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之“孝”及其当代价值

2016-09-10 07:22何宜蔚
文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当代价值论语

内容摘要:“孝”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之“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谓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最确切最丰富的诠释。《论语》之“孝”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论语 孝 思想内涵 当代价值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详细记录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可称为“诸经之慧眼”。在《论语》一书所涉及的儒家思想中,“孝”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最确切最丰富的诠释,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论语》之“孝”的内涵

《论语》一书中,有关“孝”的内容一共出现了26处,分布于“学而”等11个篇章中,其中有14处直接出现“孝”字,其余12处是未见“孝”字而与“孝”有关,下以表格示之:

由表格可以看出,有关“孝”的内容在《论语》中占有一定的篇幅。经笔者分析,《论语》之“孝”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关于“孝”的词汇意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这就告诉我们,“孝”在伦理方面的一般意义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而别无他意[2]。而在《论语》中,“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是成己之方,对个人行为有一定的要求,涉及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同时对于君主来说又是为政之道和治国之策,表现出一种由个人到天下的道德修养进程。笔者现将《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分为两组,以此为《论语》中“孝”之思想内涵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这两组中,一组内容有关个人修养与行为19处,另一组则有关为政治国之策7处。(具体附录于文后)

《论语》之“孝”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行为这一方面,而涉及为政治国之策这一方面较少。当然两组也有重合之处,意义并不是彻底分离的,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3]中的“慎终追远”既有关个人修养行为又有关为政治国之策,君主与一般的士人一样,也是个体,也要注重有关“孝”的个人行为修养,进而才可以推之天下。

我们且来分析两组内容之要义。首先,在与“孝”有关的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内容中,将“孝”看作是个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并且提及了不少与“孝”相关的具体行为准则,从理论到实践要求个人注重“孝”这一重要美德。从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论语》之“孝”对于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

一是理论上理解何为“孝”及“孝”对于个人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性。这一方面,点出了“孝”与“仁”的关系,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页)而“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这样就彰显了“孝”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正如另一部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

二是行为上要求敬爱奉养父母。具体如物质奉养,这是孝道的基本,但也是最浅的一层,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篇 第14页)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 第15页);又如情感慰藉,这是高于物质层面的行孝之道,是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关怀,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第40页)“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 第14页);再如怀念父母之恩,奉之以礼,如书中所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 第13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第40页)“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 第199页)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儒家还有一本专门阐释“礼”的经典——《礼记》,儒家思想认为只有经过礼,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而“孝”作为“仁”之本,自然要受到礼的规范,“礼”是行孝的准则和方式,在日常生活、父母之生日及丧祭时都要注意,严守礼节,则达于“仁”可期也;再如无改父道,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第7页),但从义不从父,父母有错时,要及时纠正之,但不能使其怨怒,也不能对其怨怒,故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40页)。

再者,与“孝”有关的为政治国之策的内容,将“孝”由个人与家庭拓展到了国家天下,往往将“孝”看做是道德风化的一部分与其他道德标准并提,是以仁德治国(用现在的言语说即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对“仁”和“礼”的重视,因此当“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20页)《论语·尧曰》也提到:“所重:民、食、丧、祭。”(第202页)将“孝”用于为政治国,是将“孝”由个人推向天下的必经之路。

可见,《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体现出一个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天下的系统,显现出“孝”和“仁”、“礼”的密切关系,指向“仁”的核心思想,要求个人注重“孝”的修养,要求君主以身作则,善诱民众。

二.《论语》之“孝”的当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然而他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页)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将《论语》所有谈“孝”的内容归纳到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仁”是“孝”的指导思想,而“礼”是行孝的准则,一个涉及理论,一个涉及实践,而都指向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之“孝”,有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太过保守,不切实际,如严守礼节之“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篇第188页)等,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地方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仍是颇有启迪的,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

第一,强调“孝”之美德的修养及“孝”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将“孝”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第2页)认为“孝”是最根本的美德修养,只有具备“孝”之美德,才能向着“仁”之目标前进。《论语》之“孝”注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亲”一面的孝道,强调子女要善事父母,认为其具有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础,可见“孝”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入世的孔子亦常将“孝”与“忠”联系在一起,认为忠孝是士最根本的修养,如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第92页)《孝经·广扬名章》中亦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5]“孝”也是君主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微子篇第198页)意思是君主不要怠慢亲族,不要被大臣抱怨没被信用[6]。这样看来,在孔子眼中,为人臣者只有孝才能忠,为人君者只有孝才能治理好天下。这样的看法虽然具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从历史上看也不无道理,放于现今社会同样受用。子女孝敬父母而得家庭之和睦,个人的修养也会有所提高,更易闻达于世,而能光宗耀祖,是以尽孝;子女尽孝使家庭稳定和睦,这样才能有社会的稳定和睦。

第二,使“孝”的具体内容更为丰满。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孝”不仅要求子女怀念父母之恩,从物质上奉养父母,使之衣食无忧,而且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愉悦,以礼事之,使之身心舒畅,不让父母过多担忧自己,还要求子女在父母死后也要尽孝,重丧葬之礼,为自己的后代做好表率。是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14页)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第14页)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40页)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13页)《论语》之“孝”,要求子女真心实意地对待父母,更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更吻合人的情感与理智。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了孝,才有可能把它转化为一种品质,才可以更稳固地实施下去。对于当代社会,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孝道仍然颇有启迪,他时刻为我们敲着警钟,告知我们,不可弃生育自己的父母于不顾,甚至打骂父母,而且并非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既是尽孝,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使父母身心愉悦,颐养天年。

第三,将“孝”由个人、家庭推向了社会,用于为政治国。《论语》之“孝”,不局限于个人与家庭,孔子及其弟子还将“孝”推向了社会,使其具有政治内涵,把其视为为政治国之策,认为“孝”具有使天下归顺的作用,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模式,故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20页)曾子亦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第6页)历史上,不少君主如汉文帝、清康熙帝等,将“仁孝”作为其治国之一,君主也做了很好的表率,国家因而得以趋于安定,民风得以趋于淳厚,“仁”则可期也,应了孔子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篇第2页)现今我国政府关注“中年空巢”,倡导子女“常回家看看”,并将“孝敬父母”纳入法律,以此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孝”这一美德的重视与提倡,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义,也在某个侧面体现了孝的政治功用,同时这也展现出了两千多年前孔子思想的魅力。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论语》之“孝”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其独到之处,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至现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孝”之思想仍然闪耀着温情的光辉,对当代社会颇有启迪。虽然《论语》之“孝”具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无论如何,其“孝”之思想确实给中华文明带来了不可否定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下去。

附录:

《论语》之“孝”两组内容一览:

1.个人修养与行为: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2页)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4-5页)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5页)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7页)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13页)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14页)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14页)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15页)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40页)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40页)

(11)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第40页)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40页)

(13)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论语·子罕》第92页)

(1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第111页)

(1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139页)

(16)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188页)

(17)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第199页)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第202页)

(1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第202页)

2.为政治国之策:

(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6页)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第20页)

(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第20-21页)

(4)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第84页)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子路》第140页)

(6)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论语·微子》第198页)

(7)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第202页)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3.

[2]程碧英.《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6—1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4]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1.

[5]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3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98.

(作者介绍:何宜蔚,钦州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当代价值论语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