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策略

2016-07-15 07:45张志红
学周刊 2016年11期

张志红

摘 要: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模块,而读又是教学的重点。然而传统阅读教学观念落后、方式单一,并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改变传统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兴趣导读、问题引读、读思结合、延伸课外这几个方面来论述高效阅读教学的构建。

关键词:兴趣导读;问题导读;读思结合;延伸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12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使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只是教学大纲所限定的字面表层含义,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与深层次理解。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构建高效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关注与重点探索的话题。下面,笔者对此谈几点见解。

一、兴趣导读,让学生快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激起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阅读之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主观行为。文字是枯燥的,自然难以集中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所喜爱的形式,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精心打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与教学魅力的课堂,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对阅读的热情。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是建立在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基础之上。如果师生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学生对教师只有厌倦与反感,又怎么会对他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呢?因此,要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对阅读的兴趣首先就要重视师生关系的改善、情感的培养。教师要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不仅要热爱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激起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

二、问题引读,让学生主动阅读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善于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保持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发挥提问的激趣启思导行功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展开探究性阅读。这样的阅读不再是学生的被动行为,而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主动认知行为,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1.以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往学生的阅读大多是盲目的,是漫无目的地就文读文,是没有积极情感参与的。我们要做好阅读前的情感铺垫,巧妙的提问正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围绕文章主题、题眼等提出与文本密切相关的问题,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展开阅读的主动性。如在学习《美丽的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文章主题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见过无边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你们知道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这样以问题来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动机,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来展开阅读,通过阅读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在问题驱动下的阅读就不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自我认可、主动参与的主观行为。

2.以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具有深层含义,而这些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有限,认知水平低下,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只能浮于文字表面,并不能深入的理解。那么,在学生思维困惑或是理解肤浅时,教师要如何处理呢?在以往,教师只是把与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而现在,教师应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体现教师学习主导性,运用教学技巧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拨开云雾见天日,引导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

三、独立思考,让学生深度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与思考是一对有统一体。学生在阅读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只读不思,只是就文字范范而读,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自然也就是局限于字面含义,而对于较为深刻好的主题、深厚的情感自然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与引领者,要鼓励学生展开独立而积极的思考,通过思考才能深入的理解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是教学,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配,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与思时间,让学生有机会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学生阅历有限,认知低下,而且由于作者的生活年代不同,所以有时并不能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无法展开深入的思考。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思考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自然就能够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四、延伸课外,让学生广泛阅读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科学习不能只是限定于教材,而是要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让课外成为学生阅读的延伸与补充。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写作水平等,同时也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如何来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读书,更要让学生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吗?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选择。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到更多的好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监督与检查。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了让课外阅读活动更加高效的展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监管,以督促学生展开高质高量的阅读,让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成为学生知识增长、智力开发、情感提升的第二课堂。

总之,我们要重视课堂阅读教学,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构建开放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得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心理等方面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