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制作技术分析

2016-09-10 02:39谯小兵朱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微课程

谯小兵 朱然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发展,作为MOOCs主要教学资源形态的“微课程”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作为一个以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形态,微课程的开发涉及一系列与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对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阻碍。那么,在微课程的开发中如何选择一条简捷而有效的技术实现路径以完成制作的“去专业化”呢?笔者分析了现有的“微课程”开发技术路径,提供了一条比较实用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实现路径,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MOOCs;微课程开发;技术路径;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81-04

● 引言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尝试了一种新的课程传输形态,他把传统的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形成了一系列以时间为控制要素的短到1分钟、长不超过2~3分钟的“短”视频教学课程资源,然后以此为主要材料完成教学的实施。[1]这样的课程以“短”视频课程观看为主要教学手段,把传统的课程进行了“微型化”,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微课程”(Micro Courses或Micro Lecture)。课程的微型化体现了人们对课程信息传输形态的新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们极大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微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1年秋季,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开始出现,并迅速在全球推广。作为MOOCs主要教学资源形态的“微课程”更受到大家的重视。但纵观当前微课程的开发可以发现,开发的主体还呈现出“专业化”的特色,作为微课程实施主体的一线教师还受到一定的制作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一现状不利于微课程与MOOCs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微课程制作技术进行技术梳理,为微课程的制作提供一条以“教师化”为主的技术实现路径,以打破微课程开发中的技术障碍,促进MOOCs的发展。

● 微课程开发的现状与特点

作为新的课程形态,“微课程”的开发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态势,大量的微课程视频在网络上涌现出来。但在“微课热”的背后,笔者也看到了由于开发技术的不规范和制作水平的差异,导致所开发的微课程量大而质不高。当前,微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技术实现路径的“教师化”特色体现还不够

微课程的课程资源形态主要为视频,而视频的制作由于涉及数字视频的拍摄及后期非线性编辑的相关技术,所以大量的开发阶段还以“专业化”的技术路径为主。从资料上看,戴维·彭罗斯本身就是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应该属于专业人员。他在他所提出的“微课程”开发五步中也特别强调,教师需要向信息技术部门寻求指导与帮助。[2]微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专业化”的制作路径固然是一条开发“高质量”微课程的保障,但也应该看到,教师才是微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如果能实现微课程制作的“教师化”,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由教师独立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制作,那么更利于教师把握微课程的教学结构,避免出现“偏技术,轻内容”的微课程开发趋势。

2.形态多样化,但缺乏较统一的技术实施规范

现阶段,微课程开发在实施以“视频讲解”为主的教学形态时,其视频技术制作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在现有的微课程视频中,可以发现存在课程录制内容形态及录制上传视频格式不统一的情况。从课程录制界面来看,它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PPT课件展示型

这种类型的视频界面主要以配有音乐的PPT课件展示界面为主(如图1)。在视频的整个演播过程中,可以有教师的讲解,也可以没有教师的讲解,教师主要通过视频中的文字内容界面与配有的讲解或背景音乐来完成课程信息的展示。

(2)讲课实录型

讲课实录型主要以教师授课片段的现场录制为主(如图2)。这种方式不需要配有教师的PPT课件,它以实录的形式录制教师讲课的视频与声音,形式上可以看成是教师课堂讲授实录的一种。从网络上传的实录型微课程视频来看,有的甚至是以前的课程实录视频的部分提取。

(3)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

这一类型综合了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如图3),视频界面既有教师的课件内容,也有教师的个人授课界面,视频的展示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展示相应的PPT课件为主要形态。从形态上看,这种类型兼具以上两种类型的优点,但从现有的网络微课程视频资源来看,这种结合型的微课程视频资源还比较少。

在以上三种微课程视频的界面展示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微课程视频开发呈现了不同的形态。它们一方面体现了微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实践中所应用的技术比较杂,还不够规范。以上三种微课程视频所使用的技术应该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虽然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如果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微课程技术制作规范无疑对未来的微课程制作是有好处的。

此外,上传视频的格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FlV、WMV、MPEG等常用的视频文件格式都有;从视频的文件大小与图像的清晰度上来看,不同的微课程视频差异也较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作者选择技术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 对现阶段微课程制作的主要技术形式的对比

综上所述,现有的微课程视频形式主要有PPT课件展示型、讲课实录型、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三种。为了对这三种形式做一个比较,笔者从信息展现形式、关键技术要点、技术难度、实施条件四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如下页表)。

1.信息展示形式

在信息的展现形式方面,PPT课件展示型只能展示教师的课件内容,这种形式与学生观看教师的PPT课件没有太大的差异,它只是在形式上由PPT展示改成了视频展示,在实践中主要用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型的微课程。讲课实录型则以教师讲授实录为主,这种形式教师们比较熟悉,在这种形式中如何及时地展示教师的辅助课件内容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综合了PPT课件及教师讲课的视频展示,在展现形式上比较好,它有利于教师在讲授中以文字及图表的形式及时展示重要的教学内容要点。

2.关键技术要点

微视频的关键技术要点主要涉及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屏幕录制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三项技术。在这三项技术中,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比较专业的数字视频录制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数字摄像机来完成拍摄;二是非专业化的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即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的视频拍摄功能来完成。在技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屏幕录制技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来完成,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Camtasia Studio(一款国外的录屏软件)等,屏幕录制软件的使用比较简单,只是要注意选好录制后生成的视频文件格式,以便在网上传播。后期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三项技术中比较难的,常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有Premiere系列、会声会影系列,还有Windows系统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相对而言,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使用比较简单,它可以方便地完成对录制视频的剪辑、添加字幕等工作。

3.技术难度

技术难度指技术上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这主要由技术实现的设备配置条件和对应的技术操作难度决定。在技术难度上,讲课实录型由于涉及数字摄像设备与计算技术设备,要求使用者能熟练使用数码摄像机,所以难度较大;而PPT课件展示只涉及计算机设备与屏幕录制技术等相对简单的技术,所以难度较低。PPT课件与视频结合型由于视频部分采用了计算机视频录制的方式,不需要制作者掌握数码摄像设备的使用,因此技术难度处于中等。

4.实施条件

实施条件主要从教师自行完成的程度来区分。在实际制作中,视频录制型主要还需由专业的制作人员来完成讲课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制作,所以完全“教师化”的制作还不易实现。其他两种方法经过简单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独立完成制作,这是比较适合教师自行开发微课程的技术实现路径。

笔者通过对三种微课程视频形式的综合对比,发现教学PPT课件与教师讲解视频结合型应该是未来微课程的主要课程展示形式。这种形态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教师能利用PPT方便地展示教学中的文字、图片材料,学习者也能比较好地看到教师的文字、图片展示课件,方便记录相关的教学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讲课视频的展示也便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弥补了单纯PPT展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距离感。教师的视频展示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微课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加强微课程的感染力,使微课程视频摆脱了一种单调的课程信息展示的模式。

● “微课程”制作技术的教师化路径

综合现阶段的三种“微课程”形式,PPT课件与教师讲解结合型应该是一条比较好的“教师化”微课程制作技术路径。笔者重点介绍一条通过微课程视频录制系统软件来完成这种形态的微课程系统化制作的技术路径,其软件界面如下页图4所示。这条技术实施路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了“微课程”制作的各种技术

这条技术实施路径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微课程系统制作软件平台整合了微课程制作的各项技术。它主要以PPT课件与教师授课视频合成为视频展现形式,符合微课程的视频技术要求(如图5)。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能比较方便地利用它在一个整合的软件平台上完成微课程的录制、剪辑、添加字幕、视频播放等多种制作。

2.设备配置要求低,视频效果好

在设备要求上,其涉及的硬件条件是USB摄像头、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如果计算机已配置了摄像头与内置麦克风,则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即可完成微课程的开发。这样把微课程制作的硬件、软件及技术条件降到了比较低的程度,较好地满足了普通教师的制作需求。此外,在视频文件格式上,其采用了以WMV为主的流媒体视频格式,以这种格式生成的视频效果较好,文件较小,很适合教学视频网络传输的要求。

3.技术操作简单,易实现制作的“教师化”

在制作技术上,教师只要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软件,在操作上通过软件的主控制界面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微课程的制作。在软件的安装方面也只需要基础的软件安装即可,特别是在非线性编辑软件的调用上,平台选择了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来完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利用该软件简单易学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制作的技术难度。从实际效果来看,在成都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通过2~3小时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制作微课程作品。

● 总结

从对现阶段微课程视频制作的主要技术形式分析可以看出,现在供大家选择的微课程制作技术比较丰富。但通过集成整合软件平台来完成微课程的制作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它能较好地整合微课程制作的各项技术,较好地实现微课程制作的“教师化”,为高效开发MOOCs中的视频学习单元课程资源提供适宜的技术实现路径。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参阅《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3-4]一文,以较快地实现软件的开发及使用。

参考文献:

[1]David.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2]Mircolecture.[OB/EL].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lecture#cite_note-24.

[3]谯小兵.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106-109.

[4]谯小兵.网络教学录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谯小兵,(1969—)男,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软件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软件开发。

本文是成都大学2015年教改项目“成都大学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编号:cdmoocs20150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微课程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