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新论

2016-09-07 06:08陈雪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体悟国学论语

陈雪梅

(湖南师范大学 附属小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国学经典“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新论

陈雪梅

(湖南师范大学 附属小学,湖南 长沙 410081)

《论语》《弟子规》既是儿童学习国学的经典,也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教育“经书”。《论语》的“学而时习之”,除“学习须常练习”的本义之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另有三种教学新义:一是“学以渐至”,即教学有序,不可躐等;二是“切已体悟”,将圣贤之语,体语自身,渐渐相亲,与己合一;三是“学思力行”,使学生学行结合,持之以恒,学有所获。

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教学新论

12年前,也就是 2004年的冬天,笔者和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因为笔者不想让学生早读时反复读“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不想浪费珍贵的童年。为了找到时间的金子,让星光照亮每个人的黑夜,笔者翻开了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论语》,从此,走向了国学经典“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探索之路。

1 学而时习之,学以渐至

每个人在接触新事物时都是缓慢的、笨拙的。可初生牛犊不怕虎,2004级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一边学拼音一边拼读《道德经》。居然能读准、读通,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并不感觉难。大部分大约读5遍就可以流利朗诵,读10遍就可以断断续续背诵。鼓励背诵的爬坡比赛表格中订满了五颜六色的大头针。每一颗大头针代表一个孩子。谁背完一篇就往上升一格,比一比谁最快爬上山顶。其中有个叫聂域奇的孩子,几天就把《老子》5 000字倒背如流!那时他才刚刚学完拼音!《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笔者发现其本义(学过的内容要常练习它,背诵的内容要多背几篇才能更熟悉)之外,亦有学习渐至、不可躐等的教学新义,教学一方面是使学生逐渐达到目标、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渐进中又须把握住最佳时机,及时要求学生学习,“当其可”时就施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也。”[1]学以渐至、不可躐等,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当其可”时能及时而教,但当“其不可”、学生畏难时,则要学会等待、适时、“适其(目前)可”而教,使“困难生”也能“学以渐至”。2013级一年级有个叫邓铭轩的孩子。当全班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读背《论语》时,他从来不开口。笔者耐心等待,一个星期过去了,当他惊讶地发现周围的同学都能背诵《学而第一》时,他有点儿着急了,问笔者:“怎么办?怎么办?”笔者说:“其实,你并不比别人笨。你也能行!不信,你从第一篇找一句最短的话马上就能背。试试吧!”他在《论语》中找到了最短的一句——“君子不器”,只读一遍就马上背出来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能或短或长地背出十多句,一个学期他就能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由此看来,“学而时习之”,除要求学生多背几遍之外,更要求教师适时而教、及时而教,以致学生最终能学以渐至。

“学而时习之”使学生学以渐至,要求教师适时而教,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教学新义: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要求学生不断记诵、经常复习,还需要教师“教学有序”,即依照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安排教学内容,不加重学生负担,使学习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把读和背结合,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循序渐进。因此,国学经典的“教学有序”,一方面,要求学生反复听诵、记背《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中的名篇名段名句,做到人人读,人人背,积累丰富精辟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按序推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更科学,学习更有成效。例如在时间上,笔者要求学生每日听读经典著作中的名篇名段名句10分钟左右,学习时间巧妙穿插,建立每日5分钟晨诵制度,使学生不易产生疲劳,能保持住注意力。在形式上,把诵读经典与节奏体语、武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饶有趣味的诵读形式,如老师泛读、接龙诵读、分组诵读、小老师带读、男女比赛读、师生互读、打节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边读边舞等。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事半功倍、乐此不疲的学习效果。

2 学而时习之,切己体悟

“学而时习之”,不只是学,也有思,还有行。换言之,“学而时习之”是学思结合,知行一体。国学经典之“学而时习之”的三年,师生一直努力践行“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于是,《论语》的“学而时习之”在教学实践中又衍生出反省和切己体悟的意蕴。

《论语》的反省与切己体悟的修身思想,本身也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国学经典的学习方式。例如,《论语》学后,学生李楚在反省时说:“我和一个朋友到河边玩遥控赛车。他去找一个目标当作终点。回来时,跑到我后面大叫一声,吓得我手直发抖。车子从我手中滚到了河里。他说:‘对不起,都是我不好。’我笑了笑,原谅他了。我想我这个朋友以后在生活中肯定不会被别人怨恨,因为他做到了‘躬自厚’。”学生王汝卓这样写道:“假如你是一朵芳香四溢、色彩明艳的花儿,那么你吸引过来的是美丽的蝴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有裂缝的鸡蛋,那你吸引过来的不是蝴蝶,不是蜜蜂,而是讨人厌的苍蝇。你说对吗?而且你不能讨厌他们,因为你和他们一样。”“德”是多么好的“花儿”啊!自动自发才能自给自足。从自己做起,通过否定去寻找肯定。我们向每个人学习,共同成长。当每一个人把别人的缺点当成进步的起点时,就会“仁者无敌”。

当然,《论语》学习的切己体悟常会流于形式或失于肤浅,而集体切磋、沟通对话,却更能深入心扉、引发启示与深化自省。例如,2010年开始每周六晚上开展的《论语》学习沙龙,家长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读经典,谈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他人的“镜中之我”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不仅身心受到洗礼,认识自己的“重要他人”,而且使自我与精神产生如经历“重要事件”的体验与认知更新。 学生切己体悟后把所感所想写下来,也是一段自省的心路历程,记录着学生履历式成长的经历。学生们的心得写了一年多,搜集起来大约有15万字,有些故事还挺有意思,有人看了很吃惊,不相信是孩子写的故事。看到9岁孩子们的故事版《论语》,中南大学伦理学博士生李艳萍说:“我先是被他们稚嫩的语言和或深或浅的生活感悟给逗乐了。看到最后,竟陷入沉思:孩子们多么的睿智,他们懂得用传统的智慧来锤炼自我,精致生活。继而被他们感动了:他们的起点在高处,虽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却可以看到他们追求完满与卓越的信心与执着!”[2]一位9岁男孩的父亲说:“作为一名医生,我知道药物对人的作用力是外在的,对孩子成长帮助最大的是精神的滋养。从前年开始,我坚持为孩子每天讲一则《论语》。很高兴,看着我的孩子越来越恭敬谦逊,性子沉静了不少。可惜,这仅仅是我个人教孩子学《论语》的一点心得。而这群孩子多幸运,能聚在一起共同研习《论语》,并把它和自己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写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论语》故事,读来觉得特别亲切、生动。儒家哲学不重坐而论道,恰恰就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点滴中。”[2]

2013年,笔者执教班级时龄九岁的孩子们将解读论语、亲身体验的原汁原味的故事集结成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发行,成为国内年龄最小读者解读论语的专著,在当当网、卓越网热卖。《中国教育报》《中国儿童报》专题头版报道此事。这些都是笔者当初开展国学教学时绝对想不到的事。

3 学而时习之,学思力行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妇初來,教儿婴孩。”[3]“学而时习之”,学与思(切身体悟)结合后,也要有所行动,才能有所得、有所获。孔子认为,学不可离开行,学行应统一,须以学思力行,作为“为学之序”。依此“圣言”,笔者带着一年级学生花了一年时间,三轮循环反复学习践行《弟子规》。第一轮在一年级上期学生入学后的一个月采用拼音版本方便拼读识字。学生一月后可以流利通顺地朗读。第二轮笔者更换为马来西亚免费赠送的图画版本。学生重温读背经典的同时看图理解经典含义,自读自悟。大约30天,全班学生几乎可以全部熟练背诵。第三轮学习在一年级下期。为了学而时习之,在生活中体悟经典语义,2013级学生学习《弟子规》时,笔者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礼仪行为规范做起,学生从周一到周末每天熟读、背诵一句,阅读相关亲子故事,和家长交流读后感,每天去践行这一句话。参照民国时期的教材在每月预设熏习概要,月底自省考核,共计100天学完。一个月左右,家长欣喜地发现:“孩子懂得了‘置官服,有定位。勿乱顿,至污秽。’他进门时自己的鞋子能主动摆好了。”“他学了对饮食勿拣择,终于肯吃蔬菜了。”“他喜欢吃的菜也不一人独食,能和大家分享了。”

实实在在地学,老老实实地习。国学经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行其所知,才是真知。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经过心灵的实践之后才有力量。经典的学习是一个慢慢发酵的过程:长期不断地熏习,重复知识,内化为思想、习惯和思维模式之后才会有力量。经典学习日常化、现代化、生活化,循序渐进地学、习,坚持几年,就会汇成内在的心智力量,就会滋生爱的种子,渐渐少许多烦恼,看到世界的美丽,内心升腾一种宁静的喜悦。

惠特曼说:“他读过的书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也会浸润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当中,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健全心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获得多元发展,奠定终生基石。

国学经典学习,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安心沉毅才能细致深入问题,坚持到底。坚持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记得丘吉尔说他成功的秘诀:“ 第一是百折不挠;第二是永不放弃;第三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学习国学经典当然也需要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安心沉毅,坚持到底,才能形成一种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自然发展为必然,最后定有收获。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是曲折的,可能会经历“勉而行之-力而行之-安而行之”的艰难过程。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彻底沟通、达成共识、家校联手,从勉而行之开始,才能在力而行之的过程中避免一曝十寒、生硬生厌、顾此失彼、中途夭折,最终才可能安而行之。

甘地说:“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国学经典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与其说是用国学经典教育了学生,还不如说是在教育的过程成就了自己、实现了自己。中国智者老子“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智言睿语同样给了笔者以教育启示:国学经典教育,能让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和幸福。

[1] 曲铁华.新编中国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湖南师大附小四(2)班全体学生.我们的论语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责任校对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02

20160422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典引路”(XJK013CZXX006)

陈雪梅(1974-),女,湖南长沙人,小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G624

A

1674-5884(2016)07-0005-03

猜你喜欢
体悟国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何读懂《论语》?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