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因材施教

2016-08-26 14:59曾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反思因材施教新课程

曾力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这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到用则有法、教则有度、不盲目地追求“时髦”,才能获得高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教师要对新课程不断地进行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因材施教;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12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许多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们都在寻求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试图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能够愉快地、简单地接受新的知识,充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呢?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但在真正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或者说并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这与我们的期望互相矛盾。如何抚平这个矛盾,就是因材施教的本质所在。

每堂课从创设问题情境,到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再到创设丰富的探究环境,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对学生个性差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学生也要对你有充分的信任。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

所以,因材施教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理解和信任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我们总要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证明题,让学生能从中悟出和分析思路的方法及书写的格式。但鉴于证明题的个性特征,每个环节均要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很牢的情形下进行。但班上并不是每个学生基础都是那么好,特别在女生比较多的班级。她们的立体感没有那么强烈,一般是一题结束后,学生对大部分内容都很清楚了,但如何使那绝少数没有理解的弄清楚呢?数学教育的突破点就在于此。我们不可能停下来重来一次。但她们难受的表情让我们心动。这只是我们课堂中的插曲,给她们一次机会,让她们表述自己的理解,教师立刻就能清楚教学思路的断截所在。

所以,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和心中所感。教师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不要怕学生理解不通,但要知道学生哪里不理解、学生的理解是什么,这很关键。教师绝对不能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也不要堵在学生前面,生怕他们不理解。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去做,哪怕是错的也不要紧,谁都是从不知到知、从错到对的。

二、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这需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切不能学生不清楚却不敢说出来,或知道自己哪里不懂也不想问。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学生要大胆提问。作为教师,我们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提问,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这样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但这种交流并不一定要说出来,有时只要一个眼神、一个疑问就足够了。所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课堂观察力,需要我们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

三、情感和爱心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说:“如果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良好的教学情感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能更多地参与,更多地体会对话的平等和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不但利于消除病态的自恋和自大,而且学生会愉快地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行为。

这点在后进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没有学生不想学习,没有学生不想上进,没有学生不想“好”。但在应试的年代,题海战术让多少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也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成绩的优劣,不代表人品的高低和思维的滞后。从这么多年对后进生的观察,笔者发现只要教师真心地关心他们、推心置腹地和他们交流,就会得到对这个问题的全新认识。从他们对知识富有创新的理解中,我们能对新课改体会更深。

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只看到一个人的缺点时,时间不长你会觉得他一文不值。若我们天天赞美一个人的优点,他将在我们心里是一个完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学术界已有很多争论。但在现行新课程下,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笔者认为数学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不同认知能力的人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这就很成功了。

总之,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的处境;对学生要学会理解和信任、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个性,从而形成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551700)

猜你喜欢
反思因材施教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