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还可以教什么

2016-09-10 07:22管海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快捷方式张老师计算机

管海蓉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类课程,在教学中关于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技巧的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可是,当信息技术学科从一门新生学科到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教学历程,学生也从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变为一出生就身处无所不在的电子设备中后,笔者经常会思考:除了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学科还可以教些什么给学生?除了成为其他学科的信息化工具外,作为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是不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除了教学生应用外,信息技术课还有没有可能教学生创造?这些问题不断涌现,让身处这个历史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倍感困惑。

● 寻找方向:计算思维

困惑中,笔者所在区的信息技术教师为此组成了一个研讨团队(张惠老师便是其中的一员),并在研究中发现,计算思维理论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帮助。经过前期研究,团队申报了市级集体课题——将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融入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而这节课正是课题的教学实践研究之一。其设计意图旨在完成现有教学内容,同时将所涉及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嵌入教学中,并在其他章节中寻找类似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再梳理,以形成知识结构中除了应用能力线索以外的另一条线索,一条可以理解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原理的线索——计算思维。

提出计算思维的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涵盖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所采用的最广泛的心理工具,是对问题解决、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的综合能力反映。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就是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考信息化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绝不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它适合信息技术所渗透的每一个角落。

● 尝试研究:课堂应用

思维也好,原理也罢,虽然它很重要,但现阶段也并没有谁能完整准确地说出计算思维具体包含哪些思维方式。数学有方程、化归、极限等思想方法,物理有守恒、转化等思想方法,而信息技术学科的思想方法,在计算思维框架的引导下,还有待一线教师的探索实践。

计算思维涉及计算机的方方面面,而要挖掘这条线索在各章节中的连续性,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在此,笔者仅列举团队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与计算机指针或“引用”相关的案例,予以说明。

很多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学生提交的PPT文稿,无法正确打开其中的超链接;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提交上来的是一个指向学生机器的快捷方式;学生在制作视频、动画、网页等连续性作品时称,上一节课还可以正常显示的内容,当前运行却报错;讲解过的Excel公式中使用单元格地址进行公式编辑,却总有人直接使用数值计算……这些问题虽然分布在不同章节、不同软件、不同知识类型中,但其实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不是对对象本身的操作,而是对存储对象的指针或引用的操作,学生正是对其理解不清,才导致出现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把这一类问题所指向的知识概念、技术方法都分析清楚,那么这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引导意义。

但张老师意识到,当上述研究结果抽象成概念或者结论时,理解起来往往并不容易。如果把这种文字化的结论简单地陈述给学生,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这个线索只能暗藏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基于这种思路,在教学研究中,张老师预设了学生接触某个原理时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

1.初次所见,点到即止

对于初次接触的某个原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埋设一条暗线。张老师尝试的做法是:只做设问与思考,不做归纳与总结,避免认识不足时的抽象理论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公式和引用》中涉及的计算机“引用”工作方式为例,第一次铺陈这个概念却不是在这一课,而是在信息的获取单元。

传统的信息获取单元中,有关搜索技巧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搜索引擎、简单搜索、高级搜索(优化关键字、使用各种符号和搜索技巧)、筛选搜索结果、目录索引方式搜索、归纳总结等几个部分。而包含有计算思维研究的教学设计,则在认识搜索引擎、进行简单搜索时多做一些铺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请学生观察搜索的结果是什么形式,网页快照及用途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方式来展现搜索结果等等,以此让学生了解搜索结果和其所指向页面的关系。

2.再次接触,尝试深入

当对某个原理的接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尝试进一步剖析。例如,在信息的管理章节中,教师通过对快捷方式的一系列设问,让学生理解但凡“引用”通常有“源”“目标”等操作对象,以深入理解两者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在之后的教学中,如有学生提交指向学生机器的作业,可随机组织学生对关于目标对象可否建立在本机以外,目标对象非本机时何种情况下可以正常打开,复制其他机器的快捷方式到本机是否能够正确打开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该类问题的认识。

3.多次涉及,梳理思想

《公式与引用》一课是基于学生对“引用”这个工作机制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所设计的渗透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张老师在完成常规教学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剖析,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有了上述案例一、案例二的教学基础后,讨论Excel的公式和函数中使用的单元格名称,是不是一种“引用”。②讨论这种“引用”的源和目标对象分别是什么。③通过讨论公式中固定不变的是数据还是地址,进而归纳出公式为什么要使用“引用”的方式来进行计算。④修改上述任务完成它的变式:变化为给教师设计一张交互式的空统计表,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基础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即通过输入不同数据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⑤讨论使用“引用”的优点(可结合之前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做统一的分析)。

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不但让学生对指针或引用的使用方法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使其了解了计算机指针或引用的功能,如可以提高效率、快速定位(快捷方式),提高复用效率(自动目录、引用日期和页码等、元件和实例等),有序化无规律的数据(单元格地址、数组等)便于计算机处理等。有了这样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研讨后,学生不仅能够更灵活地应用,而且因为有了计算思维线索的支撑,使创造成为可能。这些进一步的思考,都是张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在这节课中,张老师通过计算思维线索的铺设,引导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还可以教什么?我们可以走一步,看一步,也许有迷途,抑或有曙光,唯有不断走下去,才有机会发现新的道路和方向。

猜你喜欢
快捷方式张老师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这些桌面快捷方式你会创建吗
将驱动器钉在Windows 10任务栏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搞定Windows 7的快捷方式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分区变了 别再让快捷方式“独守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