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疏堵当从细微处见功夫

2016-08-15 01:01邹伟
汽车与安全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干道支路路网

邹伟



城市疏堵当从细微处见功夫

邹伟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50多年前的论断言犹在耳。在城市化建设持续深入、汽车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大“城市病”。如果将城市的主干道和次支干道分别比作人体的大动脉和微血管,那么,打通“微血管”,实现微循环,正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金钥匙之一。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城市交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以及各种胡同、里弄,都是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普遍存在“大道化”“宽道化”的倾向,次干道、支路建设不够完善,衔接设计不尽合理,导致交通流量过于集中于主干道,极易形成局部拥堵甚至瘫痪。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比较合理的城市路网中,60%~80%由微循环道路构成,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所包括的各种道路长度比主、次干路大得多,不仅能起到分流作用,还能在主干道堵塞时有效疏堵保畅。交通微循环的改善直接反映为路网密度的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多在10千米/平方千米以上,北京约5千米/平方千米;发达国家城市道路面积率往往能达到15%~20%,我国多数城市仅为12%左右。

微循环短板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次干路、支路等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本来由支路承担的公共活动空间,也被转移到干道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迅猛增长,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这一“先天不足”愈发显现;另一方面,各个城市都存在的“大院文化”,使得道路利用效率低下或者出现断头路。此外,占道经营、占道停车等问题,也使得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下降,加剧了微循环的“栓塞”。

短板也意味着提升的空间。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完善城区规划,优化路网结构,着力打造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例如,《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提出,新建集中成片地区支路网密度不低于4千米/平方千米、老城支路网密度不低于5.5千米/平方千米、市级中心和市级副中心地区支路网密度不低于8千米/平方千米。

同时,精细化管理执法也大有潜力可挖。这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停车,提高场地利用率。例如,开放社会单位的闲置停车空间,适当采用错时停车策略,划定部分夜间路内停车场,建设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等。其次,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做到交通信号控制与交通组织、交通工程一体化;加大实时路况信息的提示力度,有效引导司机遇到拥挤时准确选择绕行路线,增加微循环道路利用率。其三,根据交通需求与分流需要,适时改造支路、调整出入口,以“微创手术”换得微循环路段通行能力的显著提高。

细节决定成败。在一些先行先试的城市,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已经在解决拥堵难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相信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之中央出台意见推广街区制、“智慧城市”在各地逐步开展等积极因素共同发力,广大群众出行将更加通达便捷,城市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主干道支路路网
云南智慧高速路网综合运营管控平台建设实践
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技术的路网运行监测预警平台
宁夏高速公路路网“最强大脑”上线
基于仲裁的FPGA资源优化设计
河南大学生用勤工俭学的钱修村中主干道:村民感动,村委反思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支路不对称发电机故障下定子电磁力仿真分析
抽水蓄能机组定子支路数应用与研究
基于山地城市主干道交通流特性分析
贵阳市小河经济开发区主干道绿化景观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