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我之见

2016-08-26 15:21李国师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导航点拨启迪

李国师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关键词:引读;点拨;导航;阅读;启迪;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51

新课改指出: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这就是说教师不仅只管教,还要冲破旧的灌输法,引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学,从而会学。如何才能达到“引”的目的,收到“导”的效果呢?阅读课文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施行阵地,笔者认为可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文本情境,点拨指导学法

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而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材”,在师生共同的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春》一文描写春雨的特征:“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形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二、围绕问题,为学生导航

对学生已经预习了的课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专门质疑问难,把初学后不懂的问题和新的见解提出来,组织交流,引导他们去探究、去解答。比如教《大森林的主人》这篇课文时,学生预习后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 “我”为什么要随猎人去森林?2. 猎人为什么不声不响什么都会?而“我”却没有任何办法?3. 猎人为什么能想出那些办法来?4. 如果没有猎人“我”怎么办?对质疑出的这些问题在讨论作答的同时,告诉学生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课文中体会思想。然后,指导学生按内容分层来理清课文脉络,掌握文章结构。充分有效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小结:课文的哪些内容说明那些道理,再评述这些内容中渗透的思想:在困难面前,要多动手动脑,做生活的主人,不能像客人那样一味地等待。这样,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这篇课文的教学圆满完成了。

对学生的质疑要多鼓励、多肯定,有意激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启迪想象,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培养学生灵活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阅读课较为浅显易懂,如能配上授课的优化设计,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学完后,为了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知识为能力,可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思考题来拓宽思维,或设置可能出现的结果。比如: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总结课文中,笔者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像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笔者露出了赞许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虽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笔者也愣住了,不过马上想到办法,驾驭了课堂:“你真聪明,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联系实际来考虑,而且能表达出不同意见,这一点,我们要向你学习。”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一下他的想法对不对,并请每个人发表自己看法,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了扩展,让他们自由发挥。

小组讨论后,请小朋友们全班交流。他们发言踊跃,一位小朋友说:“他的话有道理,现在人们都捕捉青蛙食用,还有的人捉青蛙卖钱,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外,可能知道天有多大,但也多了一分危险。”另一个小朋友说:“现在人们大量使用农药,河水被污染,如果青蛙跳出来,会被农药毒死,还不如好好呆在井底。”……笔者看孩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意思也懂了,于是笔者总结:“刚才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现在人类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任意捉杀青蛙,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呼吁社会,要爱护青蛙,为井底之蛙跳出井外努力吧!”孩子们都表示点头赞同。笔者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笔者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笔者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挫伤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也才能保护他们那一双双已张开了的想象的翅膀。

四、示范品读,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近年来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较多的词语积累、想象、口语论辩内容,这使语文教学阵地广阔无垠,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成为驰骋的野马,为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要求,教师可示范朗读。朗读时,既要表露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要表露自己作为读者的思想和感情,同时把握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课文的示范朗读至关重要,要充分运用为师者的语文素养把握这个尺度来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去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想象其意境,丰富他们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这样的课文往往要“品”味朗读。比如教《索溪峪的“野”》,这篇阅读课文,语句生动优美、景物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首先应分清主次朗读,把握细腻清新的语调,语速稍慢,让学生设身处地,触景生情,脑海中不断再现出文中画面,从语言描述中寻找感觉,让索溪峪——这个张家界的著名天然风光美景熏陶和洗礼学生的心灵,从而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联系文章首尾:“进入索溪峪,心中的一切意念被净化”“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作者赞美咏叹大自然壮景的强烈感情可油然而得出,达到了阅读的目的。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教师提问:你觉得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美在哪里?你家乡的小河有什么特点?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桂林的水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结合图,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实践

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为例,课文中写的香港的四种特色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海洋公园”一段写作顺序的概括:海狮表演——拟人的手法写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美食天堂”“灯的海洋”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当然,在遇到具有相同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另外,学生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也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应用和巩固。这样,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课文的教学如果方法运用得当,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能紧抓学生思维,充分地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之说落到实处;使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而会学,教师也发挥了“引路人——导游”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化州市中垌镇中心小学 525100)

猜你喜欢
导航点拨启迪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基于快速检索功能于GPS地图导航的运用
为现代农业“导航”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基于激光导航路径识别的电力巡检智能机器人设计
智能手机菜谱软件的设计
自然的启迪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