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研究

2016-07-09 21:52詹萍闵致康
市场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

詹萍 闵致康

摘 要:据相关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国内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率极高的群体之一,除了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网络融合到一起,更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创造力量和被影响对象。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高校群体事件爆发和蔓延的“导火索”和“催化剂”,是高校师生舆论的聚集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亟须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做好高校日常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03 -02

目前,高校多为热情、敏感的90后大学生,民主意识强烈,面对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常常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由于朴素的正义感,他们会通过网络相互交流,整合观点、意见并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氛围。这些高校网络舆论一般会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常常对事件的原因、过程、具体细节未能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出现过激性的言论或极端的情绪发泄。在网络环境下,本是一件小事就可能通过网络传播成为网络舆情,进而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公共舆论。近年来的事实表明,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热点无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网络舆论及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一般是指代表着各种观点的在网络平台中汇集的言论,是社会舆论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论的直接反映。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校园网络上产生、传播并发挥影响的高校师生对某一或某些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主要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影响于学校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是以校园网为载体,师生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对不同新闻、事件、舆情的态度、情绪和想法等,并形成了具有明显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网络舆论导向。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滞后现状,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让师生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信息并拥有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枢纽和公众舆论的放大镜”。要想构建和谐校园,就要保证高校内部系统的各个要素维持一种互相协调的状态,而教师、学生的舆论趋势和整个校园的网络信息导向必然成为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像别的事物一样,网络舆论也有两面性,因此,校园网络舆论对和谐高校的建设也存在着双重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高校的发展与改革中也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所需完善的制度。首先,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为师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网络平台的自由性让师生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释放情感,有助于化解矛盾、疏通不良的情绪。其次,网络把信息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沟通,为高校更真实、全面、便捷地掌握师生态度和真实想法提供渠道,有助于高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后,高校网络舆论可以促使师生更为开放、互动地监督,加深行政管理部门对师生要求的理解,督促高校发现不足并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最终保证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力得以全面实现。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尽管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为高校民情民意的汇总和分析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的路径,但是由于大学生个人素养层次不齐,加上其个人承受力不一,往往会在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出现发泄型、情绪型舆论。在高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这种意见分散,充斥着各种观点、态度的舆论往往会扰乱高校全面把握民情、充分理解民意的视线。因此,高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都显得较为困难。现实中,高校在对与高校师生相关利益的问题上,未能及时并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问题,有些师生就会通过网络造成舆论并引发“公愤”,造成“一边倒”的趋势。这时,高校的权威就会被削弱,缺乏师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导致高校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

三、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面临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网络沟通互动频率增多,高校师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学校管理。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作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校园舆论的前沿阵地,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评判标准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传播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塑造和维护着公共价值。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载体多样化的情况,应努力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构建良好的舆论媒介。面对众多的网络文化,应用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日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促进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指导,将党的执政意识形态覆盖于网络并引导网络空间的走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文化朝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2.倡导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尤其是网络社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在充实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成为大学生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促使大学生接近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因此,为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配合开展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最终影响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促进学习钻研的文化氛围

根据各国社会的调查可以发现,今日社会正日益变成一个“不读书的社会”,读书无用论在广大大学生中流行着。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知识信息量得到迅猛发展,但是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横向比较发现,知识信息的增长速度较慢且供应量不大,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增长量更是少之又少。高校是个大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培育理性分析的思考方式

广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智的成长时期,对于很多社会问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在网络的虚拟空间,更容易受到极端言论的诱惑和影响,从而盲目跟风,做出错误的举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培育学生理性思考方式,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健全法制观念,规范自我的网络行为。

(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队伍培育

1.网络舆论引导员、评论员队伍建设

网络评论员指在网络媒体如博客、BBS等上面发表观点的人,尤其对有关政治和社会时事热点进行评论。网络评论员一词最早出现在南京大学的官方BBS上面,网络评论员对于新闻事实的预测发展趋势往往会对读者的观点产生直接影响。高校应高度重视建设网络舆论引导员队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引导工作,把握网络媒体的主动权。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对新兴网络媒体意识强,有优良的业务能力和团队意识,有足够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进行网络舆论监控。

2.培育辅导员博客队伍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高校辅导员博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辅导员博客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分享知识,表达观点,与广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成为影响其思想,引导其行为的网络工作平台。辅导员博客应该形象、生动,改变学生的教育接受模式,让学生从排斥的被动接受到主动的讨论沟通。辅导员博客要主动出击,共享网络资源,拓宽思想教育渠道,吸引学生并得到学生的接受与认可。辅导员博客还应重视对时政热点的感知,发现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敏感性信息,为学生建立起思想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2]吕红胤.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3.

[3]陶鹏.基于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1):65-66.

[4]黄立新.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行政与法,2012,(04):43-46.

作者简介:

詹萍,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高校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