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采矿工程为例

2016-09-07 06:08赵延林万文王亚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采矿工程工科导师

赵延林, 万文,王亚

(湖南科技大学 a.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b.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201)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采矿工程为例

赵延林a,b, 万文a,b,王亚a

(湖南科技大学 a.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b.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201)

以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例,系统分析了阻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文献检索发现研究生试验创新能力尤为欠缺。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做适当调整,初步提出了分类培养、加强试验创新、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研究生差异性培养方案,搭建切实有效的工科研究生创新平台,资助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试验,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采矿工程

研究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储备,工科研究生是我国未来各行业部门的精英人才。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低下、科研业务能力水平不高、创新热情不高涨等因素已经严重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一般而言,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动手能力等方面。采矿业是工业的龙头行业,承担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及动力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探讨制约采矿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深入剖析其内在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努力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学制为2~3年,其中第1学年通常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第2学年为科研试验或工程实践,第3学年为研究生论文写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1-5]。针对当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国内学者吴祖芳认为国内高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6],李孝红认为不同的教学培养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7]。大部分高校规定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是:发表1篇小论文、硕士论文评审合格。笔者认为,客观原因上,由于2~3年培养时间有限,使得工科研究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花在发表论文上,用于创新实践的时间不够;主观原因上,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试验创新能力欠缺等严重制约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采矿工程为例,重点剖析影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因素。

1.1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采矿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采矿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岩石力学、瓦斯地质学、矿井通风学、爆破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采矿工程专业只设置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查范围较窄,研究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知识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在研究生入学后的课程设置上,大多强调基础学科的学习,专业课设置广而不深。采矿工程作为综合性学科,其专业领域研究细化为多个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巷道支护、岩层压力与控制、爆破震动、岩体注浆、矿井通风与安全等。每个研究领域所需专业知识的架构均不同,因此,没有扎实的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基石,采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犹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1.2试验创新能力欠缺

与采矿工程相关的科研工作包括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包括现场试验、室内试验研究),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采矿现场面临的岩石力学问题是研究生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岩石力学问题的研究大多基于岩石力学试验,通过试验揭示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矿山灾害成因[8]。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采矿工程的硕士论文发现:目前各矿业高校采矿工程的硕士论文涉及的试验研究大多是验证性试验,诸如岩石强度试验、煤岩体渗透试验、相似模拟试验,多裂隙试件等。笔者统计了采矿工程硕士论文的试验研究,其样本数为50,对试验研究进行分类,并列于表1中。从表1 中发现岩石强度试验(拉、压、剪)大部分是验证性试验,煤岩体渗流试验和矿山压力相似模拟试验有一半以上是验证性试验,多裂隙岩石试件试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验证性试验在本质上是重复性试验,其试验结论是科研人员熟知的经典结论,无原创成份。研究生过多地从事验证性试验研究,这一方面浪费现有的试验资源包括先进的试验设备、大量的岩石试件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会导致研究生科研兴趣不足,无法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研究生的创新热情自然得不到提高[9]。

表1 采矿工程硕士论文的试验研究分类表(50个样本)

1.3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待完善

通常,研究生在结束了1年的专业课学习后,第2学年便加入到导师的科研课题组。但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只是冰山一角,弄不清项目的来龙去脉,只是被动接受导师安排的任务,积极性不高,创新的动力和意识自然不高。

科研创新的奖励程度不够,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往往追求的是论文数量的多少以及质量的好坏。目前部分矿业高校,规定只要研究生在CSCD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便可获得一笔学术奖金。当然这能够更大程度上调动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导致了研究生只注重潜心于科技论文写作,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国外的研究生培养强调导师的核心培养地位,导师团队每周定期召开师生交流会,会上每人都进行发言,讲述自己本周以来的学习成果,最后由导师进行点评,并且经常邀请其他导师团队或者有名望的学者一起参与研讨交流,便于研究生及时获得最快、最新的相关学科动态,开阔了视野,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反观国内,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甚至与导师之间学术交流也不多,创新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2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当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制约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笔者就研究生培养方案、实践能力培养、科技论文发表、奖励政策、知识产权申请几个方面对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21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问卷结果见表2。

表2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问卷调查统计表

从表2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生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适当调整,并建议在基本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导师应根据研究生个体差异制定精细的培养方案;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要加大创新试验的资助力度,加强工程类社会调查;科技论文发表的问题是目前研究生最关注的问题,普遍建议工程类社会调查报告和授权专利可等同于科技论文;对于奖励政策,研究生认为应偏重于科技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应在奖励层面上支持知识产权申请。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提出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1分类培养、制定精细的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我国输送科研人才。专业型硕士强调实践技能的锻炼,为我国输送技术型精英人才。但是我国目前处于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分开培养的探索阶段,培养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采矿工程研究生,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就业去向完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制度,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及毕业基本要求等方面提出差异性的培养要求,分别制定精细的培养方案。

采矿工程研究生通过入学考试之后,基于各研究生基础不同、导师研究方向各异,在研究生的第1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在导师指导下补充学习本导师团队的专业领域知识,丰富专业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大力提倡多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与科研方法创新的讲座,实行参与讲座的学分制,从制度上加强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的次数,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导师应针对不同特点的研究生制定差异性培养方案,分类施教,因材施教。

2.2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上实现多样化创新,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系列前沿讲座课程,请校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程或讲座,介绍最前沿的科技动态与科研成果。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实践环节要求,规范实践内容和管理。加强高校、学者与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互访,推进交叉学科导师课题组的交流指导。搭建切实有效的工科研究生创新平台,资助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试验,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鼓励研究生申请发明专利,对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研究生实行分类奖励,并且将其成果视为论文发表。

[1] 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3-166.

[2] 王红.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J].科教导刊,2015(1):47-63.

[3] 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8):8-10.

[4] 李鑫,高永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系统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21-23.

[5] 陈洪根,薛静,肖丽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施绩效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5-18.

[6] 吴祖芳,张艳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9(3):81-85.

[7] 李孝红,崔文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4):76-79.

[8] 蔡美峰,何满朝,刘东燕.岩石力学与工程[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 赵延林,王敏.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岩石力学教学的促进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46-148.

(责任校对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22

20160112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5);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项目

赵延林(1973-),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采矿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07-0066-03

猜你喜欢
采矿工程工科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采矿工程项目成本超概预算原因和控制策略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分析
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