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阅读,快乐习作

2016-08-26 15:19项杨青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课外阅读

项杨青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多来来,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其中课外阅读为重头戏。然而,学生读了很多书,语文水平却不见提高。一提到写作文,学生更是一筹莫展。于是,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与习作相结合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轻松阅读,带领他们进入童话世界,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基础,从而快乐习作。

关键词: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读写结合;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48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累课外阅读获得的语言材料,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近十多年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其中课外阅读为重头戏。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与习作相结合的系列活动,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课外阅读来提升习作水平,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为习作奠基础

鲁迅先生曾这样阐述“多看”的重要性:“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起,所得就非常有限。”对于我们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居多的学校,刚进校门的学生没有一本课外书,更谈不上学生能自觉阅读或有家长陪读。若要想让这些民工子女与同城的孩子拥有同样的阅读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指导,引领他们跨进课外阅读之门,并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阅读,学会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基础。

1. 轻松阅读,兴趣为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想要把学生领进课外阅读之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放松心情开展有效性的课外阅读。

(1)师生共读,模仿效应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利用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每天中午,笔者都会坐在讲台边看课外书,学生到校后,他们就会忍不住凑上来和笔者一起阅读,或者静静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饶有兴趣地各自阅读起来。在课余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围着笔者,与笔者讨论故事里的内容,有时还会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如这届学生,笔者与他们共同读过《窗边的小豆豆》后,笔者紧接着给他们推荐《小猪唏哩呼噜》《王一梅童话系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每当他们看完一本书之后,笔者再给他们搭建平台,利用晨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时间,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讲讲故事中精彩的内容等。就这样以师生共读的方式,产生模仿效应,逐渐把学生领进课外阅读之门。

(2)亲子共读,培养习惯

课外阅读,单单依靠学生在学校的这么一点课余时间及教师的指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还是在家里,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配合,双管齐下,才能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笔者请家长和教师一起督促孩子阅读。每个星期,学生手头会有一张表格式的阅读卡,需要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其中有如下几项内容:①学生每天写出课外阅读的书目,也可以是书中的一个小故事的题目;②摘抄好词佳句(三年级开始加“在书中写批注或在此卡上写感想”);③家长签字(写下孩子阅读时长、阅读态度及家长姓名)。

另外,要求家长督促孩子阅读时要身体坐端正,双手拿书,第一学段时大声朗读,第二学段开始是默读内容;在阅读的时间内不允许孩子做其他事情,而是坚持坐着完成阅读内容为止;有能力的家长可以自己也在旁边看书,可以是与孩子一起看一本书,也可以是看不同的书。

实践证明,家长配合得好的孩子习作水平高于不配合的孩子。如现已读八年级的杨敏、徐明霞、刘盈盈等学生,她们每次发信息给笔者总会提到自己的语文学习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小学时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又如笔者的外甥李浩、李乐是从国外回来于一年级下册中途插班的,外甥女程乐怡从意大利回来插入二年级,读完后直升四年级,他们从不认识一个中文字跟班就读,比同班同学起步要晚得多,可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对阅读有了极大的兴趣,每天中午、晚上两次时间段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做好摘抄笔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三四年时间坚持下来,他们的语文能力远远超过同班同学,他们的作文水平更是胜人一筹。

2. 推荐读物,内化语言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后,教师需要做的事情是给学生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因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取舍与辨别能力还不够强,有的甚至会被单纯的读图漫画之类的书籍所吸引。笔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考名师推荐书目,给家长与学生提供各年段部分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如低年段阅读篇幅较短的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中年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名的中外诗歌、寓言、神话、散文等,高年段则推荐学生阅读长篇小说、内容较浅的优秀文言文等。

学生在每个年段都有优秀的读物,通过阅读实践,学会读书,内化语言,日积月累,习作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

3. 指导阅读,学会积累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是名人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且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1)注重方法,读诵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重教给不同年段的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一是朗读(适用于低年级),端端正正地拿起书,放声朗读,多读几次,读到好的句段多读几次,最好是做到能背诵。二是浏览(适用于高年级),如一些浅显易懂的书报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汲取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方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读到更多对自身有好处的内容。三是速读,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四是精读,引导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品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潜在内涵,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

因为儿童时期是语言积累的最佳时期,儿童擅长于机械记忆,喜欢读的内容,反复吟诵,自然熟读成诵,刻印在脑海中。于是,笔者对学生提出要求:每星期读背一两课经典内容(以我们编辑的一至三年级《经典文苑》与四至六年级《诗港词湾》共六本校本教材为主要内容)。

(2)学做笔记,习作奠基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一些好词好句佳段,要求学生摘抄到“采蜜本”(现在改为阅读卡)上,并经常性地拿出来读一读。到了年级中段,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在阅读的书页中有感触的地方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写下自己的疑惑。

有了这样的批注法,学生阅读的效果明显提升,阅读的兴趣也浓厚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形成。他们在阅读的同时,抄抄写写,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更多的语言素材,为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课外阅读积累,搭建读写桥梁,提升习作水平

学生汲取了大量的课外知识,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写作材料储备充足了,但要使阅读得以更进一步的升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搭建读与写的桥梁,指导学生勤写勤练,使之妙笔生花。

1. 运用积累,串词成文

想象力丰富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借助一些形象,编出妙趣横生的故事来。实践证明,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生成。如二年级下册,学生阅读完《安徒生童话》后,笔者开始指导学生用几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故事,连续三个星期的日记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写,结果让笔者吃惊:原本只能写几句话的学生,竟然在这几个星期内也能“长篇大论”,而且写得“有血有肉”,极是生动,让笔者对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突发猛进”之错感。

2. 读写结合,搭建桥梁

文学评论家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作品都会有着各自有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见解想法具体地写下来。

笔者在指导三年级学生阅读了《夏洛的网》《时代广场上的蟋蟀》等课外书后,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情节、讨厌或喜欢的人物,乐此不彼。一节课前,笔者看到学生在交流自己看书的心得,谈兴正浓,上课铃声却响了。于是,笔者抓住这一练笔的好时机,要求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半节课下来,一篇篇充满稚气的读书体会出来了。在读读改改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篇优秀的读后感,学生也尝到了原来写读后感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的甜头。可见,教师及时捕捉阅读指导时机,能为学生架起阅读与习作之桥梁。

3. 聚焦阅读,妙笔生花

到了中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同时也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此应该选择一些与文本单元相关的课外阅读,以开启学生的习作大门。因为,这一个年段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由原来的段到现在的篇,他们对写作还存在恐惧感与神秘感,要想去除学生的这一感觉,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指导。笔者利用学生好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性的聚焦课外阅读,引领他们摸索习作方法,运用早已习得的语言进行写作文,揭开习作的面纱。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熟悉的人的作文,这对于刚学习写作文的学生来说,只依靠学习教材上的几篇范文,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笔者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人故事,指导学生从中习得写作方法,如下是笔者班上中等学生王浩宇写的作文——《繁忙的妈妈》:

我的妈妈很繁忙,她每天都要很早很早起床。她为我们做好早餐,就得去楼下上班。因为我们就住在公司楼上,所以我妈妈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

妈妈的公司是批发文体用品的,她的主要工作是把客户给的钱收过来给我爸爸,爸爸再把钱装进大信封里,门店就会派人把钱拿走,拿走的钱都是给老板他们的,老板一年的收入是几千万元,可我妈我爸一天加起来才一百四十元。有空闲的时间,妈妈还得在店里转悠,看看哪个货架需要补货或哪个货架上的东西被顾客弄乱了,然后一件一件地做完。

我妈的主要工作是最后一道程序,别人要把钱给我妈,如果他们早点把钱给我妈妈,我妈自然就会很快弄完,如果他们很慢才好的话,我妈妈自然也会很慢了。

我经常说:“妈妈,你的命运是别人掌控的。别人五点就走了,你却在六点后才可以上楼来给我们做晚饭。”我一直觉得不公平,可她却没有一点怨言。

我妈妈可真够繁忙呀!

通过方法的引导与学生的积累结合,学生写作文就得心应手了。最后通过修改,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并富有真情实感。

4. 解放束缚,自由表达

到了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加丰富,习得了不少语言,在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日记内容有过多的限制,而是要解放束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习作,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总会鼓励学生:“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多读书多写日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特别是读完一本课外书后,你总会有一些想法与体会,此时你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就会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你还可以根据自己阅读过的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改写。读得多写得多了,你也就是作家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日记内容丰富了,语言活泼了,在一次次自由表达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在近八年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在班级内开展的课外阅读指导与习作相结合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轻松阅读,带领他们进入童话世界,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基础,从而快乐习作,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话”——利用课外阅读提升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金正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 张跃进.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4] 李玉红.漫画与习作[J].小学语文教师,2012(4).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东山第二小学 325200)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