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鉴赏

2016-08-08 01:24
陶瓷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彩画官窑珐琅

名品鉴赏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本品高9.2厘米,口径7.5厘米。宽圆直口,壶身较低呈短圆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带平顶宝珠形盖,钮侧一气孔。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渚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隙地及盖面彩绘四季花卉纹的锦地花纹饰。胎薄透光,质地细腻,山水画工精美,釉彩富丽脱俗。壶底蓝料书“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体款字,外加双方框。雍正御用茶壶,喜爱简约大方造型,此类壶身较短,壶口略大的茶壶为雍正时期仿宜兴壶形制而作,单色釉如霁青、茶叶末珐琅彩瓷茶壶,均为相同造型。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粉红锦地番莲碗

本品高7.6厘米,口径15.9厘米。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浅粉红色底釉,其上再锥划蔓草及回纹。粉红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画出缠枝番莲花,近口缘加饰一圈蓝料回纹,碗心彩画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楷款。整件作品壁薄如纸,繁花似锦,敷彩淡雅,线条清晰,不失为乾隆官窑代表作。乾隆官窑善于制作繁密瓷绘,如粉彩花卉瓶极致地表现出琳琅满目的花朵。相对于粉彩花卉瓶,此件作品更为考究,浅粉红底釉远看似一层薄的素色底釉,近观才发现釉面已先以针状工具逐次剔除底釉,营造出锦地纹。再于织锦的底纹上彩画各种花卉,表现出锦上添花的多层次装饰风格。依据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御窑厂曾烧造绿地、黄地、白地、红地、月白地“锦上添花”的瓷胎珐琅,可见锦上添花纹饰流行于乾隆朝的情形。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本品高20厘米,最宽8.2厘米,口径4.2厘米。瓶作扁圆形,为凸显别出新裁的造型,两只扁圆瓶以前后错开但腹部相连的形制出现。口作唇边向内敛收,短颈、长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满饰蓝、紫锦地图案,锦地之上再彩画各式缠枝花卉。双连瓶腹部中心两面开光,分画梅花、喜鹊及水仙、鹌鹑,由于两器相连,故前后两面的开光,皆因交错之故而各出现圆形与半圆形的作法,此变化亦与蓝、紫两色釉彩的交叉出现共同形成有趣的对应与变化。器内及底皆施湖绿色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双连瓶的形制,已见于乾隆之前的官窑和民窑。乾隆官窑为表现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于前人的基础上尽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全面展现技术与想象。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珐琅彩山水碗

本品高6.9厘米,口径14.9厘米。相对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雍正官窑的作品,逐渐往视器面如同画面的方向发展,此时彩色底釉渐为白釉所取代,画珐琅人仿佛在素白的纸或绢上作画,无论是由宫廷画家亲自执笔画图,或者只是提供画稿让画匠来依稿绘制,在追模文人书画雅趣的诉求下,珐琅彩瓷的图绘愈发精致细腻,完全以比照院画水平为能事。此品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薄胎白釉,弧形碗壁一面彩画蓝料山水,画中山崖石壁上由细笔描绘出来的线条,为表现阴阳向背所晕染出来浓淡色泽,与凝聚于山头的苔点,以及溪旁的林树、舟渚、茅屋等无不精细入微,大有提供观赏游览之功能。另一面以墨书题写:“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题句前后并以红料描画“寿如”、“山高”、“水长”三印。底素白,中心以蓝料书“雍正年制”四字宋体款。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彩画官窑珐琅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西夏官窑瓷器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此“官窑”非彼官窑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清 玻璃桑葚景掐丝珐琅嵌玉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