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合论的辩证语言哲学观

2016-09-05 10:5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一体综合体哲学

罗 迪 江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反合论的辩证语言哲学观

罗 迪 江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反合是哲学范畴中的一个概念结晶体。反合的辩证性普遍存在于哲学与语言之中,是钱冠连语言哲学观的基本特征。反合等级是对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既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解读。反合机制——反合不反,反总朝向合,构成了钱冠连“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

反合论;反合;辩证性;语言哲学观

反合是以不同的存在方式显现于语言哲学领域的,一直是语言哲学家关注与解读的核心问题之一。尽管“反合”[1]这个语言哲学术语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冠连首次提出,但对于事物一体两面的反合问题的讨论却是源远流长的。老子的“冲气以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冯友兰的“仇必和(而解)”与钱钟书的“违者谐而反者合”的思想都指向于“反合”现象的解读与阐释。立足于当代语言哲学视域,钱冠连提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反合论[1],旨在联系中西哲学之间关于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思想的互融互渗,其辩证语言哲学观确实已经成为认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有效利器,从而为我们研究语言与哲学提供了新的启迪性视域。反合论创造性地把“反合”视为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规律,试图把“反合”作为探讨哲学问题的一个方便的语言框架,阐明了一种探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反合”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从而使“反合”成为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鉴于国内相关研究暂付阙如,本文探讨钱冠连反合论的辩证语言哲学观,旨在扩大反合的理论效应及应用范围,以期更多学者参与讨论,从而推动国内外语界的相关研究。

一、反合的辩证互补性

在钱冠连的视域里,事物与思维一体两面的本质特征是反合的。反合的说法,取材于老子的“正反合”,其主要差别在于钱冠连完全从哲学本体论上对“正反合”进行提炼并对“反合”加以定义,强调了“反合”是一个概念的结晶体,是讨论哲学问题的一个方便的语言框架。而老子对于“反合”这一范畴并没有给予清楚的界定,只是给予“正反合”方法论上的描写与说明。在钱冠连的语言哲学中,“反合”这个概念既不是单纯的“相反”,也不是单纯的“相合”,而是通过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相互均衡、相互对应、相互中和,把相反相合的矛盾思想整合成为一个新的辩证综合体或者说反合的辩证观。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反”,“不是对抗,更不是敌对,甚至更多地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而是相互对待、相互对应,是作为一个活的生命有机体内部两个相互区别的基本方面、基本要素的内在关联”[2];与之相应,思维与事物的“合”,是两个相反性质的“反”相互对待、相互对应而朝向“稳妥的合”。这样,辩证的反合聚焦于以自身内在扬弃的“反”为基础而通达“稳妥的合”。 因此,反合的意义包含三个层面:(1)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相反相成;(2)一个思维过程、一物、一事件的内部矛盾与对立着两面的转换;(3)突出反也守住了合,即“相反状的合”,合字是核心词[3]。正是由于钱冠连站在全新视角对反合概念的细致考察,着力于克服反合关系上的二元论,才使得一体两面的反与合之间获得了内在的辩证互补性——反与合缺一不可。缺了“合”的反,肯定不是事物自身的变化和运动,是没完没了的乱,是持续的无序;缺了“反”的合,就不是思维与事物自身的变化和运动;既肯定了以“反”为内在驱动力而进行的演变,又强调了思维与事物的矛盾对立性与稳定统一性,这就为思维与事物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反”与“合”的辩证统一提供了基础。同时,他强调思维与事物变化、运动过程中“合”的核心地位,凸显了思维与事物自身变化、运动过程中“反合是稳妥的合”,这就为思维与事物变化、运动的趋向提供了目的地。因此,不论什么事物与思维,只要是一体两面,就必然是反合的,就必然处于一个或一种反合当中。以一体两面存在的事物与思维,具有相反相成的事物与思维,就必然是反合的,必然具有了自身内在的逻辑上的辩证互补性,也因此必然具有了反合的逻辑意义与哲学性质。这样,反合就以哲学的意蕴刻画出反与合之间的辩证观,凸显了理论解释的包容性与辩证性,成为讨论哲学问题的一个方便的语言框架,最终结晶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全部图景[3]。

要理解“反合”在钱冠连思想中的关键作用,就需要了解与把握钱冠连提出反合论的理论用意。这一点就要回到“钱冠连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事物(思维)一体两面那么相反相克,而我们的理解(认知)却是那么相合相谐?”钱冠连提出的反合论就是要解决这个相反相成的“钱冠连问题”。以“反合”为指向,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总表现出相反相成的辩证形态。它“可以体现于具体的领域,表现为某一或某些学科把握世界的特定方式和手段,也可以与一般的探索过程相联系,获得超越于特定领域的意义”[4]123。对“反”的探究,就是要展开、追问“为什么反而合”的辩证问题。钱冠连对“为什么反而合”的追问,其实就是“对两者之间的争论存在着根本的关联给予应有的重视”[5]210。以反合为视角,对以往哲学问题的论争就有了新的认识视域,获得了超越于本身的认识论意义。例如,形上与形下之辩,其探索过程就是从它的形上与形下之“反”中获得了“存在”的“合”。对“形上”之“反”的追问,便会产生与之相反的“形下”。“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外传》)。何谓“道”?从反合的辩证观来看,“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作为“反”的阴与阳,以相反相克的形态处于变化与运动之中,一阴一阳(反)融合于“道”(合)。同样,“有”“无”之辩潜藏于反合的辩证视域之中。“无”往往相通于“道”,“有”往往与“器”相通,有与无相对(反),以相反相成的辩证方式不断地演化,生成天下万物,汇合于万物之本原“道”(合)。反合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语言哲学之中,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语言学理论之中。事物与思维的一体两面表面看似势不两立,实则蕴涵着深刻的辩证互补性的理论力量。只有理解了反合的辩证互补性,才能明白钱冠连所建构的反合论思想的理论目的所在。例如,语言符号一体两面的“任意性原则”与“相似性原则”、作为一体两面的“生成语法”与“构式语法”、语义学一体两面的“内在论”与“外在论”、语言意义一体两面的“指称论”与“功用论”、语言交际一体两面的“礼貌”与“不礼貌”现象、“合作”与“不合作”现象等,它们表面上看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但它们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包含二者又超越二者的辩证综合体,体现了思维与事物发展、运动的“完善之合”,其核心则是通过一体两面之间的整合及多方面发展而走向完美的融合。可见,反合之辩证视域,打破了反与合之间的对立,使“反”与“合”合二为一,使其在认识论上没有陷入辩证法的反面,获得超越于反合字面的哲学意义,可谓之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存在之序,谓之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之“道”。

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反合辩证观的奥秘都深藏于“反合”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反合不反,反总朝向于合,它构成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运动之“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纟因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6]7。反合,与太和一样,首先作为一种存在的形态,道作为普遍的规律,则表征着存在之序。当反合被提到道的高度时,它便获得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存在秩序的意义。作为存在的秩序,反合蕴含的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不同层面的并列与杂陈,而且是展开为浮沉、升降、动静等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相克相谐的辩证交互作用。可见,反合既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存在形态,又是把握思维与事物的认知方式,这种双重性质突破了反与合之间分隔的藩篱,将反与合有效地辩证统一起来,构成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与运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基本方式,揭示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发展的“反合不反”与“反总朝向于合”的辩证语言哲学观。这种辩证语言哲学观正显现着智慧之光:“反合能概括与说明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的既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谐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反合作为概念的结晶体,具有极强的术语索引力,能够索引出自然语言的反合式语迹;反合式语迹不仅能解释人的存在方式、思维与世界,而且能加深人类对自然语言的认识。”[1]

二、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

反合的辩证互补性表明,反合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形态与属性,它既构成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运动之“道”,又成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运动的“存在之序”。海德格尔曾说:“解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视见[Vorsicht]之中,它瞄准某种可解释状态,拿在先有中摄取到的东西‘开刀’。被领会的东西保持在先有中,并且‘先见地’被瞄准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7]175-176[8]钱冠连正是瞄准了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可解释状态,把被领会的“反合”与自身先有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诸范畴融合起来,并解释上升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辩证发展的哲学范畴,直接结晶出具有独特意蕴的辩证语言哲学观。反合概念表明了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总是以“反”为推动力而进行变化与运动的,继而朝着“稳妥的合”发展。简而言之,反合不反,反总朝向合,构成了钱冠连“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

(一)反合等级:反合的一体两面辩证解读

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性质,它们构成了一体两面反合性的辩证模式。假设一个包含x与y两个相反性质的反合关系,那么在同一范畴下x与y就构成了反合等级(opposite-according scale)。反合等级是与霍恩等级(Horn scale)相对应的:霍恩等级是按语义力度(semantic strength)进行排列的,等级谓词(scalar predicates)之间具有蕴含关系[9]。与之相反,反合等级是按反合力度(opposite- according strength)进行排列的,等级谓词之间具有反合关系而缺乏蕴含关系,它们构成的反合式语言是一体两面。它是一个语言等级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动态的解释范式,处于反与合的动态张力之间。其所呈现的张力体现于反合等级中对立面之间的辩证转化过程,必然会涉及事物与思维一体两面的Lx与Ly之间的相反性质所包含的反合力度强的Lx与反合力度弱的Ly。这样,两面互为相反性质的Lx与Ly,合二为一,就得到一个反合式语言Lxy的“两面辩证解读”(two-sided dialectical reading)。

试看“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夜道极阴,昼道极阳”(《太玄·摛》),“阴”与“阳”是互为相反性质的反义词,由此排除了具有蕴含关系的霍恩等级,从而衍推出一体两面的反合式语言“昼夜”与“阴阳”,其上限“阴”意为寒,为暗,为聚;而其下限“阳”意为热,为光,为化。由此,寒与热、暗与光、聚与化、昼与夜等在性质上分别是相反的,形成了反合等级,最终衍推出“寒热”、“暗光”、“聚化”、“昼夜”等反合式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任意两个对象x与y是相反性质的,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陈述都是可分辨的,它们在任意公式中的辩证组合Lxy是反合的,表明它们具有反合性。换言之,二物(x,y)有反合性表明它们是可分辨的,它们是属于一体两面范畴下的可以相互组合的辩证综合体Lxy。我们把由两种相反性质组合而成的辩证综合体Lxy定义为“可分辨物的反合性”(opposite-accord of discernibles),与莱布尼茨“不可分辨物的同一性”(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10]309相对应。用公式表示是:

(i)∀x∀y[∀φ(φ(x))┑φ(y))→x+y=Lxy]

读做:对于任何相反性质的一个x和任一个y,如果x同任一属性φ结合为陈述,实质上反合于y同这个属性φ结合为陈述,那么x与y的组合就构成一体两面的综合体Lxy。借用上述的公式,“刚柔皆得,地之理也”(《孙子·九地》)中的反合式语言(刚柔)可表示如下:

(i′)[力量(刚)┑力量(柔)→刚+柔=刚柔]

读做:如果“刚”反合于“柔”,那么刚与柔组合成一体两面的综合体“刚柔”。这是两个相反性质的“可分辨物的反合性”;反过来,一体两面的“二物的可分辨性”是成立的:

(ii)∀x∀y[x+y=Lxy→∀φ(φ(x))┑φ(y))]

那么,“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提示了它们的反合性表现在相反相成的刚与柔,二者在性质上是相反相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反合的,在一体两面的范畴下是相反相成的。那么,“刚柔”得到一个“反合的一体两面辩证解读”:

刚与柔之间的“反”相互对待与相互对应,获得内在的关联性而趋向于“刚柔”之“合”,“合”总是朝向“力量大小的程度”之“稳妥的合”发展。从本质上说,反合的一体两面解读,是把思维与事物从相反相克的状态中抽取出来而让人在其相合相谐的状态之中看到反合的辩证互补性。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中的“病”具有反合性,包含“生病”与“治病”两个相反性质的两端字。正由于反合的一体两面辩证解读,人们不会按逻辑的同一律来解读,把“利于病”解读为“利于生病”,而是解读为“利于治病”,其原因在于如果药是利于病的,就不能治病了。这样,反合的一体两面解读所遵循的是反合的辩证思维,“反”与“合”是辩证统一的,是对立互补的。再如,“dust the carpet”中的英语两端字“dust”亦可以得到一体两面的辩证解读,其一体是“dust”,两面分别是“get rid of dust from…”与“get dust onto…”。可见,反合具有索引之力,不仅能索引出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辩证解读,而且能索引出万物是对立中的和谐的事实,使反与合处于相反相成的张力之中,从而生成一种辩证的、互动的、更高一级的综合体。

(二) 反合机制: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

钱冠连建构了一个相当严密的由两个相反相克的“反”组合而构成的“反合”辩证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说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辩证逻辑体系,其本质在于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先反后合的变化与运动规律。换言之,反合是稳妥的合,其对立面先是矛盾斗争(反),后来达到新的统一体即新的平衡(合),是思维与事物发展过程中塑造而成的自然生成系统。这个自然生成系统普遍存在于语言哲学中,并且被人类辩证地理解与把握。它不仅支配着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规律,可以把人的视线带出一切限制的、孤立的、纯粹矛盾的疆界,而且能提供更多的线索并确实地引申出更多的新发现,同时又是一个可胜任的解释语言的哲学术语。钱冠连将这一观念发展为概括反合式语言、语言学理论乃至哲学的普遍性的解释模式,使之成为认识与理解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变化与运动规律的内在机制。

无论是相反性还是相合性,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有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才能实现对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与运动是其内在相反性与相合性共同作用进行“新陈代谢”与“吐故纳新”而不断地生成新的更高层次的辩证综合体的结果。如果说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相反性为思维与事物的变化与运动开辟前进道路的话,那么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相合性则使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发展回复到它的“稳妥的合”的正确轨道之上。根据“可分辨物的反合性”以及反合的“一体两面辩证解读”,x、y是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既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谐的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那么,“反合”的形式逻辑定义为:

对任意相反性质的对象x和y,如果x反合于y,那么由两种相反性质组合而成的反合综合体Lxy在y成立,当且仅当在x成立。

换言之,Lx和Ly就是两个相反性质的一体两面LO(形式上的反),Lxy则代表两个相反性质的“反”通过形式整合而构成的反合综合体(形式上的合),Lxy’则代表两个相反性质的“反”通过含义融合而构成的含义综合体(稳妥的合或说含义上的合)。从本质上说,反合的内在机制的奥秘都深藏于“反合是稳妥的合”之中。作为形式上的“合”的反合综合体Lxy就比作为纯粹的“反”Lx或Ly的意义更加宽泛;作为“稳妥的合”的含义综合体Lxy’相应地比形式上的反合综合体Lxy的“合”更稳妥、更完善;拥有综合视域Lxy与Lxy’的“合”对两种纯粹的“反”及其发展过程有了较从前更为深刻的哲学意蕴。例如,“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淮南子·兵略训》)中“强弱”是以一体两面的反合式字组LO为源头,由相反相克的Lx“强”与Ly“弱”的辩证发展生成新的形式综合体Lxy“强弱”,是指“强大与弱小”。由于反合机制的作用,具有相反相成性的Lx’“强大”与 Ly’“弱小”合二为一,如《水经注·渠水》中的“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之反合式字组“强弱”,其通过Lx’“强大”与Ly’“弱小”之间的相互需求与辩证发展,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生成更高级的反合性“强弱”之含义综合性Lxy’——“力量大小的程度”。这样,Lx’与Ly’分别是Lx与Ly的正向补充物(ortho-complement),则Lx’和Ly’包含的意义,都分别蕴含Lx和Ly的意义,且Lx’是Lx的发展和扩充,Ly’是Ly的发展和扩充。由此可见,反合式字组“强弱”的辩证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一体两面(LO)→“强”(Lx)+“弱”(Ly)→“强弱”(Lxy)→“强大”(Lx’)+“弱小”(Ly’)→“力量大小的程度”(Lxy’)。换言之,汉语中反合式字组的辩证发展是以一体两面LO为源头,从反正拼合字组(Lx+Ly→Lxy)发展到反正糅合字组(Lx’+Ly’→Lxy’),最后发展到既拼合又糅合的反正字组(Lx+Ly→Lxy→Lx’+Ly’→Lxy’)。例如:

左(Lx)+右(Ly)→左右(Lxy)→左面(Lx’)+右面(Ly’)→支配与控制(Lxy’)

是(Lx)+非(Ly)→是非(Lxy)→正确(Lx’)+错误(Ly’)→纠纷与口舌(Lxy’)

雌(Lx)+雄(Ly)→左右(Lxy)→雌性(Lx’)+雄性(Ly’)→比喻胜负、强弱(Lxy’)

虚(Lx)+实(Ly)→虚实(Lxy)→虚(Lx’)+实(Ly’)→泛指内部的真实情况(Lxy’)

因此,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和运动规律的辩证发展模式是:由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LO开始,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谐的Lx和Ly经过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辩证式发展历程,即LO→Lx+ Ly→Lxy→LX’+ Ly’→Lxy’,最终形成一个包含二者又超越二者的综合体Lxy与Lxy’。这样,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就会使语言或理论发展呈现多元的、动态的辩证发展形态,使得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既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对立状态,经由辩证的发展,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含义上被一种综合体所消解,这一综合体同时包容并超越原先的Lx和Ly的单一状态,超越了“反”与“合”的对立思维,建构了新型的消除反合对立的反合辩证发展模式。这里尝试将反合机制或者说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表述如下图:

上图表明,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拒斥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终极的和绝对的唯一性,而是坚持在反与合之间互融互渗,基本上遵循“LO→Lx+ Ly→ Lxy→ Lx’+ Ly’→Lxy’”这条相反相成的辩证发展模式;或者说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是在一个“(形式)反→(形式整合)反合→(含义融合)稳妥的合→(形式)反→……”的辩证发展模式中变化与运动的,如此循环,永不停止。换言之,思维和事物一体两面的变化和运动不是线性发展的,它是以“反”为驱动力而促进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朝向“稳妥的合”的辩证发展。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充分地表明,反合的核心和本质是它表现出的辩证互补性,Lx’和Ly’分别是在Lx和Ly基础上生成的,又分别对Lx和Ly形成支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从相反相克走向相合相谐而展现出“总和大于各部分”的格式塔思想,经由辩证的发展模式而被一种综合体Lxy或Lxy’所消解,这一综合体里包含并超越了这两个纯粹的相反相克的Lx与Ly。可以说,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的矛盾对立终而走向和谐的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汉语反合式字组和其他语言的反合式词组中。

(三)反合辩证发展模式的价值论效应

反合辩证发展模式的普遍性体现在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相反相成的发展历程中,既成为探讨哲学问题与语言问题的解释模式,亦成为沟通中西哲学关于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桥梁和展示反合论的价值论效应的认识方式。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发展基本上遵循“LO→Lx+ Ly→ Lxy→ Lx’+ Ly’→Lxy’”这条相反相成的辩证发展模式。以此为视域,许多表面上看起来矛盾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语言学理论与哲学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它可以把人的视线带出一切限制的疆界,不再陷入“反”的陷阱而朝向“合”之趋向,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事物与思维一体两面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更辩证的诠释。按照这种反合的表征方式,把反合等级的辩证发展模式扩展到语言学领域的理论上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例如,语用学视域下“会话含义理论”的一体两面分别为Lx“经典格莱斯理论”和Ly“新格莱斯原则”,那么Lx就代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11],Ly则代表斯波伯和威尔逊的一条原则(关联理论)[12]、霍恩两原则(Q原则和R原则)[9]、莱文森三原则(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13]等等。随着Lx“经典格莱斯理论”的发展,Lx’如Leech的礼貌原则[14]、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15]、钱冠连的“目的—意图原则”[16]等等则是对Lx“经典格莱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后,会话含义理论基本为人们所接受,但会话含义所涉及的四大准则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对立的现象,反而促进了准则或原则的修正与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新格莱斯主义Ly’,如Levinson的新格莱斯照应理论[17]与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句间联系[18],这可以看做是对Ly的补充和发展。最后的“解读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共同形成统一性解释的语用学照应理论[19]16-17。可见,会话含义的“经典格莱斯理论”和“新格莱斯原则”之间的辩证发展的结果,一定是一种宽泛的综合体,各种补充的、修正的、完善的理论或原则将与之和谐共存,又不断地辩证发展,朝着更“稳妥的合”方向发展。这样,“会话含义理论”的辩证发展模式可图式如下:

在反合机制作用下,“经典格莱斯理论”和“新格莱斯原则”之间的矛盾对立,都随着辩证的发展倾向于一种辩证综合物Lxy或Lxy’的形成。它表明了“反合”将辩证互补性处于核心地位,突破了反与合之间的藩篱,将相反相克的“反”与相合相谐之“合”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具有理论包容性。它消除了认识论与方法论中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的二元对立,还提出了“反合不反,反总朝向合”的辩证发展模式,从而用辩证互补性刻画思维与事物的一体两面,强调“合是稳妥的合”,并以“反而不反”来强调“反合”的有效辩证性,从而有效地消解了语言哲学中反合现象的二元对立局面,进一步增加了对语言哲学解释的合理性。这样,反合不仅能够成为探讨当代学科理论演化与发展的辩证发展模式,而且具有调和一个学科内多种理论的价值。这是钱冠连建构反合的辩证语言哲学观的独到之处。可以说,钱冠连对反合辩证观的论证,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碰撞,对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结语

反合的辩证语言哲学观是钱冠连哲学思想中最意味深长的内容之一,体现了钱冠连所倡导的“后语言哲学”的新研究方法,将成为西方语言哲学在中国的一种可能发展之路,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研究语言与哲学的新路向。以反合的辩证观为视域,许多表面上看起来矛盾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语言现象与哲学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它可以把人的视线带出一切限制的疆界,不再陷入“反”的陷阱而朝向“合”之趋向,表现出“洞穿一切的发现能力”[20][21],这为我国外语界倡导走“后语言哲学之路”[22]、“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23]、“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24]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随着西方语言哲学在我国外语界的不断深入,中国“后语言哲学”的理论模式正在显现与构建,我们可以借助于反合的辩证观预测和形成新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外语界走“后语言哲学之路”无疑会起到巨大而深远的理论指导性作用。当前,尽管反合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作为一种新的解释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充实与进步,但是它也绝不是昙花一现,它显露的智慧之光,将照亮新与旧理论的提出者与捍卫者双方。

[1]钱冠连.论反合及其语言踪迹[J].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

[2]韩美群.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和谐内蕴[J].哲学研究, 2014 (4).

[3]罗迪江.钱冠连的反合论思想分析及其意义[J].外文研究, 2015 (1).

[4]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5]Goldberg, S.C.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inSemanticsandEpistemology[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6]张载.张载集[M].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喜映,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8]王锡伟.论“以太”说的现代认识论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 2007 (2).

[9]Horn, L.R.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A].In D.Schiffrin (ed.), 1984.

[10]Leibniz, G.G.W.Leibniz:PhilosophicalPapersandLetters[M].Tran.L.Loemker.Dordrecht: D.Reidel, 1969.

[11]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 and J.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Vol.3):SpeechAct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12]Sperber, D &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3]Levinson, S.C.Pragmatics [M].Cambridge: CUP, 1983.

[14]Leech, 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83.

[15]Brown, R.& Levi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In Goody, E.(ed.),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C].Cambridge: CUP, 1978.

[1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7]Levinson, 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JournalofLinguistics, 1987 (23).

[18]Ariel, M.Interpreting Anaphoric Expressions: A Co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J].JournalofLinguistics, 1994 (30).

[19]Huang, Yan.TheSyntaxandPragmaticsofAnaphora:AStudywithSpecialReferencetoChine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0]罗迪江.钱冠连“后佁”的生成机制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1).

[21]罗迪江.反合表征的辩证互补与自然生成[J].外国语文,2016(3)

[22]钱冠连.西语哲在中国: 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J].外语学刊, 2007 (1).

[23]李洪儒.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J].外语学刊, 2011 (6).

[24]王寅.哲学的第四转向: 后现代主义[J].外国语文, 2012 (2).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6-05-12

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思想研究”(编号:KY2015YB175)。

罗迪江(1974—),男,壮族,广西忻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H0-05

A

1672-3600(2016)10-0053-06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仫佬语话语材料的收集与语言文化研究”(编号:15BYY002)

猜你喜欢
一体综合体哲学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菱的哲学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