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灵魂

2016-08-26 14:56王恩启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陶冶诗词学生

王恩启

摘要:因中国是古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的宝典,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明显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作,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提升文化素养,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更能激起为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诗词;陶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5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他就像一朵永远绽放在中国人心中的花朵。然而,最吸引人的却是古诗词的灵魂,他陶冶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放飞了一个个年轻人的梦想;沉醉着一个个成年人的心智。作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去放飞自己的人生之歌,引导学生学习去揣摩古诗词的绝美意境,则成了我们语文课中的重要任务。那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灵魂呢?

一、让学生走进诗词中作者写作的生活背景

理解古诗词,必须将古诗词放回作者原本的生活背景中,才能从作者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作者所吐的心声,学生才能快速地理解古诗词。诗词是诗人生活的高度缩影,人们常说:诗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理解古诗词必须从诗词的写作背景出发,才能将诗词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地领悟出来。

如要理解千古词帝李煜的《虞美人》,我们则要让学生了解李后主晚年那段悲惨的生活:国家破灭,妻离子散,自己沦为阶下囚,每天都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再带领学生追溯他前半生风花雪月、锦衣玉食、成天与自己的妻子周后一起填词、作诗、绘画的悠闲生活,学生通过对比就能将这首词“问人、问天、问自己”的无限忧愁和孤独伤感领悟出来,而且对本首诗词的关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更加深刻。

再如理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就会捕捉不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情感。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春。唐玄宗大宝十四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自鹿州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虏,押回沦陷的长安。公元757年三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消尽的都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了这首名作。了解了作者的遭遇,文章的写作大背景,学生理解时就能很明白地将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揣摩出来,对于这首诗的名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赏析也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声律、音韵上。往往可以通过唱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深知,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韵律、节奏,又讲究平仄对应、韵脚合辙,以及字数、句式的整齐,因此,古诗词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使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在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好好吟诵,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韵味之美。

1. 巧用现代媒体,直观形象吟诵古诗词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诗词,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媒体则能将古诗词通过直观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将古诗词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学生去抓住作者的心灵。

千古名篇《雨霖铃》,就可以先让学生在画面配朗读的多媒体课件中进行,从而感受这首词的无限魅力;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在歌唱家童丽优美的歌声中聆听《雨霖铃》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大文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用朗诵家鲍国安的朗诵去让学生感受苏东坡语言的豪情美,也可以歌唱家王菲的歌声去感受这歌词的魅力。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对诗词的领悟能力,而且教会了如何吟诵古诗词,增加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2. 品读,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初中生,也有一定的文化根基,感受语言美,可以在品读上下苦工夫。

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情趣去感受语言的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就有一句千古名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品读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知道里面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是否对仗工整,音韵是否和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再如《虞美人》,这首词就引导学生在从长短不同的句式,优美的韵律,感伤的字词上去感受这首词的美。

三、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独特的画面美

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不仅如此,在从古至今的古诗词中,大多数诗词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一首诗是一首歌,一首诗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一首诗更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教学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时,就要引领学生感受月色朦胧的秦淮河夜景;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教学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夕阳西下,杨花漫漫,笛声悠远,离人忧愁的画面。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今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直接将诗词的画面再现出来,学生则更能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画面美,从而走进诗词的灵魂。

四、让学生领悟古诗词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是非常微妙的,看不见摸不着,全靠教师来领学生去感受、领悟。古诗词中的佳作无一不具有意境美。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所创造的意境美,才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任务。

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情和景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景物都打上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思,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

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看到这首曲子,学生都知道这首曲中罗列了十种景物,构成一副荒凉寂寞的风景画。那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使学生明白这首曲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这首曲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为“断肠人”的心情而设,所有的景物都是“断肠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灵魂,这样,学生的情感、思想、智力、健全人格、创造力等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发展。古诗词教学活动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马蹄镇马蹄中学 563111)

猜你喜欢
陶冶诗词学生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在现实之中寻找理想,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