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一浮的科学诗

2016-07-13 01:54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650091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马一浮人造卫星诗歌

⊙刘 炜[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091]



论马一浮的科学诗

⊙刘炜[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科学诗是马一浮诗集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成就颇高,既是对马一浮自我诗歌创作的突破,也是对20世纪中国古典诗坛科学诗创作的突破,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马一浮科学诗胡先骕

在马一浮的诗集中,有一类诗歌比较特殊,这就是描写现代科学事物的诗歌,我们称之为科学诗。这些诗歌大多写于马一浮晚年时期,有十余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成就颇高,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遗憾的是,学术界似乎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本文不揣浅陋,略作分析如下。

马一浮的科学诗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科学事物的诗歌。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是,“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却是美苏军事竞赛、争夺太空的产物。①因而在举世欢呼之时,马一浮以异常清醒的头脑写下《奇器——为人造卫星出现于世而作》(1957年):

巧历焉能算,虚空不可逃。骑箕今始见,奔月逝将翱。积气寥天小,微尘象纬高。风轮持地轴,帝力等鸿毛。

至变通三极,奇谋隐六韬。经纶开草昧,忠信绝波涛。膻行来疏附,蓬心共郁陶。有生终役役,众口自滔滔。

窥牖方迎日,投戈欲断鳌。颇闻征邑国,何事重钱刀。喜怒犹为用,蚊蝱亦已劳。伊谁知险阻,消陨到秋毫。

这首诗歌为五言排律,二十四句,每八句为一层,共三层。第一层写人造卫星出现于世;第二层批判蓬心奇谋,肯定忠信膻行;第三层反对攻占征伐,期盼世界和平。这首诗歌表达的不是对人造卫星出现于世的欣喜之情,而是对美苏军事竞赛的忧虑之思。虽然“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是冷战的产物,但它的发射毕竟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太空新纪元,人类的活动疆域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在“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发射不久,苏联和美国又相继发射多颗人造卫星。1958年,马一浮作诗两首,开始正视这一重大的科学事件,

闻火箭已入太阳系比于列星喜赋(1958年)

宵来剑气重星躔,青鸟殷勤次第传。近引飞槎能贯月,下看云鹤暂游天。

情忘始信风乘我,机发真同箭去弦。莫羡轮王持世界,从今应笑地行仙。

飞箭行(1958年)

苏联发射宇宙火箭,上探星月,举世奇之。自昔诗人恒苦区中之隘,思得乘云驭风,游于世表,然皆默存神往而已,岂若今日遂可形证?斯亦极科学之能事,庶以释彼私吝,同乎大通,出蓬艾而穷寥廓,讵非人生之至乐乎?忘其固陋,遂形咏叹,托之歌行,以博其趣。虽无当于风雅,亦直摅其所怀,可以示我友朋,匪欲传之好事也。

众生缘大地,暇跳不出斗。积气之下皆尘埃,鸟兽昆虫各奔走。就中数人灵,自名为首出。稍从渔猎到农耕,聚处山川成国族。资生事业费经纶,四裔八荒同局促。结绳渐进为书契,开物前民能制器。步经步纬观天文,日月星辰有躔次。巧历虽然布算工,乘风驭气终难穷。张骞空抱支机石,后羿长悬射日弓。亦有仙人厌苗稼,出入烟霄矜变化。辞赋精思讬幻游,空中几见鸾皇下。今日方知火箭奇,地心引力能远离。上穷寥廓无边际,倏忽周流随所之。忽然射入太阳系,追蹑行星循轨度。虽经月窟未停骖,已指长庚导先路。诸星本是兄弟行,光芒前后遥相望。若遇飞槎拥慧迎,不愁物怪难名状。大气层端任往来,人间从此出尘埃。帝释诸天是何物,蛮触焦冥安在哉!梵书好举恒沙界,法眼看来非意外。孰为运转孰纲维,孰使虚空成粉碎?庄生极意说机缄,黄缭余疑忧陷坠。惠辩驺谈岂足论,要从象外识乾坤。化人方促周王梦,巫祝还招屈子魂。老夫林卧观无始,情与无情元共体。激箭犹能透网罗,胡为自囿微尘里?秦皇汉武浪求仙,何异酼鸡守瓮天。陶潜一醉百情远,便欲八表须臾还。岂意星行至速不思议,万有动力为之先。析物到原子,积算符自然。器成在事济,理得非言诠。科学探奇因显实,诗人体物为通玄。情忘始信风乘我,机发真同箭去弦。早晚上游列星穷宇宙,安用区区美酒与长年。

第一首为七律,首先叙写火箭发射成功,卫星进入太空,然后感慨现代科技威力巨大,令传说中的转轮王、地行仙等相形见绌。第二首为长篇歌行,五七九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共六十八句,约分三层。第一层为起首二十二句,叙写人类局促天地之间,虽欲乘风驭气,游于世表,但都是默存神往,存于幻想而已;第二层为下接二十六句,叙写今日科学进步,发射火箭,上探星月,超乎古人想象;第三层为最后二十句,叙写诗人体物通玄,感科学探奇之能事,发超拔尘俗之玄想。这首诗歌既有历史追诉,又有现实描绘;既写科学探奇之事,又写诗人体物通玄之理;古今贯通,理事双融,笔力浑厚,境界高远,堪称马一浮科学诗之代表作。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马一浮作诗两题三首,表达了对这一重大科学事件的喜悦赞叹之情。

闻俄人驾飞船绕地球一周而还喜赋二首(1961年)

乾坤旋转未为奇,驭气乘风信有之。

从此大千归掌上,始知万物出于机。

目穷有色浩无边,行尽寥空始识玄。

下视尘寰稊米细,人间立地即飞仙。

报载:人问飞行员加加林:“天空是何景象?”曰:“黑洞洞的。”问:“下视地球若何?”曰:“天蓝色。”乃知《易》谓“天玄而地黄”,天玄之说良信,地黄乃就土色言之。若《庄子》谓:“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大鹏之视下,亦若是已。”加加林谓地球蓝色,亦犹鹏之视下也。

赞飞槎(1961年)

闻俄人驾飞船绕地还,戏作。

春风熏醉沸天花,花外惊回绕地槎。神足须臾穷有极,玄宵寥廓本无涯。会招日月为宾客,原与星辰共一家。且喜人灵初破网,下看积气散朝霞。

第一题第一首感慨现代科技力量无穷,可以乘风驭气,旋转乾坤,掌控大千世界;第二首以现代太空所见印证古人天玄之说、视下之理。第二题叙写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人类即将突破罗网,遨游太空,进而与日月星辰相招相伴,共为一家。

马一浮科学诗的第二类是描写水利水电等科学事物的诗歌。1960年夏天,马一浮去庐山避暑,作《庐山新谣十二首》《续庐山新谣十二首》,“多以新事物、新思想入古诗”②,其中就有一首专门描写水力发电:

庐山新谣十二首之八(1960年)

唯水利万物,老氏以为教。洪流或襄陵,患在失疏导。

岂唯沟洫勤,善用审其要。双阙阻悬濑,古但资吟啸。

谁知百丈泉,能使千灯照。动力出于机,众星粲以耀。

处处引溪流,家家罢庭燎。事举由工倕,远计收近效。

海印能发光,吕梁真可蹈。

庐山瀑布以石门涧为最大,今已改建水库,利用水力发电,供给全山。昔远公《精舍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脍炙人口,岂知有今日事邪?

这首诗歌所写的是,庐山石门涧,“古但资吟啸”,仅供游览,如今改建水库,利用水力发电,在古今对比中,表现出对现代科技的赞叹之情。“能使千灯照”“海印能发光”等诗句,写灯、光等现代事物,却暗用佛教典故,既浅显如话,又意味深厚。

1961年,马一浮随浙江省政协参观新安江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1960年建成投产,电力输送覆盖华东地区,兼有防洪、灌溉等多项其他功能,被誉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例。马一浮颇受鼓舞,作长诗一首,表达其欣喜之情:

观新安江水电站(1961年)

大禹平水土,山泽气始通。穿渠引舟航,溉田益农功。

疏凿岂不劳,导流使有钟。陂泽度地势,湍悍成冲融。

浙江出黟县,古昔栖山戎。黄山隐云雾,细濑鸣琤琮。

下注新安江,簇立多层峰。扁舟历清浅,卉木何蒙茸。

迤逦东入海,所至藏蛟龙。于今截众流,潴为大壑潨。

高岸变深谷,浩汗容艨艟。堤防匪壅塞,蓄泄因人工。

先民务水利,齐此事已丰。孰知发电力,其用今无穷。

电发由水轮,兹理昔所瞢。日精与月魂,照耀将无同。

或言水电性,周徧涵虚空。遇缘即显现,斯语非顓蒙。

输光达闽赣,近者屆苏淞。左绳而右规,般倕方接踪。

利物在厚生,纳牖斯达聪。万邦正经纬,百世弭菑凶。

髦衰谢檋橇,负薪聊可从。赋诗后时哲,庶以形方风。

这首诗歌为长篇五古,四十八句,每八句为一层,共六层。第一层写大禹治水,疏凿山川;第二层写浙江下注,以成新安江;第三层写新安江截流筑堤,蓄水泄洪;第四层写新安江建水电站,以水力发电;第五层写新安江水电站电力输送,远至闽赣,近至苏淞;第六层写自己年老体衰,虽不能参与国家建设,但仍可以赋诗赞叹。全诗层层转进,娓娓道来,洋溢着对水力发电和国家建设的赞叹之情,堪称马一浮科学诗之代表作。

马一浮科学诗的第三类是描写原子能、核武器等科学事物的诗歌。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其威力震惊世界,几令人色变,马一浮有感于此,作诗一首:

听客谈原子能(1946年)

火烈须臾堕百城,谁和肃杀本生成。

三光不是无恩泽,五贼偏教作五兵。

马一浮说,原子能威力巨大,完全可以造福于人民,但美国偏要将它用作杀人堕城的武器。这是对美国乃至人类好战嗜杀的强烈批判。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马一浮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一连作诗三首,表达其激动不已的心情:

喜闻核试验成功三首(1964年)

立见虚空碎,能消倏忽谋。神工同铸鼎,小智失藏舟。

一勺沧溟竭,须弥芥子收。机轮随处转,早晚灭蚩尤。

弧矢威天下,风雷动百蛮。令如流水速,国似泰山安。

掷杖为龙去,乘槎贯月还。两阶干羽在,万众正胪欢。

销兵猛志压群雄,奇器阴谋势已穷。

从此波旬齐俯首,象王行处绝狐踪。

第一首是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的封锁,挫败了美苏两国的阴谋,并终将消灭一切外国侵略者。第二首是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慑了西方列强,国家得以安如泰山。第三首是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具备了粉碎侵略、保卫和平的能力,从此一切邪恶势力和阴谋诡计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之,中国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对于长期以来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威胁的中国人民来说,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尊心,更意味着从此具有了切切实实的保家卫国守护和平的能力,这是马一浮赋诗赞叹的原因。也就是说,不论是之前对原子弹的批判,还是此时对原子弹的赞叹,马一浮都不仅仅是基于自身的民族情感,而更多的还是基于世界和平的理想。由此可见马一浮对待现代科学的态度,即科学应该成为守卫世界和平的利器,而不是人类相互残杀的工具。

上面对马一浮的科学诗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题材广泛,见解深刻,艺术精美,引人入胜。但是,马一浮科学诗的价值和意义还不在于此,而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一浮的科学诗是马一浮对自我诗歌创作的重大突破。马一浮一生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言志咏怀、酬唱赠答、山水纪游、论学说理等等,但是这些诗歌并未脱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范畴,古人以及马一浮同时代的诗人,都曾以之入诗。也就是说,马一浮的这些诗歌,至少在题材内容上并未显示出多大的独创性。但是,这些科学诗的创作却清楚地表明,马一浮直至晚年,仍能真诚而勇敢地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事物,尝试新的写作内容、新的写作技巧,突破自己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成见和惰性,从而表现出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最为重要的品质。

第二,马一浮的科学诗是马一浮对20世纪中国古典诗坛科学诗创作的重大突破。刘梦芙先生曾说:“现代科学家多有喜作旧体诗者,如苏步青、黄万里、石声汉、唐稚松等,但很少涉及科学内容;而当今作传统诗词者亦每每吟咏原子弹、人造卫星、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等高科技,却无人能以诗化的语言阐发深邃的科学之理,多是空有激情,流于浮泛叫嚣,既乏理致又无诗美,读之生厌。”③20世纪的中国古典诗坛,写科学诗的不多,写科学诗写得好的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植物学家胡先。胡先专写科学事物的篇章较多,题材涉及植物学、天文学、考古学乃至高科技,为传统诗歌如何表现现代科学事物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和贡献。④马一浮的科学诗,若论数量之众多、题材之丰富,均不及胡先,但是,若论境界之高远、艺术之精美,则恐有过之之处。譬如胡先的一首比较重要的科学诗《宇宙航行歌》:

排云驭气奔如电,昔但玄思今乃见。庄生漫诩抟扶摇,

列子御风亦徒炫。惟今科学造精微,宰制自然始完善。

航行宇宙有飞船,发射飞船凭火箭。苏联先后射卫星,

太空生物恣游行。凡夫得遂攀天愿,英雄第一加加林。

编队遨翔四昼夜,飞行业绩犹堪惊。航行宇宙非容易,

往返安全须熟计。超重失重倘能禁,陨星射线须防卫。

计无遗策费经营,佳辰遂启赤霄程。奋飞远出高穹上,

下视人寰景色新。大地青苍诚正色,彩虹缭绕尤奇绝。

世人得此世外观,琼京行逐群仙列。自兹进探月宫幽,

金星火宿更追求。誓欲空穷天地秘,斗牛深处置传邮。

浊世鸡虫安足问,无垠星界待冥搜。银河虽远要可至,

不计光年汗漫游。

这首诗歌和前举马一浮的诗歌一样,也是写苏联发射火箭、卫星、飞船。全诗侧重对宇宙航行的铺陈叙述,因而在义理层面不够深入;语言通俗直白,现代词汇过多,因而不够典雅,缺少韵味。也就是说,胡先和马一浮在科学诗的创作上都有重大贡献,但马一浮的科学诗因其义理深邃、境界高远、文辞雅正、艺术精美,所以更应值得关注。

总之,马一浮的科学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成就颇高,既是对马一浮自我诗歌创作的突破,也是对20世纪中国古典诗坛科学诗创作的突破,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①历史上的今天——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中华网新闻http://news.china.com/zh_cn/his tory/ today/20141004/

②丁敬涵编注:《马一浮诗话》,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③④刘梦芙:《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上册),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页,第175页。

作者:刘炜,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思想。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南华录》研究小辑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一浮诗学研究”(13CZW06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马一浮人造卫星诗歌
诗歌不除外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撒谎比说实话费力
撒谎比说实话费力
诗歌岛·八面来风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马一浮不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