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沧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6-07-12 12:26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361026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海沧村居厦门市

张 洁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 361026)

厦门市海沧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张洁(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36102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厦门市海沧区着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果。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践

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美丽厦门•活力海沧”定位,持续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构建覆盖城乡、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荣获“厦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区”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化工作机制

一是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街道两级均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街道及责任单位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出台《海沧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海沧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 年)等多项工作制度,有力保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一是投资6.8亿元建成海沧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投资2.6亿元建设东孚街道文化中心、新阳街道文化中心;区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系统、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一批文化惠民项目相继投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获评国家一级馆。

二是结合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财政投入2300万元,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全区4个街道均建有面积300平方米以上且按标准配置的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其中50%的街道综合文化站面积超2000平方米;全区38个村居均建有面积200平方米以上且按标准配置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其中52.6%的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超400平方米;同时在基层建立6个图书分馆、21个图书流通点、23个农家书屋和个4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

三、坚持文化惠民,深化文化活动开展

一是依托海沧广场资源优势,每月定期在区文化中心广场、阿罗海城市广场、青礁慈济祖宫景区等处常态化开展“美丽厦门•活力海沧”系列广场文艺活动,每年达100场次以上。演出内容、形式、范围不断拓展,影响力持续提升。并举办 “美丽厦门•活力海沧”系列展览活动,每年开展大型文化艺术展20场次以上,繁荣海沧文化艺术氛围。

二是深入基层指导、协助街道、村居实现每个村居每年放映电影12场以上,组织较大规模群众文体活动8次以上。常态化开展“美丽厦门•活力海沧”五送文化(送文艺演出、送艺术培训、送流动展览、送书籍报刊、送电影放映)进台企活动。

三是结合重大会展、节庆及赛事活动,持续组织开展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乐活节、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大赛、厦门玛瑙旅游文化节、海沧汽车文化节、海沧市民节等活动。

四、创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7号)等文件精神,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二是持续深化同厦门歌舞剧院、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门歌仔戏传习中心、厦门闽南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并发挥“以奖代补”机制作用,扶持文化精品生产和基层民间剧团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各类展示“种文化”成果平台,提高基层文化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借助社会力量,立足海沧特色,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打造“桥•空间”文化艺术沙龙,为不同人群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供给。

五、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发文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524处。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申报工作,现有国家、省、市、区级文保单位11处,涉台文物古迹8处。编纂海沧旅游文化丛书之《海沧古韵》和《海沧探幽》2册。

二是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调查登记非遗项目1621项,编辑《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4册。申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1项、市级4项、区级1项。拍摄制作《保生大帝信俗》《海沧蜈蚣阁》《闽台送王船》《新垵五祖拳》《海沧土笋冻制作技艺》《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非遗宣传片6部,并建成保生慈济文化生态展览馆及区非遗展厅“阮厝边”。

三是扎实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有效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试点和传习中心建设。

四是启动拆迁村落民俗文化调查工作。与厦门大学合作,组建名俗文化调查专家小组,深入村居实地采集第一手民俗文化资料,完成《风土海沧》系列丛书之《水美钟山卷》《凤舞东屿卷》《金沙后井卷》《龙佑温厝卷》《丝蕴三都卷》5册的编撰,其他村居调查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五是保护和开发沧江古镇。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海丝文化”元素,建设沧江古镇。将其打造为“古镇人文旅游”“都市休闲街区”以及“自贸文商区”,并引导开发利用古民居资源,通过“文化活化”,彰显海沧深厚的人文底蕴。

六、实施人才战略,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深入实施《海沧区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13-2016年)》(厦海委办〔2013〕64号)、《海沧区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暂行办法》(厦海委办〔2013〕70号),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夯实街道、村居文化协管员、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二是制定并实施《海沧区城乡社区网格员管理办法(试行)》(厦海政办〔2015〕46号),在全省首推并实施基层专职文化协管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并大幅提升村居文化协管员工资待遇,达全省领先水平。

三是扎实推进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建成少年儿童艺术培训基地5个、群众文化示范点6个、基层文体活动广场92个;组建民间文艺团体188支4666人、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623人、聘用村居专职文化协管员38人。

今后的工作中,海沧区还将持续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评建成果,补强薄弱环节,完善基础设施,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果。

猜你喜欢
海沧村居厦门市
“精致城市”涌起“雷锋潮”
村居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村居》高鼎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金山小学(一年级)
村居
村居杂记
别出“新”裁跨到海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