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译促写”在地方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浅析

2016-07-30 02:18王丹红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可行性实践理论

王丹红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以译促写”在地方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浅析

王丹红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摘要:基于地方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在课堂中引入“以译促写”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通过对本地一所高校2013级四个班学生的教学实验,也证实了它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与传统的范文教学相比,优势明显。这一教学方法可作为对传统的范文教学的补充。

关键词:以译促写;理论;实践;可行性

英语写作是为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一项对本地某所高校2013级学生的调查,学生在写作时遭遇的问题排名前三的是:词汇量少、表达不准确和语法错误。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借助范文进行语言输入,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明确目标语形式,切合地方高校课时少、任务重的教学实际,但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似乎收效甚微。学生对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往往止于机械记忆,无法在习作中运用起来。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过程法、写长法,囿于上述种种客观因素,又难以在教学中实行。因此,地方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有必要另寻他路,来弥补当前教学中的这一不足。

一、在英语写作课堂引入“以译促写”的理论依据

“以译促写”,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翻译训练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一设想最先源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外语学习者,不管外语水平高低,在学习中都无法脱离母语思维。对大多数学习者而言,“心译法”在外语学习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根据一项对地方性院校英语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调查,有10.8%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逐字逐句地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头脑中翻译出来,有80.4%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碰到难以表达的句子时,希望借助于用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办法[1]。因此,将翻译活动引入写作课堂可算是因势利导,旨在让学生在提高翻译水平的同时提高目标语作文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在学生写作构思中的积极作用。

(二)翻译与写作的共性。翻译与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通的。写作是自由驰骋,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两者都以阅读为先决条件,实践为本质要求,且操作过程和操作层面基本相同。操作者,即作者和译者,在活动中都起主导作用[2]。翻译可视作是“半控制下的写作”(Semi-controlled Writing),那么,翻译活动就是限定了体裁和题材的写作活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该活动,可帮助学生积累特定体裁、特定主题的写作知识,更好地适应自由写作的环境。

(三)语言输出的功能。鉴于熟能生巧,学者们普遍认为输出可使学习者的语言更加流利,而对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Swain认为有三大功能:注意/触发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检验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3]。英语写作课开设的时间适逢学习者遭遇“二年级现象”或“高原期现象”[4]。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如果能有机会接受最优化输入(optimal input)或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其语言学习还是会达到另一次高峰期的[5]。根据Krashen的最佳输入假设,最优化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有趣的或和学习者个人相关联的,不是按照语法规则编排的,并且有足够的量[6]。而语言输出“能引起学习者注意到自己的语言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去面对这些问题,增强语言能力……同时,当学习者输出语言时,也就让为其提供输入的人得到了反馈。这时,提供输入的人才能根据反馈,将其提供的输入调整到最适合学习者的兴趣和当前语言能力的水平”[7]。鉴于此,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翻译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能为教师优化课堂输入提供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也是帮助学生安然度过英语写作瓶颈期的一项有效手段。

二、英语写作课堂实践“以译促写”的效果分析

(一)实验对象。参加实验的是本地一所高校2013级英语专业四个平行班的学生,人数总计115人。四个班级分两组,即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57人,控制组58人。在实验组的英语写作课堂引入“以译促写”的教学方法,在控制组保留传统的范文讲解方式,考察两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效果。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短期和长期教学效果进行比对和考察。

第一阶段为期三周,教师旨在让学生完成一篇“Live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的习作。为此,教师选取了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41课“Illusions of Pastoral Peace”一文作为语言材料,在前两周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但教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输入方法。对实验组,采用的是“以译促写”的教学方式,在第一周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原文的中译文,要求学生做中译英练习。第二周,学生将完成的英译稿带到课堂,教师给学生提供英文原文作为参考,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自身表达与地道的英文表达之间的差距,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答疑等方式,帮助学生汲取所需的语言知识,充分理解相关表达的适用语境。第三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目标作文,限时30分钟,字数200词左右。对控制组,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范文讲解方式,即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取文中的重点语汇、搭配、句型等,分析其含义并给出一些例句。范文讲解,分两周完成,第三周课堂作文题目、要求与控制组的一致。为保证实验的客观性,教师事先并未告知学生课堂作文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作文完成以后,教师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在习作中标注在参考译文(范文)中学会使用的词、短语、搭配和句型,并统计数量。结果如表1。

表1 学生习作运用参考译文/范文中所学语言点的情况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控制组随着语言点运用数量的增加,人数逐渐减少,运用范文中1-2处语言点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而10处以上的学生一个也没有。与之不同的是,实验组运用参考译文中语言点的人数在3-5处这一数值段达到了最大值,运用6处以上的人数明显多于控制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以译促写”的教学方式下,翻译任务使他们认识到了自身的学习需求,有需求就有动力,学生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语言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寻求语言知识。在之后的写作任务中,一旦他们发现新近所学有用武之地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输出,输出的过程会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事实上,通过翻译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限于参考译文,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所获得的语言知识或许更多。

第二阶段的实验从第四周开始,一直到学期末,共15周,两到三周一篇习作,实验组坚持采用“以译促写”的教学方法,控制组维持原来的范文讲解方式。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组部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减少了翻译任务的字数,由原先的篇章翻译调整为特定主题下的段落翻译、句群翻译、单句翻译和短语翻译,翻译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笔译,有时也采用口头翻译、即时讨论的形式。学期末的时候,教师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考察和比较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效果。调查结果见表2。表2中的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问题四分别代表以下四个问题:以译促写/范文教学对丰富习作的表达方式是否有帮助?以译促写/范文教学对提高习作语言的准确性是否有帮助?以译促写/范文教学对提高习作语言的得体性是否有帮助?以译促写/范文教学对提高习作语言水平是否有帮助?

表2 以译促写/范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习作语言水平的效果(单位:人)

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习作的语言水平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验组学生对“以译促写”的认可程度明显要高于控制组学生对范文教学的认可程度。问卷中,问题一下还设了一个子问题,请学生从丰富词汇和丰富句型两方面进行选择,可双选。实验组和控制组选择“丰富句型”的人数大致相当,选择“丰富词汇”的,实验组为38人,明显高于控制组的18人,这说明以译促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接收到的词汇从记忆的层面提升到实际运用的层面。问题二就“语言的准确性”列出了“语法准确”、“句子结构准确”、“搭配准确”、“习语准确”、“用词准确”五个指标,学生可同时选择多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选择“语法准确”的控制组学生有24人,明显高于实验组的8人,可见,传统的范文教学在帮助学生明确语法形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另外四个方面,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反馈没有显著差异。问卷中,“语言的得体性”指的是措辞符合文体特征,语气恰当、表达地道等。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以译促写”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语言的得体性较传统的范文教学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以译促写”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英语写作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语言输入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效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但这并不是说,“以译促写”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范文教学方式。“以译促写”较范文教学的优势在于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习作的语言水平,但语言水平并不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唯一因素,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法等同样重要,而范文讲解在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帮助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在地方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译促写”可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也可作为对现今范文教学方式的一个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史湘君.心译法: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6):123-125.

[2]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3]Swain,M.ThreeFunctions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Cook,G&Seidlhofer,B(ed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4]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56-60.

[5]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10-15.

[6]Krashen,S.The Input Hypo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Harlow:Longman,1985.

[7]王荣英.语言输出中的内隐学习与内隐知识转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127-131.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2.016

收稿日期:2015-11-01

作者简介:王丹红(1978- ),女,浙江天台人,讲师。

C-E Translation as an Approach to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Wang Dan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Abstract:In terms of conditions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introducing C-E translation tasks to the English writing class is theoretically feasible.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mong students in 4 classes of a local university also proves that the approach is advantageous over the traditional input by means of model essays in which it can better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language using.So it can be complementary to the time-honored practice in English writing class.

Key words:implementation of C-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theory;practice;feasibility

猜你喜欢
可行性实践理论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