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前我国猪瘟的防控问题

2016-08-23 00:26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兽医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活疫苗种猪猪群

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关于目前我国猪瘟的防控问题

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猪瘟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极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在防控猪瘟疫病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全球防控猪瘟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一些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与流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应引起重视。本文就有关目前防控猪瘟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一、目前我国猪瘟主要的流行病毒株

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本属还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绵羊边界病病毒(BDV))。猪瘟病毒呈球形,有囊膜,有二十面体对称的核衣壳。CSF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2.5kb,被包裹于核衣壳中。据有关检测证实,目前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即基因Ⅰ群、Ⅱ群、Ⅲ群),10个基因亚群(即基因亚群1.1、1.2、1.3;基因亚群2.1、2.2、2.3;基因亚群3.1、3.2、3.3和3.4)。当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瘟病毒株有2个基因群和4个基因亚群,即基因Ⅱ群中的2.1、2.2、2.3亚群和基因1群中的1.1亚群。以基因Ⅱ群为主,占74.66%,其中优势流行毒株为基因Ⅱ群中的2.1亚群;基因1群只占25.34%,基因Ⅲ群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它主要流行于韩国、泰国和台湾等地区。据有关检测报告,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瘟病毒株与疫苗弱毒株的同源性为75.0%~87.9%,与石门经典强毒的同源性为75.4%~83.1%。虽然近一些年来猪瘟病毒基因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但是目前使用的基因1群(石门强毒和疫苗弱毒)病毒株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瘟所有基因型野毒都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二、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据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报道,规模化猪场送检2 828份样品检查结果显示,猪瘟病毒感染阳性率为14.53%,母猪隐性感染带毒率高达43%。母猪感染病毒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其产下的仔猪发生先天性感染(仔猪带毒阳性率高达90%以上),造成仔猪免疫耐受,抗体水平低下,致使有的仔猪转入保育舍后发病死亡,不死亡者长期带毒可达500 d以上,导致猪瘟病毒在母猪群及仔猪群中持续性感染。由于母猪长期带毒,在猪舍及猪群中通过水平与垂直传播,感染易感猪群,引起猪群发病死亡或发生流产,在养猪场形成猪瘟传播的恶性循环链,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的发生。种公猪感染病毒后可通过精液传播给母猪,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先天性感染的仔猪,通过流动或交易可造成猪瘟病毒的传播与扩散。由此可见,目前猪瘟流行中主要的问题是母猪带毒与猪瘟病毒在猪群中的持续感染。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猪瘟病毒在野猪群中的持续感染,使野猪成为猪瘟病毒的天然宿主,我国有100多万头以上的野猪,其活动范围很大,给家猪感染猪瘟病毒构成严重威胁。

三、猪瘟的流行态势

据有关检测报告,我国猪群中猪瘟病毒的阳性感染率平均为15.3%,猪瘟免疫抗体的合格率为77.8%。近几年来,我国猪瘟疫情总体平稳。虽然疫情呈全国性分布,各地猪场均有猪瘟发生,而且常年不断,危害较大。但其主要表现为局部散发流行,临床上以非典型猪瘟(即慢性猪瘟)为主。个别饲养管理水平差,免疫失败的猪场有时也会出现急性猪瘟病例,但暴发性流行很少发生。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少数病例发生,而且多见于散发在中、小型养猪场。在种猪群中带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较为普遍。由于种猪群持续性感染猪瘟病毒,并向外长期排毒,造成病毒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同时存在一个猪舍或一个猪群(场)中反复交替进行传播,可在猪场形成猪瘟病毒感染传播的恶性循环链,给猪瘟的防控增大了难度。目前,我国种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仅造成了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引发母猪流产、产死胎和弱仔,而且导致仔猪先天耐受,终身带毒与排毒,成为猪瘟的危险的传染源。据全国各地发生猪瘟病例的诊断与检测报告表明,临床上有90%以上的猪瘟病例常见与蓝耳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共感染,并常继发感染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气喘病、猪肺疫及大肠杆菌病等。使病情复杂化,病原体多元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由此可以预测,今后我国猪瘟的发生与流行,将会随着种猪、畜产品及仔猪的流动频繁,其感染强度和流行频率均会逐步上升,发病的风险也会增高。隐性感染引发的种猪繁殖障碍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多种病原的共感染与继发感染仍是猪瘟发生的主要表现形式,危害加重,防控猪瘟的难度会增大。

四、我国猪群中猪瘟长期流行的主要原因

1.引种检疫不严,隐性感染的种猪造成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我国种猪群中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普遍存在,由于隐性感染,猪只向外排毒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人们而忽视。当引种不检疫或检疫不严时,就会引入带毒的种猪群。这些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进入新的猪群(场)后,可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而引发猪场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据军事兽医研究所涂长春研究员报告,临床上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养猪场发生猪瘟疫情均是由于引种检疫不严购入隐性带毒的后备种猪和保育仔猪而引发的。

2.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可造成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据有关研究报告,母猪妊娠50 d后感染猪瘟病毒可引发母猪流产与产死胎;母猪妊娠70~80 d后感染猪瘟病毒后可产弱仔猪,表现为先天性震颤(抖抖病),皮肤发干,虚弱贫血,成活率低下;母猪妊娠90 d后感染猪瘟病毒,产出的仔猪少数发生死亡,多数能成活6~11个月。但这些仔猪以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成为病毒的持续性感染者,终身带毒,长期向外排毒,仔猪并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接种猪瘟疫苗时不产生免疫应答,出现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如果将这样的仔猪当做后备种猪进行培育,则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同样会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猪瘟病毒,致使猪瘟病毒一代一代在猪群(场)中传播下去,导致猪瘟在养猪场年复一年地发生与流行。同时,这样的带毒仔猪经商品流动出售后,也会把病毒带入新的猪群(场)中传播猪瘟病毒,造成猪瘟的广泛传播与流行,危害甚大。

3.疫苗质量的好坏影响猪瘟的发生与流行。猪瘟弱毒活疫苗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猪瘟的免疫接种效果。目前我国猪瘟弱毒活疫苗的生产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疫苗中病毒抗原的含量偏低;二是疫苗生产的污染问题。比如,牛睾丸细胞活疫苗生产工艺不稳定,由于每次生产疫苗使用的睾丸细胞来源于不同的牛只,批间质量差异很大,病毒抗原滴度较低,免疫效果差;由于我国牛群中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阳性率高达22.5%~94.1%,用牛睾丸细胞生产猪瘟弱毒活疫苗非常容易受到BVDV的污染。BVDV与CSFV存在共同抗原性,可以相互感染。BVDV对猪瘟病毒在细胞中繁殖有干扰作用,这是导致猪瘟牛睾丸弱毒活疫苗毒价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用这样的疫苗给猪只免疫接种会使妊娠母猪胎儿发育不良或者死亡,或者使其形成免疫耐受。猪瘟脾淋组织活疫苗,用于生产中制苗的健康优质的大耳朵白兔数量太少;而且兔子的品种不断退化,国家又没有制定疫苗用兔子的质量标准与检测兔体病原的方法,加之生产工艺落后,易造成外源病原的污染,如兔出血热病毒污染疫苗,会影响病毒抗原的增殖,也难保证疫苗的纯净性。同时由于制苗用兔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猪瘟脾淋组织活疫苗批间差异很大,质量也不稳定。使用此种疫苗给猪只免疫接种,常造成免疫失败,导致猪瘟在猪群中发生与流行。

4.各种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可诱发猪瘟的发生与流行。目前,许多养猪场都存在各种免疫抑制的因素,造成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使其免疫力低下。如常见的与猪瘟共感染或继发感染的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流感、副猪嗜血杆菌病、气喘病、链球菌病、弓形虫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发霉变质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滥用抗生素;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出现等。都会对猪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损害,破坏免疫细胞的功能,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同时又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等,致使猪只免疫力低下,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饲养环境的恶化,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从而诱发猪瘟的发生与流行。

5.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影响猪瘟的发生与流行。实验研究表明,母猪的猪瘟母源抗体中和效价:仔猪出生3~15日龄时抗体滴度为1∶64以上,免疫保护率为100%;20日龄时抗体滴度下降至1∶32,保护率为75%,为临界线;30日龄时抗体滴度为1∶16以下,无保护力。因此,猪瘟疫苗的免疫要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认为猪瘟疫苗的免疫以25~30日龄与65~70日龄2次免疫为好,特别情况下进行超前免疫除外。

由于我国猪群中广泛存在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多病原体共感染与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的普遍存在、母源抗体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存在,使用常规疫苗免疫剂量和完全统一的免疫程序实施预防接种,很难达到有效地控制猪瘟的目的。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要稳定疫苗生产工艺,全面提高疫苗的质量标准,严格检验后均可出场;二是要定期进行免疫检测,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应在90%以上;三是要结合养猪场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实施疫苗接种,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

6.滥用抗生素影响猪瘟的发生与流行。目前,许多养猪场在生产中长期的滥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促生长等,均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兽医临床上实践已证实滥用痢特灵、卡那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激素类药物和镇静类药物等用于养猪生产,如使用不当与使用时间过长,对猪体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值、分化、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造成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低下,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致使免疫失败。在养猪生产中要尽量少用抗生素或不用抗生素,特别是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时,于免疫前3 d和免疫后3 d禁止使用抗细菌与抗病毒的抗生素及中兽药制剂。如果使用定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诱发猪瘟的发生与流行。

五、猪瘟的净化

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种猪场要净化猪瘟。农业部从2012年开始,计划用10年时间对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进行净化,采取“逐场推进,分层实施,技术集成,示范创建”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病种、分阶段、分区域地开展计划。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牵扯部门多,既要技术支持,又要政策支持;既要技术创新又要机制创新。我国开展猪瘟的净化工作,我认为条件早已成熟。国家已有有关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支持,技术手段也有创新,有世界公认的高质量的猪瘟弱毒活疫苗,有敏感特异、高效快速的鉴别诊断方法与试剂盒,只要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制定科学的净化方案,采取隔离分群饲养,强化免疫接种、加强检疫监测,淘汰扑杀阳性猪只,培育健康种群,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等,经过努力,实现猪瘟在全国的净化目标是完全能达到的。

(一)目前猪瘟净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猪群中的种猪带毒较为普遍,特别是种母猪带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易在一个猪场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造成猪瘟病毒在养猪场持续存在;同时带病毒的种族通过交易而流动,可把猪瘟病毒散播到新的猪场或猪群,其危害性最大。因此,目前猪瘟的净化,首先要净化种公猪、生产母猪及后备种猪,这是净化的重点。就当前我国养猪生产的现实状况,养猪场普遍实施猪瘟的净化工作,难度很大,条件有限,经济承受能力也有限,不可能急于求成。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做出规划,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净化的目标。

(二)种猪群猪瘟净化方案

1.养猪场首先要整理好种猪群的饲养管理。种猪群要严格地实行分群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不准串舍。做好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杀虫、定期灭鼠等各项工作,为猪群提供一个优良的饲养环境。

2.临床检查。净化前对全场种猪首先进行1次临床诊断,临床外观检查老、弱病残者或者产仔6胎以上的种猪一律淘汰处理,其他种猪组成假定健康猪群。然后对种猪群采血进行1次抗体水平检测,重点检测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细小病毒病及蓝耳病等疫病的抗体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强化免疫接种。检测抗体水平不合格者要立即补注疫苗。免予程序参照如下:

(1)蓝耳—猪瘟二联活疫苗[高致病性蓝耳病TJM-F92弱毒株与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C株)]免疫接种蓝耳—猪瘟二联活疫苗为冻干疫苗,加有耐热保护剂,在2℃~8℃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使用疫苗时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成1头份/毫升即可。仔猪出生后4周龄首次免疫,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可预防蓝耳病与猪瘟直至上市出栏。母猪每年免疫2次,产前免疫为好。后备母猪第一次发情配种前15天加强免疫1次,产仔后与仔猪断奶时同时加强免疫1次,每头每次肌内注射1头份。疫苗使用安全、免疫效果好、不会产生干扰作用。

(2)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或ST传代细胞活疫苗的免疫接种。

仔猪:25~28日龄首免,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60~70日龄2免,每头肌内注射2头份。

后备种猪:第1次发情配种前15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内注射2头份。

生产母猪:产仔后与仔猪断奶时同时免疫接种。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内注射2头份。

上述猪瘟活疫苗生产工艺稳定,疫苗抗原含量高,批间差异很少,无外源病原污染,安全,免疫效果好。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时,应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如猪用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4等。大猪每次每头1 ml,中小猪每次每头0.5 ml,可与猪瘟疫苗混合肌内注射。免疫增强剂可加快抗原的递呈,使抗体产生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延长;并能有效的降低及减少免疫抑制所造成的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的发生;还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力等。

猪群免疫接种猪瘟疫苗后两个月采集血液,用抗体阻断ELISA和抗体间接ELISA方法检测猪瘟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认真的进行评估。对抗体过高与过低的种猪,要全面地分析原因,然后再做猪瘟病毒抗原检查,以便检出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

4.种猪的净化。

(1)种公猪与生产母猪群的净化。猪群强化免疫接种后,检测免疫抗体,筛选出猪瘟抗体过高与过低的种猪评估后做病毒抗原检查,活体采取扁桃体,用猪瘟免疫荧光技术(HCFA)检查,将扁桃体做冰冻切片或触片,用特异性单抗染色,镜检观察荧光予以确诊。还可用RT-PCR(套式PCR,含定量PCR)检测猪瘟病毒抗原,其结果可区分疫苗毒株和野毒强毒株。凡检测出阳性带毒猪只一律淘汰处理,不准作为种猪使用。抗体水平低者要立即补注猪瘟弱毒活疫苗1次。

(2)后备种猪的净化。从外地引进种猪要进行产地检疫,进场后隔离饲养,检疫1个月,净化工作可与检疫同步进行。自繁自养的后备种猪群可在保育期结束前进行净化检疫。全群采血做猪瘟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后再做免疫荧光技术(HCFA)或RT-PCR检查病毒抗原,方法同上述。凡HCFA阳性带毒猪只一律淘汰处理,不准做种猪使用。抗体水平低者要立即补注猪瘟弱毒活疫苗1次。

5.培育健康种猪群。经上述方法净化后的阴性种猪群,仍要坚持每季度按20%抽取采血检测猪瘟抗体1次;每半年全部活体采取扁桃体做猪瘟免疫荧光技术(HCFA)或RT-PCR技术检查猪瘟病毒抗原1次。一般经过4次净化后,可完全控制猪瘟,并能逐步建立起健康稳定的种猪群。

6.落实净化工作的各项配套措施。猪瘟的净化工作需要时间、技术与资金,而且贵在坚持。在实施各项净化技术时,还要认真落实好净化工作的各项配套措施。比如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坚持消毒制度;饲喂优质全价安全的平衡饲料;自繁自养,不轻易引种;改善饲养环境,重视动物福利等。

猜你喜欢
活疫苗种猪猪群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规模猪场疫病免疫方案参考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复方黄芪对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