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2016-07-30 15:25张荣臣
前线 2016年7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执政 党的建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记者见面会上对人民群众所作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党95年来,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必须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大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月5日,窑洞即将挖成的时候,突然塌方了。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不幸牺牲,时年29岁。考虑到张思德是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警卫员,警卫队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闻讯后,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并说要开个追悼会,而且还要去讲话。正是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接着毛泽东同志引述司马迁的话高度赞扬了张思德的牺牲精神,“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同志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思想非常丰富,最闪烁真理光辉的是其中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论述,也就是对共产党的宗旨的阐述。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共产党不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同志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任何政党都是与特定的群众基础相联系的,任何政党都有党群关系问题,只不过这种关系有实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代表着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才使我们党从小到大不断进步,才使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到新的胜利不断发展。

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2016年已有38年的历史了。毛泽东同志说过:“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38年对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度垄断的体制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改革面对的问题主要已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利益主体已不复存在。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关系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所谓的“全面”,强调的是改革不是一个或几个方面、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事情;所谓的“深化”,强调的是改革不是浮游于表面的、或到哪一层面就适可而止的事情,而是要不断向纵深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对全党全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利益复杂,既是对全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新考验,又是对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一个新考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有的人不是全心全意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置党性党纪于不顾,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影响到社会,必然造成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群众的阶层分化越明显,提出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也就越明显。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整个社会的向心力不够、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目的不明确。如果说我们通过38年的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今天值得引起注意的就是社会群体的碎片化开始显现。任何一种改革,如果没有社会的基本共识,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的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使改革实现全面地向纵深方向推进。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动力。今天的人民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期的人民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如何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从执政党的理念来审视。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里更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如何更好地代表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更体面地生活。由此,我们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哪些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的。符合的我们继续坚持,不符合的就要坚决改正。那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体制和机制是我们要维护的,那些靠权力垄断获取不当利益的既得利益格局是我们要打破的,这才是我们深化改革要做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会落空,而且变得毫无意义。”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天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观,是对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基本看法,由此决定着对待群众的基本态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也始终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在新的形势下,党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虽然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变、党的具体工作可以变,但党的群众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我们要把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来,并结合新的形势,做好群众工作。

其次,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这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观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26日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在具体工作中,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全党、全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来考量,而不能片面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置之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新布局和总战略,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再次,正确调整和处理深化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矛盾。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新的革命,必然带来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出现新的情况,并带有过去不曾有的复杂性。既然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多元化,利益主体就会多元化;既然要实行按有效劳动分配利益以提高效率,那么人们的收入就会拉开差距;既然要实行市场竞争,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人受益或受损等问题。为此,必须正确调整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这既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又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点。2011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矛盾就要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如果对人民内部矛盾视而不见,见而不管,就必然使矛盾积累,甚至会使人民内部矛盾变质为敌我矛盾,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危害,给人民利益造成损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坚定不移地始终保持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今天,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所处的历史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千变万化,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实质不能变, 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永远不变的价值选择。一方面,党要通过领导发展,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党也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权力腐败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地位,给我们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就会滥用,就会产生腐败,这是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实了的规律。我们党的党员和干部,虽然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但这只是为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奠定了自律的思想基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他律的作用,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荣臣,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金蕾蕾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