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权责视角的会计等式内涵探究

2016-08-23 20:18谢获宝郭方醇
新会计 2016年7期
关键词:债权股权

谢获宝 郭方醇

【摘要】会计等式中以责任为基础定义的负债和以权益为基础定义的股东权益在逻辑上是背离的,从而导致现实中公司治理部分失效,即债权人和股东权责的不对等以及权益保护的不到位。本文从产权理论视角探讨债权和股权在权责利上对等配置的可能性,并基于此提出会计可以通过“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间计划(企业内部决策)”的机制来实现终极所有者的权益维护。

【关键词】会计等式 产权理论 债权 股权

一、引言

会计等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基本的数量关系,描述归纳了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现有对会计等式的研究多集中于会计实务,探讨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以及依托会计等式的报表编制(陈蓉和王丹,2014;刘喜梅和廖文军,2013),但鲜有研究致力于剖析会计等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公司治理思想以及权益配置与维护问题。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同处于会计等式右边的负债和股东权益,两者在定义上的逻辑是相背离的,前者强调责任,后者强调权益。因而,当前公司治理多着眼于股东权益的维护,强调其剩余索取权,忽视了债权治理和优先求偿权的维护。从会计等式出发,基于权责视角分析如何解决债权和股权背后的不对称,实现债权人权益、股东权益和对债权人的责任、对股东责任之间的平衡,会计在中间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探讨。

近年来,大批学者将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与会计问题相结合,开创出产权会计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根据Furubotn和Pejovich(1972)的研究,产权的本质不是浮于表面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性和经济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法律或规则的认可及保护。黄少安(2004)认为,产权不是一种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系列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具体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用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其实质是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权利关系。郭道扬(2004)则利用产权的特征探讨了会计的本质,界定会计为一个反映产权关系的运动。这说明基于产权理论,从会计角度出发,可以探索出公司治理结构、权责利配置的有效途径。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原始产权是所有者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分割、处置以及收益,一开始是机构主体、个人、家庭和政府对财产和物的权利,所有者可以直接对物进行控制,因此原始产权集中表现为物权。企业出现后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由此产生,企业对资产进行经营。资产来源于债权人和股东,在企业中演化为法人财产,最终形成债权和股权。因此,只有通过债权和股权去控制法人财产权的实施和法人经营权的落实,才能最终间接维护产权的终极所有者对物的收益。在由原始产权向债权和股权演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权利契约的结合、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约束问题,而会计作为一种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机制,能够反映产权运动的过程,并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亓亮等,2011)。

本文以产权理论为基础,以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为研究对象,考察债权、股权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进而探讨企业内部终极产权权责利的分配问题,并以此为基点,将产品市场、企业内部决策与外部债权股权形成的资本市场相结合,阐述企业如何实现资本提供者的权益维护。

二、会计等式与债权、股权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会计等式除了反映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更本质的是体现了企业的契约思想,等式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权利契约的结合,反映出不同产权对应的不同利害关系,成为企业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考核权利责任配置的信号。从契约视角考察,等式左边的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是产权所有者索取的对象,是一种物化形式的存在;等式右边负债及股东权益则以抽象化的形式,表达了债权和股权的结构以及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权利配置。孙志梅(2005)认为,从产权和契约的角度出发,会计等式本质上表明了一种产权契约关系,等式右边的产权权益(债权和股权)表现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同时也体现出企业为获取等式左边的资产需要采取债权和股权两种融资手段。

我国债权常受到侵犯,公司资本是公司债务的总担保,但这一功能在实践中不但没有成为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的保障,反而阻碍了公司筹资的便利性,禁锢了公司的自由经营。大多数企业认为股东是公司唯一的最终所有人,并且掌握着公司的经营权和控制权。因此,债权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改变而只能接受公司经营的一切后果。多数情况下企业单纯地强调股东权益的维护,甚至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来保证股东权益最大化(沈晨光,2014)。从财务资本角度讲,企业真正的所有者是债权人和股东,债权和股权都代表企业的终极所有权。从产权理论角度看,负债和股东权益必定存在对称性,才使其同处于会计恒等式的右边,但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和不对称性也成为剖析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优化权责利分配,最优化公司治理的关键。

债权和股权在权益上存在对称性,都是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但两者在责任上则表现出不对称性。负债是债权人给企业提供的资本,是企业从债权人处融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在法人治理形式下,债权人对财产的原始产权演化成债权形式存在,而这种债权集中表现为对资产及其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拥有优先于股东的权益。在这一契约关系中,企业是受托人,债权人成为委托人,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产生。因此,企业就要对债权人负责,要经营保管好债权人提供的资产,使其增值。因此,负债本质上传达的是企业责任和义务,并没有特别突出债权人的权利和利益,即不是从权益角度做出的定义,而是从责任和义务上作出的定义。

现代法人制度强调主体,所有者权益理论中的主体理论强调企业主体,着重强调的是会计等式左边的资产,而没有对等式右边的资本来源作更多区分。所有权理论强调股东权益剩余,基金理论则说明资金来源有特定用途。股东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才产生了公司主体,进而有了法人财产,并由此演化出债权和股权。基于这些理论,公司治理的主导作用由权益投资者掌握,债权投资者不容易参与其中。当前的公司治理研究都是围绕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和监事会治理,始终站在股东的维度讨论权益。与负债强调企业责任和义务不同,股东权益更强调的是股东对企业的权利和利益,是一种剩余权益。因此,虽然从资本筹集的角度看,负债和股东权益都是企业的终极产权,是原始产权在法人治理下演化出来的形式,但同处于会计等式的右边,两者在名称上的落脚点和逻辑关系是不一致的,负债站在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定义,股东权益站在权益角度定义,两者的考察视角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样的定义也存在合理性,股东权益是资产扣除负债之后的结果,这一“扣除”使负债作为一种责任,而股东权益作为剩余权益具有了理论依据。尽管负债和股东权益都是企业资本的来源,但是债权的特点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股权的特点是在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得到满足之后,根据经营成果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权变性地分享企业剩余。因此,企业法人对债权资本是一种临时性占用,对股权资本是一种永久性占用。相应地,股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也拥有较大的权益(朱慈蕴,2005)。这一特征使股东可以参与公司决策并享受分红,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借贷利息,不能参与公司决策。这意味着对债权人而言,当公司盈利时,无论盈利多丰厚,收益是锁定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股东所有。但当公司严重亏损时,债权风险将无限放大,超过股本风险,甚至遭受全部损失(Schildhorn和Keilson,2013)。因此,债权人所承担的偿债风险及其不能参与公司治理由公司所赋予的优先求偿权来弥补,而股东只有在满足固定收益者的收益后才能获得收益,因而成为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其剩余收益是不确定的、无保证的,作为补偿股东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宁向东,2005)。

一言以蔽之,会计等式右边分别取名负债和股东权益,存在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合理性在于,从权利利益维护的角度看,对投资者而言,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权利是收益权。由于债权和股权承担的风险不同,参与的治理程度和权利利益安排不同,所以,债权成了一种优先求偿权,股权成了一种剩余索取权。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前者着重优先和责任,后者着重剩余和权益,同处会计等式的右边,两者是不平衡不对称的。这一特征最终导致债权和股权在权责利的分配上出现了失衡,如何实现公司制度股东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以及两者责任的落实,值得深入研究。

三、终极产权(债权、股权)的权责利分配

综合以上分析,依据产权理论,会计等式右边所体现的债权和股权都是终极产权,均代表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强调的是企业对债权人和股东以权益为基础的责任和义务。负债和股东权益同处等式右边,意味着应该更突出两类不同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再讨论两者的差异性。但是,会计等式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责任和权利的不同视角同置于等式右边,没有很好地对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之间的相似性予以强调,而是过度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反而引起了债权人和股东同属索取权人的混淆。股东被摆在了过于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从权益的角度还是参与公司治理的角度,债权人的权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在债务重组中,债权人更多的是被迫接受企业经营恶化导致的债务危机,在契约条款变更的过程中也缺乏重新配置利益的应有影响力。在股东变更过程中,债权人并没有合适的话语权,无法与原有股东取得相似的决策权,使其在与股东抗衡的过程中更加力不从心。从股东的角度看,会计等式对股东权利强调较多,但是,企业主体对股东的义务保障不足,股东只能全部承担清算损失所带来的风险。简而言之,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会计等式表明债权和股权在权责利的分配上出现了失衡。

当资本严重短缺且股权资本能更多主导企业决策和权益配置时,现有会计等式背后蕴藏的产权思想是适用的,但债权人和股东权责利的失衡与社会发展趋势的演化是相背离的。公司治理理论逐渐由传统的股东至上观向利益相关者观演变,共享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强调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决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企业演化为一个社会化的平台,利益相关者共同分担风险、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共享成果。这意味着拥有公司所有权(即债权和股权)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和股东也应该遵循“共享经济”的原则,实现权责利的合理配置。

债权强调的是责任与义务,但如果把债权当作一种权益来看,债权人就同股东一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两者的差异仅体现在治理能力和治理重要性上的不同,而非能否参与治理。同理,股权强调权益,但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企业主体和经营者对股东应承担的责任,既然考虑到债权人的责任落实,也就应该考虑到股东的责任落实。

Alchian(1950)认为公司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债权人和股东都因给企业提供经营资本而与企业形成契约关系。尽管这两种契约关于各种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约定有区别,但是债权人与股东都是企业资产及其产出的索取者,从这个角度看,债权投资者与股权投资者都是企业的终极所有者。那么债权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也应该与其和公司签订的契约相链接,在权责利得到平衡的前提下,保证不与股东的收益目标相冲突。债权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并非不可行,如在日本和德国,银行的权利很大,可以通过派遣员工列席或参与董事会,对公司和管理团队进行必要的监督。从这一角度看,债权人权益维护的途径在于完善契约签订制度。为加强公司治理,保障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均得到维护,股东应适当允许债权人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在合理考量的基础上,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时,可规定安排人员在企业中对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甚至在公司董事会里分享席位,以提高参与治理的程度。

权益即权利和利益,股东最根本的权益是收益权。而收益权的保障是知情权,知情权成为股东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因此,经营者对股东责任的落实首先在于及时准确地披露各种必要信息,减少因两权分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维护股东的知情权。而与债权人参与治理的模式相似,在强调股东责任时也应考虑到契约签订的严谨性。由于优先求偿权的存在,当企业在清算状态下的财富价值仅能满足债权人需求时,债权人是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只有这一财富价值高于债权人要求时,企业才真正为股东所有,即所谓的“状态依存所有权”。因此,在债权人能参与公司治理的前提下,签订契约时股东也应该被赋予在企业清算时获取部分收益避免完全损失的权益。相对而言,这就是企业主体对股东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基于会计等式内涵通过“两个市场+中间计划”维护终极所有者的权益

终极产权权责利分配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均衡点,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匹配,依托产权理论,仍然可以从会计等式出发进行理解。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式左边是关键,资产管理不到位,右边的负债和股东权益均得不到保护。因此,债权人和股东之间权责利配置的落脚点,在于资产的有效配置和运用。从产权理论看,债权人和股东初始所有权在公司制形式下转化为法人财产权后,不能再直接地支配产权的对象,即财产。但实质上法人财产权的存在并没有消除产权最终的维护和实现,所以,财产或者说是资产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才是落实对债权人和股东的责任,是维护债权人和股东权益的关键。

从这一角度看,会计等式左边为资产,右边为负债和股东权益完美地蕴藏了这一思想,体现出资产运营是企业运行的根本。无论是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维护,还是对债权人和股东的责任落实,背后的共性都是产权理论下初始产权演化为法人财产权以后,如何通过资产的有效运营来实现责任履行和权益保障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一实现机制可以表现为“两个市场+中间计划”。“两个市场”即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间计划”即企业黑箱,是把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的机制,是企业内部通过计划来实现效率的过程。经营中商品市场发出需求信号,企业通过对这些信号的深刻理解,来满足消费者和目标客户的需要,引导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商品市场的这种信号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计划性决策传递给资本市场进行评估,得到债权人和股东的认可,从而融得资金。企业进而通过资本市场融集的资金为产品市场中目标客户服务,最终目标客户通过支付其认为公平的价格完成交易,企业以实现盈利来回报资本提供者。

会计的作用贯穿于这一实现机制中。从产权理论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出发,会计依据一定规则和方法,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的财产及其关系,从而保证契约的有效执行(田昆如,2012)。因此,“中间计划”依赖于会计所形成的财务信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制定财务计划指导经营活动的实施,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最终保障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此外,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控制,从产权和契约的角度看,是对产权价值运动过程及结果的反映和控制,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协调运作,对产权价值运动进行全面管理,以维护和保障所有者的经济权益和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因此,在商品市场、企业内部决策和外部广义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中,会计提供了决策有用的信息,促进了两大市场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融合,促成了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协调了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最终实现了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维护。

五、结语

本文以产权理论为基础,以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背后蕴藏的产权思想。研究表明,同处于会计恒等式的右边,负债和股东权益在权益上表现出对称性,在责任上表现出不对称性。因此,债权表现为一种优先求偿权,股权成为一种剩余索取权。解决这一不对称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均衡点,使债权人权益、股东权益和对债权人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实现平衡。需要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契约签订,强调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权益和对股东分享清算收益的责任。从根本上讲,基于债权人和股东权责问题的考虑,在于产权背后表现出的初始产权演化为法人财产权以后,如何通过资产的有效运营来实现责任的履行和权利的保障。会计将产品市场、企业内部决策与外部债权股权形成的资本市场相结合,使“两个市场+中间计划”成为资本提供者权益维护的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蓉, 王丹.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利润表的矛盾与协调[J]. 商业会计, 2014(18): 54-56.

[2] 刘喜梅, 廖文军. 资金运动规律视角下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思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27-29.

[3] 黄少安. 产权经济学导论[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 郭道扬. 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 会计研究, 2004(2): 8-28.

[5] 亓亮, 张帆, 房秀华. 从产权到产权会计再到会计本质的连锁反应[J]. 北方经贸, 2011(7): 76-77.

[6] 孙志梅. 产权会计相关问题研究[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7] 沈晨光. 债权人治理效应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14(16): 97-99.

[8] 朱慈蕴. 公司资本理念与债权人利益保护[J]. 政法论坛, 2005, 23(3):126-134.

[9] 田昆如. 再论会计契约——基于产权理论的会计本质考察[J]. 企业经济, 2012(6): 5-10.

专家小传:谢获宝,男,1967年生,云南大理人,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会计。曾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武汉大学“我最喜欢的十佳教师”称号,2010年被世界经理人组织授予“中国最受尊敬的10大商学院教授”称号。出版《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金融企业会计》等教材,《市场营销审计》专著。在《会计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等项目多项。

猜你喜欢
债权股权
债权让与效力探究
股权转让了合同却未生效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西夏的债权保障措施述论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债权转让担保
债权让与担保等的复合性运用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
七七八八系列之二 小步快跑搞定股权激励
论未来债权的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