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6-09-07 06:06张晓红李建斌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机械类应用型校企

张晓红,李建斌

(湖南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

张晓红,李建斌

(湖南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在机械工程学科这个专业的大背景下,分析和研究机械工程学科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从如何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建设、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及校企双向流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入手,提出对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提升的具体方案及相应措施。

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能力提升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实现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湖南省教育厅结合“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出了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切实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强化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战略部署。然而,目前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陷入严重短缺的局面[1]。特别是处于非中心城市的地方高校,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缺乏行业背景,而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行业贴近性的要求又比较高[2]。怎样才能既尽快提升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的全面综合素质,又不简单照搬老牌大学现成经验,让这类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保证质量并形成特色?

探索机械类人才培养途径已成为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面前的迫切任务。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工学结合、校企双向参与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3]。然而,由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科技服务意识不够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如何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求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途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4]。

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论架构

第一,颠覆性地重构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与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轮座谈和讨论,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按机械大类专业进行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强化教学,后两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遵循理论教学够用原则,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实时充实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等知识。

图1 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创立“空间交叉式、时间交替式、师资交互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理论性强的课在教室里上,实践性强的课则“搬”进实验室和企业车间;教学时间按“理论—实践”交替安排;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换角色,校企双方相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学校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组合,搭建三个技能训练平台,即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按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三个不同的训练平台上,将其分为逐步递进的基础实践教学层、综合实践教学层和创新实践教学层等三个层次,分别完成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依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见图1)。

第三,打造校企双向流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从企业柔性引进理论功底较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轮流、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四,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派教师轮流赴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究,选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近三年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为企业开发了6个新产品,横向进校科研经费达1 200万元;本校教师与中航长江动力机械厂、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为企业争取了技术开发经费1 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的产学研实践,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实现了科研和教学互长,开创了“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局面。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课程体系柔性化。将机械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视为一个整体,淡化它们之间的专业界限,以拓展专业适应面;按大类统一整合并凝炼出电磁起重及工程机械、农渔业机械、石油化工机械、连铸材料工艺、连铸加工机电控制等柔性专业方向,以适应地方机械制造业发展需求。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平台立体化。在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中,校企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是: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大学生机械实践创新节”,以出资赞助企业的名称冠名,由实践教学中心和企业共同组织。企业不仅出资并带来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题目,也出专家、评委,到活动现场与师生互动交流,还对获奖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定向回购。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的作品最初都来自实践创新节,且赛后大部分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投入生产。

第三,实践教学队伍开放化。一是建立“实践教师”制度。学校吸纳企业理论功底较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专任教师轮流、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四,产学研合作共赢化。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了多个科技创新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长期合作,形成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学校与多家合作企业共同出资2 000余万元建立了电磁装备设计制造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15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

企业借助学校较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寻求技术支持,节省研发费用与开发时间。湖南理工学院是“湖南省电磁装备制造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湖南省高校产学研电磁装备合作示范基地。“电磁式大包下渣检测技术与控制系统”等39个横向课题的创新成果,为地方电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学校得益于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学术论文、科研课题的应用性更强,教师更易出成果。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一是教师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实际选题,二是可以吸纳更多学生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三是促进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 对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思考

第一,提高校内金工实习以及校外生产实习的重要性。长久以来,工厂与高校合作,工厂接受和安排高校学生的实习,这样的实习其实很难获得预想的效果,通常一个班的学生跟着学校指导老师到每个厂房逐个车间走上一遍,现场环境声音大,实习效果差于预想很多。经过实习,一些学生对实习的一些设备的专业知识知道的很少,难以知晓设备工作原理、结构功能,没有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起作用,这样的实习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去触碰到实际生产、深入工厂、得到实际生产技术和管理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金工实习要整合校内教学资源,优化生产实习内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给每个学生一个优良的金工实习环境。校外生产实习需要改变实习集中一窝蜂形式,可以分化几个部分以提高质量。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要严格把关考勤、严格保证纪律、严格教育,强化实习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实习的顺利有质量的进行。

第二,丰富机械学科学科竞赛。围绕课程以及迎合全国机械类大赛开展各种竞赛。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成立相关创新团队。构建管理制度以推动创新、放手大胆激发学生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计划及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学生科技创新可以奖励学分政策、年度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实践创新教育的制度化。

第三,严格把关毕业设计提高其质量。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理论、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是一次学习和总结的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起的价值是非常之重的。但是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出现走下坡路的现象,针对毕业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毕业设计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让学生认识到工作的意义;二是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以全人员、全部过程、全方面质量管理作保障。结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五个阶段即选题阶段、预答辩阶段、评审与答辩阶段、总结评优阶段都进行质量监督,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发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联系。校企合作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措施,所以要深入企业,把握每一个合作的机会,建立合作体系,实现与企业良性对话。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提升工程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知识与社会接轨不再是单纯的课本课堂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方面的问题就是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走上了实用的道路,让学生知道机械这个行业毕业后的走向实际是什么。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校企合作人才协同培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要颠覆性地重构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时充实机械制造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等知识。实施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与生产设备、企业技术人员、生产实际问题“零距离”接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只有打造一支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1] 齐立涛,胡金平.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19):253-254.

[2] 李忠刚,孙江宏,左云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00-101.

[3] 王瑞金,赵东福,高玉根,等.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C].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2008.

[4] 邢预恩,张根保.机械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4):176-177.

(责任校对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20

20151228

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XJK013QGD010);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湘教通[2013]295号)

张晓红(1982-),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机械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07-0060-03

猜你喜欢
机械类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