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

2016-08-03 03:57杜会勇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濮阳457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6期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脑梗死

杜会勇(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濮阳 457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

杜会勇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与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院前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急诊人员进行经验性处置,观察组给予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进行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安全转运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转运中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为(2.11±0.45)h,而对照组为(3.76±0.52)h,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5.39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能有效缩短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改善急诊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院前急救;安全转运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展迅速的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随着诊治技术的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明显下降,然而很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并发症,已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延迟就诊是影响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的主要因素,医院的院前急救和运转效果不佳导致患者就诊延迟普遍,严重影响预后[2-3]。而要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质量,就必须创新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4]。本文具体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与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已排除有炎症的精神障碍类疾病、肾功能不全者,肺部感染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5.78±6.2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3.78±1.24)kg/m2;临床表现:神志不清34例,重度昏迷6例,口齿不清、头晕、呕吐22例;失语等45例。而对照组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7.56±5.1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34± 1.56)kg/m2;临床表现:神志不清33例,重度昏迷9例,口齿不清、头晕、呕吐21例;失语等4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对照组患者由急诊人员进行经验性处置,就地治疗。观察组给予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进行干预,根据患者、家属的主诉、病史及体格检查迅速做出判断,做好鉴别诊断;及时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到达现场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控制脑水肿;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控制血压。在转运中建立脑梗死绿色通道,进行现场急救措施,同时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做好接诊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患者体位的平稳。

1.3 观察指标:①转运情况: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的情况,包括安全转运、病情加重、死亡等。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②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情况对比:经过观察,观察组的安全转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转运中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运情况对比(n)

2.2 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经过观察,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为(2.11±0.45)h,而对照组为(3.76±0.52)h,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98,P<0.05)。

3 讨 论

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大约为200万人,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5]。当前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院前延迟时间平均为8 h,发病3 h内到达医院的不到1/3,主要在于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效果不好。随着医学与护理观念的进步,院前急救医学得到了广泛重视,而安全转运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创新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中,需要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性处置,并安全转送到医院。

当前创新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强调完整性及合作性,现目前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多个部门进行整合工作,治疗内容及执行时间由参与医疗服务的成员共同拟定,强调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病情作出快速而准确判断,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一步,为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也需要规范急救流程,争取抢救时间,减轻缺氧造成的损害,降低病死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安全转运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转运中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优化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中,要遵循抢救-诊断-治疗同时进行的原则,要加强途中心电监护,若有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快除颤,血糖过高者避免使用葡萄糖液[7]。其中可放置口咽通气道,不仅可以避免舌后坠、舌咬伤,还有利于吸痰。也需要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注重对患者情绪调控,保持气道通畅。急救医师需要加强培训,应有现场应变能力,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途中转运、途中监护。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为(2.11± 0.45)h,而对照组为(3.76±0.52)h,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5.398,P<0.05)。同时呼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脑卒中患者发作的求救意识,让患者和家属懂得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救方法,并能及时向急救中心呼救。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能有效缩短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改善急诊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瑛,田勇,叶丹.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保守治疗期间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 (17):2068-2070.

[2] 孟亮亮,徐大伟,张敬.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弥散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5,1(12):91-94.

[3] 孙秀芳,马丽,赫文清,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综合护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9(13):167-168.

[4] 曹祝华,邝艳云,黄伟珠.临床护理途径在初次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8(13):1100-1102.

[5] Wąsek WC,Samul W,Ryczek R,et al.Unique case of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lated to paradoxical embolization and simultaneous pulmonary embolization: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on indications for 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in no-guidelines land[J]. Circulation,2015,131(13):1214-1223.

[6] 秦静,薛蓓蕾,马修堂,等.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1):29-31.

[7] 赵博,赵艺皓,武剑,等.北京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迟入院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6):684-687.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6-0140-02

猜你喜欢
院前急救急性脑梗死
探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