贸易方向发生以下变化。第一,对美贸易发展迅速。第二,对英贸易日益下降。第三,日本成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第四,中澳贸易前景广阔。第五,面向亚太地区是澳贸易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产业政策定义的界定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对于产业政策,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观点有: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实行干预的各种政策,以及个别产业内部的产业组织对私人企业的活动水平施加影响的政策的总和”。

国内主流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就是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诱导经济按规定目标发展的措施。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实质,是针对产业活动中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情况而实行的政策性干预。是带有宏观性和中长期性的经济政策。

就理论层面上的产业政策而言,多数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1841年,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了国家应该利用产业政策扶持幼小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必要性。这种理论不仅在当时对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对以后几乎所有的后起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何斌,严进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一组政策的总称,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往往意味着政府对某些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产业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产业政策力图干预产业部门之间,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过程,以及干预某些产业的组织形式来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第二、与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第三、强调诱导并尽可能的避免国家直接参与。

三、产业政策内容

(一)二战前的产业政策

二十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当局颁布了第一个保护本地生产制造业的关税法案。二十世纪20年代,澳方政府又颁布了一项新的税法方案,这就是史上称的的“格林关税”。这部税法方案将一般关税水平提高了 14%~26%。该法案规定,对汽车整车进口与零部件进口实施差别税率,来保护促进了本地以汽车为首的重工业的发展。同一时期,澳方政府成立了用以制造产业政策方案的关税委员会, 用来支持、保护和诱导技术优势行业的发展。澳大利亚发展制造业,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系列贸易政策工具.通过提高关税水平与执行差异化的关税税率和限制直接的进口数量,来保护国内进口替代品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进口替代品部门制造业的发展。

(二)二战后的产业政策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关税税率一直浮动很小,30多年前实行的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关税政策,政策绩效依然良好。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关税委员会开始试图说服政府进行一次关税的总评估。但关税委员会想说服政府进行关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显然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到20世纪60年代,澳方政府同意重新进行关税评估。20世纪80年代,澳方政府开始改变产业政策。直接废除了直接进口限制,关税成了保护和扶持本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在此期间,政府越过关税委员会,直接于1973年7月宣布实行四分之一的关税裁减,这也是二战后最有力度的一次关税变动。

1973年以后,产业政策通过以下三个手段来调控经济。第一,减少贸易壁垒。政府撤减进口数量限制,通过削减关税以及取消外汇管制来减少贸易壁垒。联邦政府在1987年通过了1987年海关关税法。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高关税壁垒,推动竞争,实现澳经济国际化的长远战略构想。第二,强化出口措施。联邦政府通过加强出口援助,给予出口厂商经济上的援助;通过重视贸易法规的制定,有效保障国际公平贸易;通过加强出口宣传和市场调查为国内出口厂商提供海外市场信息。第三修订贸易方向。联邦政府首先把外贸重点地区逐渐从欧洲转向亚太。并且支持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从而促使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加强双边经贸合作。

四、产业政策评价

(一)二战前的关税政策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事实表明,1968~1969年在关税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之下,机械与装备在全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四分之一。这首先说明了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其次,制造业的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并且明显改善。

(二)二战后60年代产业政策的成效

20世纪50年代,定值过高的汇率制度下的外汇短缺使得直接数量限制通过进口许可制得以实行。政府废除了进口限制并且试图禁止把进口限制当作保护壁垒来利用。20世纪60 年代初,商品进口许可证制度被取消,关税再度成为保护国内制造业最主要的工具。但是总体上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三)至今澳大利亚产业政策的绩效

澳大利亚为了保证了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成为澳大利亚的四大主导产业。澳大利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背景下,从之前以煤炭、黄金等初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转换为以制成品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在出口产业中占了主要地位,其外汇收入是初级产品的三倍,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份额越来越小,高级加工品已占了澳大利亚出口商品值的四分之一。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畜牧业国家,羊毛和牛肉的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但是此类收入只占GNP的4%。

(四)中澳国际贸易的现状

虽然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数量占有优势,但由于我国商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在总价值量上我国的产品并不占优。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仍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商品进口国。现在,澳大利亚经济处于上升期,经济增长率为5%。澳大利亚可望实现持续高增长、低通涨、就业迅速增长的目标。经济多样化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的大规模资源开发的投资正方兴未艾,传统农业和资源性工业仍在继续不断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康伦,陈颖.澳大利亚的产业政策[J].经济资料译丛,2002,(08).

[2]魏嵩寿,韩波.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J].亚太经济,1996,(02).

[3]盛浩.略论澳大利亚早期产业政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04).

[4]张秋生.略论战后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方向的转变[J].亚太研究,1993,(06).

[5]周向阳,肖海峰.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羊毛产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3).

[6]闵琼.充满商机的澳大利亚市场[J].世界机电经贸信息,1999,(06).

[7]何斌,严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选择[J].浙江经济,2004,(02).

[8]施雯.澳元/美元汇率的随机建模及跳跃行为研究[J].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

杜文珂,女,河南新乡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澳大利亚
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
产业政策需区分“大小非系统”
国徽上的澳大利亚宝贝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CFO如何对待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设计得当的产业政策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澳大利亚无人机操作规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