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典浪漫主义诗人的女性情结

2016-09-10 07:22赵海梁左金梅
文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女性

赵海梁 左金梅

内容摘要:英国六大经典浪漫主义诗人,受所处时代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有意识地宣扬父权“男性神话”思想,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肯定女性情感在艺术创造和自我人性完善过程中的不可缺失性,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女性情结,从而在性别困惑的羁绊中步入了寻找双性同体的完美人性之旅。

关键词:男性 女性 性别困惑 双性同体

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也呈现多元化的走向,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英国六大“经典”浪漫主义诗人的也比比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抨击他们是父权意识形态的捍卫者。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有失公平。本文拟以法国女性主义对传统男/女二元对立解构的理念为出发点,纵观六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经典诗作,通过探索其矛盾的心理机制和性别困惑与理想,从而说明他们既是男权宗教话语的维护者,又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提倡者。

法国女性主义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反对男女对立的二元本质论。她们认为,根植于西方文化意识的二元对立,把男女分为主从的两个群体,认为女人是男人创造出来的,女人是男人的射体,是男人不可缺少的附属物,女人依附于男人并低于男人,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又确立了一套对立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认为男性是积极的、统治一切的、理性的、强壮的、有保护能力的、果断的,女性是被动的、顺从的、胆怯害羞的、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软弱的。正是这种“女为男用”、“男女有别”的男性力比多(libido)机制使女性成为受男性奴役、压迫的缺席者和缄默者,所以,她们主张消除性别差异,两性和平共处,达致一种无性别意识差异的乌托邦的文明世界。英国六大浪漫主义男性诗人,一方面置身于西方基督教父权性别神话中,强调其男性的“阳刚”之威力,霸权之地位,认为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射体,另一方面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女性的敬仰、崇拜和向往,蕴涵着浓郁的女性情结,通过女性来挖掘灵魂的原始意象,再现灵魂的统一性与连贯性,从而步入重寻阴阳交错、雌雄共存的的思维话语之旅。

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南西·高德楼(Nancy Chodorow)在《母爱的重现》(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1978)中描述了西方男权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把女性与感性联系起来的传统观念起源于传统的家庭结构(Alan Richardson,1988:13)。因为孩童的早期的前俄狄浦斯(pre-oedipal)经历是以母亲为中心,俄狄浦斯阶段鼓励女孩保持与母亲身份的认同而男孩拒绝母亲来迎合父亲,男孩、女孩发展了不同的亲属关系能力,女孩以体验他人的情感和经历来定义自我,男孩的自我定义则是对母亲的疏远、对女性的贬低和对女性气质的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贬低女性的父权文化传统在英国奥古斯汀和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里表现得极为盛行,居于这两个时期的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在强调性别理论二元对立的男性文化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普遍渲染所谓的“女性”情感,然而,出于“大男人”的尊严,他们不能简单地把对情感的强烈感悟归属于男性,而是归咎于他们的母亲、妻子和姐妹,通过兼并女性情感来宣扬女性的特质。

浪漫主义诗人吸取女性特质的策略主要是对早期孩童时期对母亲身体的记忆和描写。布莱克在《由理生之书》(The Book of Urizen)中,把“女性体格”看成是由“血、奶和眼泪” (十八节第四行)构成的。作为母亲身体外在表现的奶和眼泪是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孩童时自我意识和情感形成的源泉。华兹华斯在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中写到:

天赐幸运的婴儿,

吸允着母亲的乳汁,

在母亲的怀抱里甜然入睡,

灵魂吸允着母亲眼中情感!

在这神圣温馨的氛围中,

他感知到美德通过感官最广泛的交融

使客观外界事物生光辉、升华。

(引自M.H.Abrams,1986:235)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 Pilgrimage)中,像华兹华斯一样,把灵魂食粮与哺乳结合在一起:

滋养着幼小生命的溢满乳汁的胸脯,

那是我们心灵

吸入第一滴甘露的源泉。

(引自erome J.McGanan, 1980:Canto4,Line149-151)

母亲的乳汁是婴孩生命的源泉,母亲的情感是他们感知客观事物的力量,是他们灵魂升华的根源,是他们诗歌才能的起端:

因为情感已授予他力量,

这力量通过感官的发育

的确象唯一伟大心灵的

代表,与它所目睹的外物

紧相配合,既接受又创造,

进行创造。无疑地,这就是

我们人生的诗兴的开端,

(引自John Purkis,1970:145-146,Lines 256-262)

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大多都是幼年丧母,通过母亲的乳汁吸取母性温慈从而获得感知外界的力量多来自于母亲般的姐妹或恋人,华兹华斯在《序曲》里感激地呼唤他不在人世的妹妹:“我所有早年的温柔/都是从你那里吸入(Harold Bloom and Lionel Trilling,1973:197,lines213-214);拜伦在《写给奥古斯塔》(Stanzas To Augusta)一诗中,赞颂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你是我独一无二的星光”,“像天使明眸,将我守护”(四节)。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对女性特质的容入不仅局限于婴儿时期,而是他们一生不断的追逐。雪莱在《普洛斯宾之歌》(Song of Proserpine)中,把女性比喻为“大地母亲”,“从那不朽的胸脯,上帝、人和禽兽得到生命”(第四节)。

正是从他们执爱的女性那里,浪漫主义男性诗人达到了女性气质的温慈境界,从而获得感知外界的的力量:

他的灵魂升华到

情感的智慧之巅

他的温柔也不缺乏卑贱,

他的心会有哺乳母亲的温慈;

他的生命会充满:女性的柔软,

平凡的爱恋和娇弱的欲念,

温顺的爱好和最温柔的悯怜。

(引自Harold Bloom and LionelTrilling,1973:197,ines224

-230)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里,充满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诗人应该有慈母的柔情和情怀,因情感是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再现,用华兹华斯的话: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是被情感加工过的思想过程的产物(汪培基,1981:31)。浪漫主义诗人就是通过对母性情感的兼并与吸收,使女性特质内在化,为外在的情景做出深沉的注解与诠释,创造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丁登寺》都是在与妹妹的交流中、启发下,对美好记忆的迸发和宣泄,诗中演绎并洋溢着女性情感,显现出女性艺术欣赏和诠释对诗人思维向度的影响。女性不仅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中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他们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和向导,拜伦的成长经历得益于女性,就像他笔下的唐璜,一个当初迷惘、哭泣、害羞的少年,一路惊险,最终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外交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少妇朱丽亚、海盗的女儿海蒂、苏丹王后、卡萨琳女王等)既是唐璜生活的引路者,又是见证人。

男性诗人对女性的依赖、崇尚和仰慕,是对他们诗人男性神话的有力抨击,也说明了他们颇为矛盾的心理机制和女性观,正如拜伦宣称的:“尽管我对你们女人抱有偏见,……但是我认为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也会造就很有点名气的男人。她们都比我们好, 尽管有缺点,但这缺点是我们造成的。”(张建理,施晓伟,1991:70-71)其他的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和拜伦一样,他们既洞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对她们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对她们有深刻的偏见。处于这种矛盾心理挣扎中的男性诗人,在有意识维护男权秩序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投射出浓郁的女性情结,从而对两性对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之间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从根本上解放男性和女性,建立一个双性同体的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一直被崇为经典的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为所处时代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受当代使命的重托,为其时代宣扬父权制思想,但不知不觉间又肯定了女性情感,在艺术创造和自我人性完善过程中的不可缺失性,从而去寻找雌雄同体的理想人格。可能正是这种男女两种元素在他们身上的和谐共存,使他们的浪漫主义诗歌迸发出感人肺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Abrams,M. 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6.

2.Bloom,Harold.and Trilling,Lionel.Romantic Poetry and Prose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McGanan,Jerome J. Lord Byron,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0.

4.Purkis,John. APrefacetoWordswort

h.London:Langman Group Ltd.1970.

5.Richardson, Alan. “Romanticism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Feminine”, ed. Anneik Mellor, Romanticism and Femini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6.The Critical Works of British Writers.Trans.Wang Peiji.Shanghai: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81.

7.The Preacher of the Hell--

Selected  Letters of Byron.Trans. Zhang Jianli & Shi Xiaowei.Shanghai: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91.

(作者介绍:赵海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左金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