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价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6-07-15 07:45杨海燕
学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老支书价值观价值

杨海燕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3100)

挖掘文本价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杨海燕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3100)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细读文本,探寻文本的内隐价值;应景点拨,拓展文本的外延价值;联系实际,让学生形成文本的生活价值。

内隐价值观;外延价值观;生活价值观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设计。同时,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前面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成,第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只停留在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上,忽视了价值观的培养。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教师认为价值观的培养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再加上不会挖掘文本的价值,所以造成了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缺失的现象。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而设置的,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挖掘文本的价值观内容,并将其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挖掘文本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细读文本,探寻文本内隐价值观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探寻才能获取。所以,在组织备学案时,我们就要细读文本,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内隐的价值,以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桥》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都放在了如何解读老支书面对洪水的肆虐是如何沉着、决然地将村民送过小桥的,这也激发了学生对老支书把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的敬仰之情。但是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桥”来命名呢?其实是有它深层的意思的,那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骨肉相联之情,是想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这一价值观就是文本隐含在深处的内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挖掘,那么在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上面就不再局限于对老支书的感恩与敬仰,而是放大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在有了这样的文本价值观的挖掘之后,我们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围绕“桥”这一特殊的媒介,通过读桥、说桥、议桥等,对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价值观教育。

二、应景点拨,拓展文本外延价值观

具备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所以,我们不能严格按照教学预设来走,而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成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但现在的学生接触知识的媒介比较多,不再局限于学校与课堂,且有时候学生的生成不一定能够被教师所驾驭。许多教师在处理这一类的生成时往往都会用一句话带过——“请同学们课后研究”,就把学生的思维生硬地拉回自己的预设中,或者对学生的生成不闻不问,还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来组织教学。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学生的价值观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冲突时,我们更不能不闻不问,而是要进行应景点拨。这样不但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价值观,而且可以让文本的价值观得到延伸。

如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对老支书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这样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我还没有让学生进行交流与汇报时,就发现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我内心一阵欣喜,心想:看来学生还是非常配合我的,估计经过前半节课的教学,他们已经被老支书的精神所感动了,一定会说出一些赞美的话。于是,我就让举起手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老支书的印象。没想到,他们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竟然大都是负面评价。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是一句话加以否定还是置之不理,看来让学生交流与讨论老支书的价值观已经没办法进行了。幸好,在我的电脑里有当时1998年中国遭遇洪涝灾害时的视频,我迅速把视频调出来,利用多媒体播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洪水摧毁那么多村庄,看到那么多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的画面时,我看到学生的表情发生了变化。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也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明白了一切。这时候,我再让学生对刚才的想法进行评说时,所有学生的价值观都被重新树立起来了。如果我当时放弃了这一做法,那么学生也许就会随波逐流,跟随社会上的一些不和谐价值观,这只能说明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三、联系实际,形成文本生活价值观

任何在课堂上形成的价值观都要经得起社会生活的考验。如果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不到文本中所要渗透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就不可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牢固的地位,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把这种价值观淡忘。所以,要想让学生形成文本中的价值观,我们就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文本中的一些原型,或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文本中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与甄别,从而形成文本价值观。这样的过程,才能让文本价值观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总之,良好的价值观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文本中的价值观,并有效渗透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出版社,2014.

[3] 王玲芝.走向语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小学语文教师,2014(6).

[4] 鲍宗武,朱溯君.小学语文神话文本教学价值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5] 李芳.语文教科书隐性价值研究——基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本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 钱正权.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简说文本价值与学生体验的平衡.小学语文教学,2014(11).

[责任编辑 房晓伟]

Chinese Literacy Improvement by Digging the Value of the Texts

YANG Hai-yan
(Xiamen University Affiliated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Xiamen Fujian, 363100, China)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valu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ese teaching. The teachers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carry out intensive reading to explore the implicit value of text; give directions timely to extend the exterior value of text; integrate with practice to let the students form the life value based on texts.

implicit value; exterior value; life value

G62

A

1673-9132(2016)11-0360-107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46

杨海燕(1984- ),女,汉族,本科,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老支书价值观价值
乡村老支书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老支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