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配合针刺攻补兼施治疗大肠癌腹水38例临床观察

2016-08-03 03:57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39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6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艾灸针刺

姚 军 李 伟 刘 丹(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艾灸配合针刺攻补兼施治疗大肠癌腹水38例临床观察

姚 军 李 伟 刘 丹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摘要】目的 观察以艾灸为主结合针刺攻补兼施治疗大肠癌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大肠癌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临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任脉腹部四穴结合针刺脾肾经穴,观察主要临床症状、腹水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消退腹水和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配合针刺攻补兼施治疗大肠癌腹水能有效消退腹水、明显改善腹胀、纳呆、乏力及呼吸困难等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大肠癌腹水;艾灸;针刺;疗效观察

大肠癌腹水是晚期肠癌的常见体征及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甚至加速病情恶化。自2011年以来,我们在常规西医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灸任脉四穴结合针刺脾肾经穴的方法治疗大肠癌腹水38例,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并与对照组38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7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肿瘤科病房新入院病例,均明确诊断为大肠癌晚期ⅢB及Ⅳ患者,均为晚期既不能手术、身体条件(转移范围广、身体功能弱)也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患者。均符合《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臌胀”中水臌、血臌的诊断要点[1],中医辨证[2]参照《中医内科学》选择以“脾肾阳虚型”、“寒湿困脾型”、“气血两虚型”为主,兼有“气滞湿阻型”、“肝脾血瘀型”的患者,排除“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不适合艾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6.76±12.03,治疗组56.63±12.19,对照组56.89± 12.03,预计生存期均超过3个月以上。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积分(KP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临床药物治疗,包括利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蛋白等营养支持,腹腔放液(每周定一个节点),腹腔灌注白细胞介素2。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本文方法,艾灸结合针刺攻补兼施。艾灸腹部任脉四穴:中脘、水分、气海、中极。中脘、气海益气温阳为补,水分、中极开水道、运水湿、利水消肿为攻。采用长11 cm、直径1.4 cm的无烟艾条,一截为二,双头点燃,放于木质艾盒中,加盖儿半露,灸30 min,每日2次。针刺组穴: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采用捻转补法,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陵泉均用补法,每日针1次。艾灸结合针刺共治疗4周。

1.3 疗效观察

1.3.1 疗效标准

1.3.1.1 临床疗效[1]:参照《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痊愈:主要症状消失,腹水完全消失,B超检查腹水阴性。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腹水明显减少,B超显示最大液性暗区深度减少≥50%,或腹围缩小>5 cm。有效:主要症状有所减轻,腹水有所减少,B超显示最大液性暗区深度减少<1/2,>1/3以上,或腹围缩小>3 cm。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或加重,腹水减少不足1/3或增加,或腹围无缩小或增加。

1.3.1.2 恶性腹水疗效评价标准[4-5]:所有患者均完成4周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以B超测量腹水量为评价指标。CR(完全缓解):腹水完全消失。PR(部分缓解):腹水减少50%以上。NC(稳定):腹水减少不足50%,增加不到25%。PD(加重):腹水增加超过25%以上。有效为CR+PR

1.3.1.3 临床症状计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分为4级,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

1.3.1.4 观察指标:主要症状:腹胀、呼吸困难、纳差、乏力;每周进行1次B超测定腹水量,分3个时间点进行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4周,专人专机;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a=0.05,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每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见表1。治疗2周两组间比较t=1.59,P=0.1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两组间比较t=3.64,P=0.001<0.01,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在第4周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2.2 据B超测腹腔液性暗区最深值,两组患者腹水量变化有效率比较:见表2。腹水消失及腹水减少50%以上(CR+PR)为有效,治疗组有效率73.68%,对照组有效率48.57%。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情况: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治疗组 38 9.82±1.31 4.58±3.61★ 2.16±1.60★★▲对照组 35 10.00 ±1.26 5.94 ±3.73★ 4.57±3.74★★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腹水量变化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KP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KPS)评分比较(±s)

注:治疗2周两组间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两组间比较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治疗组 38 69.47±7.33 65.26±6.03 61.05±6.06▲对照组 35 69.71±7.85 59.43±5.91 49.43±5.39治疗前两组比较t=0.135,P=0.89>0.05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故研究大肠癌的治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尤为重要,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5]。

癌性腹水由恶性肿瘤引起,多呈血性,为渗出液。多出现于肿瘤的晚期,大肠癌腹水是晚期肠癌的常见体征及并发症之一,具有顽固、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如不及时有效控制,病情会在短期迅速恶化,出现恶液质,全身衰竭,甚至死亡。对于恶性腹水,目前西医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如利尿、抽液、腹腔内注射药物等疗效欠佳,因此有效控制和消除腹水对于拯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医治疗恶性腹水呈现出的治疗效果较满意[7]。晚期患者生存期短,多为4~6个月。本文所观察病例生存期均在3个月以上。恶性腹水产生的原因很多,恶性肿瘤刺激腹膜致受累腹膜渗出及继发渗出增加、慢性肝功能受损使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门静脉高压、淋巴液外漏及回流受阻、静脉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肾血流量减少等因素均可导致大量腹水形成[8-9]。

癌性腹水主要症状表现为腹部膨隆、腹胀、呼吸困难、恶心、纳呆、乏力、尿少等,部分伴双下肢水肿。

癌性腹水属于中医学“鼓胀”范畴,《灵枢·水胀》篇:“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其病机,认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内,致腹部日渐胀大而成鼓胀,而气短、乏力、纳呆等表现属于“虚劳”范畴,责之于脾肾不足,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健,运化水谷精微失健,则致腹胀、恶心、纳呆、便溏,运化水液失健,则致痰饮水肿内生;脾阳气虚,升发气化失常,精微不布,气血生化无源,则致气短、倦怠乏力、贫血、消瘦;脾虚不能生肺肾之气阴,久之则肾阳虚亏,温化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致水肿、尿潴留(尿少)。本病证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脾肾俱损,标实为气、血、水互结。早中期以标实为主、本虚不著,晚期以本虚为主、邪盛兼具,此阶段多为腹水壅盛而体虚不胜攻逐之时。本文病例均属晚期,正气已虚、虚实夹杂,正虚多见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兼杂气滞湿阻血瘀,故治宜以培固正气、健脾温肾、温阳益气为主,兼施行气化瘀、化湿利水之法。

《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传统中医灸法借助药力热力具有攻补兼施之功效,可攻可补,益气温阳、培补正气、温补脾肾、强壮体质为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消肿散结、疏通膀胱开水道运水湿、利水消肿为攻。关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认为有二,一是由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器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传出信号,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机体内环境,以达防病治病的功效[10];二是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传导特性,刺激皮肤穴位感受器,激发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11-1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可调整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促进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增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同时表明艾灸可提高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肿瘤起到辅助的治疗作用[13]。艾灸对恶性肿瘤及癌性腹水的影响及治疗作用,现代研究也已表明,艾灸可以减轻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不良反应及放化疗不良反应,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多种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及调整血液系统异常状态[14]。艾灸能有效改善血管张力和周围循环,升高血浆cAMP水平,使血Camp/cGMP比值接近正常,对腹水的吸收、消退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15]。

艾灸治疗腹水主要利用其温阳温通温化之效应,以温助阳,以温促通、以温化饮、以温行气利水[16]。灸中脘,重在补,中脘为胃之募穴,灸之可培补脾胃阳气、健脾和胃,继之达升清降浊、理气除湿之效;灸水分,重在攻,水分为任脉分利水液之要穴,有消肿利水之神奇作用;气海与关元同效,均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灸之重在补,可补益元气、益气温阳,从而达益气行血、气化升发水湿之效,可疏理下焦、调节水液代谢敷布;中极为膀胱募穴,灸之重在攻,可升清泌浊、开水道、运水湿、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四穴连用,攻补兼施,益气温阳为补,疏利水道为攻 ,可有效地消除腹水、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针刺补四穴,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用捻转补法,重在补益脾胃、健脾益肾、补益肝脾肾三脏之虚,从而可收除湿利尿、利水消肿之功。

取穴考证[17]:足三里,《针灸甲乙经》腹胀食不化,不欲食,先取三里;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资生经》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可见足三里的强力补益作用。三阴交,《针灸大成》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身重,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故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脏及经络之气血。太溪,肾经之输原穴,五行属土,为输土穴。所注为输,是谓肾之原气精血输注于此,经气渐盛,凡久病而致肾气虚损之病,针补太溪有强壮补益作用。又太溪治脾系病,因其属土,不令湿土克肾水,凡遇有脾湿不克肾水而致肾虚水泛之症,皆可取太溪。可见太溪具有温肾利水、益肾利尿之功效。阴陵泉,《针灸大成》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肿腹坚,喘逆不得卧,小便不得,暴泄…。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五行属水,又称合水。《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由此针阴陵泉可改善肠癌晚期腹水患者腹胀、胁满、水肿、尿短少、纳呆的症状。

对照组最初入组38例,最后统计疗效病例为35例,因转院、放弃治疗回家等原因共3例出组。结果分析,表1说明,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并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大肠癌腹水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且症状平稳改善。观察结束后跟踪随访中发现,治疗组症状改善维持至少在2周以上,对照组在腹腔放液后症状反复得快。表2看出,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腹水完全消退及消退50%以上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腹水消退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中发现,在每周节点腹腔放液后治疗组腹水反弹慢,对照组腹水反弹得快。表3卡式评分量表说明,虽然两组在4周治疗后评分都在下降,说明患者恶性肿瘤晚期身体总体状况在下降,病情在恶化,但治疗组在控制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艾灸并针刺治疗能使患者总体感觉及状况好一些,身体更能耐受恶化病况一些。表4进行症状改善及腹水量的变化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艾灸并针刺治疗在改善大肠癌的腹水及症状方面是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可能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可尝试在不能手术的大肠癌晚期放化疗与非放化疗患者的西医常规治疗中全程观察应用,并可继续尝试在其他癌性腹水方面的临床实践观察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阳谷,曹洪欣.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7-200.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2-196.

[3] 何宁一.自拟戟黛方外敷配合艾灸治疗恶性腹水17例[J].河南中医,2013,33(7):1113-1114.

[4] 吴洋东.奥曲肽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合并腹水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93-94.

[5] 孙燕.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532-534.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

[7] 马锦程,马锦地.中医治疗恶性腹水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3):158.

[8] 陈世伟,张利民.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203.

[9] 蔡焦生,杨树明,张爱萍.浅析艾灸关元穴治疗恶性腹水的机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14-315.

[10] 王磊,李学武.艾灸疗法作用机制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9(21):567-570.

[11] 燕群美.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肿瘤患者恶性腹水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23-124.

[12] 马泽云,曹毅.艾灸提高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3):133-134.

[13] 洪文学,樊凤杰,宋佳霖.传统艾灸治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与展望[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6(3):327-329.

[14] 侯新芳,倪光夏.艾灸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9(1):101-102.

[15] 张正浩,王桂祥.实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79.

[16] 林岫,赵丽华,宋宇姝等.艾灸配合药物治疗卵巢癌腹水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194.

[17] 林昭庚.新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497-602.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6-0204-03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艾灸针刺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夏天怎么做艾灸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艾灸疗法治疗产后汗证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