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培养与技术学习同行

2016-09-10 07:22陈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黄人逻辑动画

陈慧

2015年11月3日至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学习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他们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学生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从而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制造认知冲突就是促进学习主体在求变时产生“愤”“悱”的状态。[1]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费海明老师执教的《初识SmartArt》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两位学生介绍网上购书的PPT作品(如图1)。

师:你们认为哪位同学的PPT更生动、形象、吸引人呢?

生:第二位同学。

师:图形能快速、轻松、有效地传达信息,那么要画好这些图形你们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呢?30秒就能完成,你们信不信?

生:不信。

师:现有很多软件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流程图的制作,在PowerPoint 2007中就藏着这样的一个工具——SmartArt。

在本节课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利用PPT绘图工具制作流程图,但他们并不知道在PowerPoint 2007及以上的版本中,提供了绘制流程图的工具——SmartArt。因此,教师制造了这样一个知识冲突——“30秒内完成流程图的制作”,学生从疑问、惊奇开始思考,最终学会应用SmartArt解决实际问题。

● 促进逻辑转化,推进思维发展

布鲁姆将认知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2]“识记、理解”是低阶思维,以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知识为主;“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思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为了促进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推进,教师有必要对很多技术原理内容进行知识逻辑的转化。[3]

例如,动画原理在教材中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并且所呈现的知识逻辑是静态的,并不适合教学中的动态需求。因此,在教学《动画基础知识》一课时,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小黄人”为动画原型,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感受动画形成。

①将图2中每个小黄人的图片作为一页,按序装订成小册子。当快速翻阅小册子时,你看到了什么?

②在看图软件中,快速播放如图3所示的小黄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慢速播放,你又看到了什么?

快速播放,能否形成动画?

能□ 否□

慢速播放,能否形成动画?

能□ 否□

③在看图软件中,快速播放如图4所示的小黄人图片,比较图3、图4两次快速播放的效果并填写表1。

活动二:观看微视频,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笼中鸟”动画实验。在一张纸盘的一面画鸟笼,另一面画一只小鸟,将纸盘拧紧,松开后纸盘快速转动。

实验二:“自行车车轮光圈”实验。黑夜中,在自行车车轮上装一个风火轮,并快速转动车轮。

问题1:你看到小鸟进入笼子里了吗? 能□ 否□

问题2:你看到风火轮上的光点变成光圈了吗? 是□ 否□

问题3: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活动三:创作“小黄人”GIF动画。

①从图3“小黄人”图片组中选择相应图片制成GIF动画,观察动画效果并完成表2。

②你能改变小黄人在画布中的位置或方向,制作出小黄人上下跳跃、翻跟头等动画效果吗?

通过活动一,笔者实现了静态的知识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换,学生则在动手实践、直观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教学逻辑向学习逻辑的转化。在活动二中,笔者借助微视频让学生认识“视觉暂留”现象,使其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并使原理在学生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最终转化为认知逻辑。活动三让学生应用已知动画原理创作动画。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从感知、分析、理解,逐步向应用、创造发展,实现了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 培养学习意愿,启发思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写到,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需要创设各种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更要为他们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创设氛围和空间。这样,学生一旦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就能在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从而启发思辨意识,并在思辨中学习,在思辨中成长,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例如,广东省佛山市钟振波老师教授的《运动动画的制作——熊出没改编版》一课的导入就较好地达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师播放《熊出没》动画片段。动画情节:熊大、熊二被打飞、电击;动画对白:该死的臭狗熊,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

教师再现《熊出没》动画片段,引出动画片中暴力失度和语言粗俗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改编一下,让它回归你的想法?

①光头强在森林中砍树,被小熊们教训,飞向天空(位置变化);②光头强知错能改,浇灌树苗,小树变成大树(大小变化);③自由遐想结局。

学生通过对“粗俗、暴力”的原版进行改编,主动学习并思考:受欢迎的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自己去分析、甄别。

● 创设认知活动,构建思维支架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都有一个创作作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多数情况下都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在创作时无从下手或天马行空,得不到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而设计合理、有效的认知活动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让他们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例如,广东省珠海市赖甲坎老师执教的《发现文字之美——“中国梦”小小设计师》一课,在学生掌握了Photoshop中文字的添加、编辑,图片的合成等基本的制作方法之后,他设计了如下几个认知活动。

活动一:发现文字形体之美。

用“文字图形化”的思想来欣赏下面的作品(图5)。

①从中国汉字演变的角度,欣赏文字图形化的魅力。

②从文字字形设计的角度,欣赏文字形体造型设计的效果。

活动二:发现文字排版之美。

对比图6中的左图和右图并思考:

①它们在排版设计上有什么区别?

②如何安排好文字和图形?

活动三:文字之美作品创作。

①欣赏图7中的两件作品并思考:两件作品各有什么特点?其整体风格又如何?

②每位学生创作一幅关于“中国梦”的主题作品,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幅作品参加评比。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进行“中国梦”主题文字创作前,先搭建了活动一和活动二两个思维支架,分别从形体、排版两个角度让学生掌握文字的设计和排版的方法,感受“文字图形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初步掌握文字整体组合的设计原则。活动三从“整体风格”的构图角度让学生学习文字画面和谐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将所学技术流畅、独特地表现在作品中。

参考文献:

[1]匡金龙.制造认知冲突引导主动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6):10-14.

[2](美)洛林·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0-66.

[3]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J].教育研究,2007(11):47-52.

猜你喜欢
黄人逻辑动画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动画迷,变身
小黄人的新发型
小黄人的故事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
小黄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