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微课程设计

2016-09-10 07:22段兆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体积物体笔者

● 分析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基础上呈现的。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排水法”求得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而从隐性来说,则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掌握了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教学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而是利用微课程教学法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到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 设计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程设计之初,笔者首先设计了达成目标。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能给面对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以有效引领,起到目标管理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笔者将学习内容按照课前和课中进行了分割,并分别制定了达成目标。课前的达成目标是:①通过自学课本,知道什么是“不规则物体”;②借助量杯掌握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③借助长方体容器和水,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理解排水法的本质。课上的达成目标是:①复习巩固课前所学知识,能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②进阶练习环节,正确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不同方法的共同点;③在合作探究中能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排水法的局限性,能根据不规则物体的特点找到合适的计算体积的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笔者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的使用让学生明白在自主学习中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其中“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任务一配套视频第一部分。视频中介绍了求橡皮泥和梨子两种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橡皮泥可以直接捏成规则物体,而梨子则需要借助量杯和水来进行转化。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笔者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问题。借助问题将排水法求物体体积的过程进行分解,从而理解“上升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原理。

任务二配套视频第二部分。这一步是教学重点,是学生对排水法求物体体积认识上的一次提升。在这部分,笔者不再借助量杯来求体积,而是利用视频的动态性、过程性,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将西红柿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的过程解释清楚,紧接着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以及如何转化,使他们再次体会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的本质是等积变形,为课上深入探究埋下伏笔。至此,学生的认识从特殊上升到普遍,完成了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跨越。

● 制作过程

笔者设计并录制了教学微视频,它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会知识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视频包含三个环节:①认识不规则物体;②了解“排水法”;③利用“排水法”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时,笔者首先利用PPT将需要展示的内容进行呈现,然后利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配音,录制时利用绘客手写板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标注,所有的计算过程全部是边讲边写,这样的形式能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在视频后期制作阶段,笔者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更方便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为此,笔者尝试利用H5技术对视频进行加工,快速生成二维码。这样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即可观看视频,而教师也能有效地得到反馈,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

● 教学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力求让学生经历一个再探索的过程,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目标达成更高效。

1.检测评价

上课伊始,笔者首先检测了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主要检测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认识和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的基本方法,了解他们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检查题目难度要与微视频内容难度相当,目的在于评价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

2.进阶练习

有梯度的练习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计算练习,当学生完成后再针对“求不规则物体方法的共同点”进行交流。这需要学生在理解排水法求物体体积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感受不同的方法其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转化”。这样的交流,既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又为后面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3.协作探究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分两步走:一是“想”,让学生思考排水法有没有局限性,物体如不能沉入水中或过大、过小怎么办?有没有其他办法?请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确测量的关键就是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当然,学生个人的想法还略显稚嫩,这时就需要同伴的互相协助。二是“议”,组内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发现“沙测法”等测量方法,这会启发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在评论交流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追问,提炼关键词并点评。如果学生遇到障碍,教师还可以用问题引导法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想”,是碎片的生产与堆积,“议”则是碎片的归类与整理。学生在脑海中慢慢加深了对不规则物体体积本质的认识,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4.交流展示

翻转课堂是把交流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学习中,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想法,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各小组代表把本组的最优方案进行展示交流,并对其他小组的质疑进行回答。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些环节都可以让他们自己来组织。而此时,教师只需站在一边静静地聆听,根据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展示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 评价与反思

1.翻转,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加深入

翻转了的自主学习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笔者利用微视频依次呈现半杯水、满杯水、水和梨共满杯的动态画面,使学生理解杯中水的变化与梨的关系,再结合任务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变成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从而使思考更加深入,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探讨出不同情况下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不同方法。

2.自主,让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快

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则被牵着走,而现在的翻转课堂通过问题设计,把原来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去教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释放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在对课堂进行组织、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时而回顾课前所学,时而静静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而参与小组的激烈讨论,学生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

评委印象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段兆晖老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程认知起点,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围绕“等积变形”这个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主线,以微视频为载体开展了简单而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未知向已知转化,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节微课是一份非常有效的学习资源。

首先,好的学习任务单是破解学生难题的好抓手。段老师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达成目标明确合理,将认识不规则物体、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学生在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成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习层次分明,任务设置切中要领,有助于学生自主检查学习成果。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从而也使思考更加深入。

其次,段老师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运用恰到好处,可圈可点。一是制作的配套教学视频画面清晰,层层递进。由问题作为导向,利用视频形象、动态地揭示物体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转化,完成了学生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跨越过程。二是绘客手写板的运用以及所有的计算过程全部是边讲边写,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声音、画面同步感强,浑然一体,并不像有人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而像同坐在一张桌子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让人感到很贴心,这样的形式不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舒适感。三是利用技术对视频进行加工,快速生成二维码,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可以随时观看视频,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发现问题可以回头再看,这既便于学生复习检测,又能使教师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从而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莫忻娟 NOC活动评委/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猜你喜欢
体积物体笔者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