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养与书画

2016-09-06 09:06张公者
老年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养颜真卿格调

□ 张公者

学养与书画

□ 张公者

中国书画是学养的艺术。是靠作者的“学”“养”出来的。与音乐等艺术常有在少年时代就有骇世的作品出现不同,中国书画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也可以看出其书画方面的潜质,甚至具有了很好的笔墨功力,但创作出经典作品的年龄,往往是在四十岁前后。米芾37岁写出《蜀素帖》,苏轼47岁写出《黄州寒食帖》,颜真卿 50岁写下《祭侄文稿》,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已是51岁(王羲之活了59岁),属晚年之作,所谓“右军书法晚乃善”。这些经典都是自家的诗文稿,写起来意兴淋漓,诗文与书法达到最佳程度的互相生发,才有经典的产生。中国画至高境界的代表——文人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综合的学养,就不能望其项背。

学养,包括专业内与专业外两方面。

从事一门学科,首先要具备专业修养。作为书画家,第一方面(专业内)要具备的学养,就是对书画史论的掌握。熟谙书画史,知道书画发展的正变,掌握其中的规律。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找到创新的途径,才不盲目。另一方面(专业外)的学养,则包括人的襟抱、阅历、知识、眼界、性情等等。襟抱,能决定一个人作品境界的高低。心胸宽广之人,作品方能大气。阅历与见识会提高眼界,分辨美丑。知识面广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剩山图》 元·黄公望

人们对专业内修养更重视,专业外的学养常常被忽视,而往往是专业之外学养好的人,专业本身会做得更好,“功夫在诗外”。具备专业外的学养,会使作品表现出更宽广更深刻的内涵。王羲之、 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元四家、明四家(明四家中仇英修养一般,其画格调亦在其他三位之下)、董其昌、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等等,无不具备相当的 字(画)外修养,至吴昌硕、齐白石皆诗书画印俱能。这些大家并非都是具有很深的学问,但其学养则足够能使其成为大书画家。

读书,是增加学养最为重要的途径,读经典之作,读圣贤之书。此外,交游阅历若能留心,皆可增加学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学养的要求,是对书画大家的要求。作为一般志向者则无关紧要。若想成为书画大家,甚至大师,学养至关重要。有些人的学养很好,但书法绘画的创作不是很高妙,这是因为缺少“技”的练习。这说明,技法是必须过关的。技法不过关,不足以成为本专业的行家能手,也如同技法好而 学养不足的人要加强学养一样。对于修养好的人,技法便成了他的“修养”。这些有很好学问之人士,其专业与人生目标也往往不在于此。而他们的书画常常格调高古、文雅不俗,非一般习书画者可比拟。

历史上也有学养一般,但书画水平很好的书画家,这些都属于特例,不能用特例来作为规律。有人也许会认为,强调学养是为掩饰自己在诸如造型等方面的“不足”。非也。造型等方面属“技”的范畴。“艺术”,由“艺”与“术”两方面组成。“艺”为道, “术”为技。经典作品在技法方面都已过关。技,尚属艺术的前一阶段;道是高层次的,是气息、格调、境界,道高道低便是由人的学养决定的。衡量一件作品要看其内涵格调,其次才是技术。技,易;道,难。

《花枝照眼》 清·石涛

学养薄厚的差异,有如盆中之土与大地之土。盆中之土所生出之花木必有限,大地之土方可长出参天大树。

《祭侄文稿》 唐·颜真卿

猜你喜欢
学养颜真卿格调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诗的“别材”与学养
《红楼梦》里学养颜
劝学诗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如何打造高格调的农产品
一盏台灯如何提升格调?FLOW LAMP阐释何为极简与优雅
笔道颜真卿
立足学科价值,考查学科学养——评2015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