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初探

2016-08-26 15:26陈宗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情景道德笔者

陈宗义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化,而最终的目的在于践行。这就需要以“问题”为先导,并贯穿始终,通过指导阅读教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探究和感悟,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创设情景;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学法指导;问法指导;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62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传递关于道德知识,培养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与发展道德情感,更要有道德行为,使学生学会践行道德,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些,没有对课本知识的探究、没有体验是很难做到的。经一轮“体验·探究·感悟”南平市级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模式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景,体验生活,导入新课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体验。什么是体验呢?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感受,强调主体亲自去做、去经历。体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设情景的体验,如讲故事、问题情景、材料展示、阅读感悟等。这类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用在导入新课中。一类是实践体验,如社会实践调查、主题探究等,这类体验主要是用于对探究的课本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感悟、提升最终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这类体验后文中将有具体阐述。

在导入新课中,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产生共鸣,那么给出的假设情景材料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 情景材料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2. 情景材料所应揭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 情景材料要找能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子。

创设学生体验的假设情景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趣”入境,吸引目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但凡讲到故事、生活趣事,尤其是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学生基本上都瞪大双眼,仔细听讲,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以故事、传说、生活趣事、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情景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情绪的分类与变化一框题教学时,笔者就运用了以“趣”入境的方式。上课前,笔者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很神秘地告诉同学们:“刚才我在校门口捡到这一百元钱。”,同学们马上惊呼:“哇噻,老师你运气太好了。”惊喜之色溢于言表。当笔者想用这一百元买东西时,店老板却告诉我说,“这是一张假币。”,“嗨……、唉……”同学们失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几个就近的学生还站起来,摸了摸该纸币,带一丝惊愕的神色说:“那老板该不会是骗你的吧!”。此时,笔者趁势指出:“同学们,捡到纸币的真假、能否归个人使用,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因为这张纸币它本来就是我自己的。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刚才同学们由于受该纸币真假的影响,情绪都有什么变化,而这些情绪的合理控制与调节对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益处。这样就顺利地导入新课。

(2)以“疑”入境,设置悬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疑问悬念材料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笔者设置情境:“同学们,前不久我们镇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家住后街的李老汉死后,留下了一笔价值不小的遗产,有两栋房子、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存款,他的几个子女和李老汉的亲妹妹为争夺遗产,最后发展到亲兄弟大打出手。对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可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致爱亲朋呀,为了一点遗产就拳脚相向,至于吗?他们其实应该怎么办呢?”。当学生被事件深深吸引,情不自禁产生探究欲望时,笔者趁势指出,“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框题内容,你就能帮助解决李老汉的家庭纠纷,更重要的是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从容应对。这样就顺利地导入新课。

(3)以“情”入境,引起共鸣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品德课正是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感人故事,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如讲“难报三春晖”时,笔者就运用案例:“现在独身子女多,玩具也多,有一个顽皮、自以为是的孩子玩腻了所有的东西,于是母亲问其孩子还要什么,孩子说:‘我要你的心,母亲毫不犹豫挖出了自己的心,孩子拿着心高兴地去玩了,一不小心,孩子摔了一跤,这时,这个破碎的心说到:‘孩子,你摔着了吗?”。这样的例子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被这个例子深深打动时,笔者趁势指出,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们感受到过父母对你们的爱吗?你们又是如何对待你们的父母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这样也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导入新课是思想品德课激活学生内驱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假设情景的体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距离,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就源于生活,增加亲近感,也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树立了自信。

二、抓住问题,探究真知,积极探索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包含了学生对课文真切和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困惑。“问”是创新的萌芽,是探究的钥匙。没有“问”,不敢“问”,不善“问”,最终将泯灭他们问难质疑的欲望,丧失积极探索的精神。因此,在成功导入新课后,笔者认为:以“问题”为先导,并贯穿始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围绕教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要使学生能提问,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

首先,给学生分析教材结构。新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结构基本上是:“标题——事例——正文——相关链接”,每一个标题就是该标题下“事例——正文以及相关链接”的中心;事例即假设情景材料往往是围绕它下面的正文来设计的;事例后往往会出现一、二个,甚至多个的问题。在认真阅读完正文的基础上,也许你就能做出正确的解答;正文就是我们要学习、探究的理论知识;有的还附上相关链接或名人名言。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阐述、升华该标题内容。每个框题内容基本上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进行。

例如,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之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第一标题内容阐述什么是基本路线、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以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原因,第二标题就阐述了该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对教材结构的了解,能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

其次,问法指导即学生应该如何提问。笔者认为,其一,指出教材中每一段的正文第一句或末尾句往往是该段正文理论知识的中心,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灵魂,加上一个“为什么、怎么样”往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很有价值的问题。例如“隐私和隐私权”这一框题,人人有隐私这一标题下的正文是这样的:“我心中有个小秘密,不能告诉你”,这句歌词说明人人有隐私。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第一句话加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说人人要有隐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当然这种问题的提出必须在通读完本标题内容,至少是本段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其二,标题的中心词加上“什么是”就是一个概念、定义提问,如上述例子中的“隐私和隐私权”,就可设为: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其三,由于新版思想品德教材基本上是传授道德知识,讲究人际关系的相处,因此每一标题下的例子后仅有的几个问题就显得不够。学生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如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现象?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现在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等。具体提问的方式方法可联系该标题所辖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灵活变通提问。这样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做到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而起到践行道德的作用,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四,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学生的提问基本上分两类。一类为已知答案的提问,多为针对一些概念、定义、原因、规律、特点进行提问,如什么是……?;为什么说……?;……的特点或规律是什么?等。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提出,也容易解答。一类为未知答案的问题,即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仍不理解,比如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段话讲的意思是什么?”。对于这类学生未知的提问,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再邀请教师来共同探讨、完成。

2. 宽松环境,是学生积极探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恰到好处的鼓励与赞许,和蔼可亲的音容相貌与举手投足;和谐的班级氛围”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积极探究的动力。笔者所教的九(5)班有一个特胆小、羞涩的小男孩——陈某某,他从来不敢举手发言。有一次,笔者规定这节课每个人都必须至少提一个问题,在巡视时,发现他在笔记本上提了几个问题,于是就有意提问了他,对他那一两个有新意的问题大加赞赏,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就逐渐增多了,这就是宽松的教学环境所结出的硕果。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口、乐于探究。

3. 中肯评价,学生乐于探究的内驱力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要表扬,更要讲究艺术。表扬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是有限的,它要求适量、适度、适时和适宜。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表扬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相反信口开河、言过其实的表扬不仅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甚至使教师威信下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 围绕问题,按步就班,展开探究

成功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先阅读或默读教材,当然也可用情景材料代替课本的例子。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把它们板书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集体进行解答。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学生是能够迎刃而解,剩下一部分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完整的问题则由同学们分组讨论解答,如还是解决不了,教师这时才介入进行指导、点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

三、调查实践,检验真知,感悟升华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化,而最终的目的在于践行。知识是由“生活——课本——生活”的升华,前一环节是由专家、编者根据生活实践经验归纳和演绎的,后一环节则该由学生去实践、体验。

笔者在教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承担社会责任调查实践活动”。(如上表)

学生在体会与感悟栏中这样写到:“没有经过调查,我真的不知道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对身外之事漠不关心。对于我们进行社会调查的物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的人根本就无视这遗失物品的存在;有的人甚至恶作剧地踩上几脚;有的人捡起来还想据为己有;有的人虽然捡起,但也只是把它放在不易被人踩踏的地方,这种人我们认为已经是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了;最为可贵的是有的人捡起,能根据物品特征把它交还给失主,但这种人只是极个别。可见,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要培养公民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真的是太必要了。”。

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真切感悟!因此,笔者以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而教,学生是为了学而学,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将显得相当苍白无力。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知识就只能作为知识库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笔者相信经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责任的道德知识,而且将会运用有关的道德知识自觉地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二中学 353200)

猜你喜欢
情景道德笔者
情景交际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