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类型及其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2016-09-10 07:22何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类型习惯

何艺

摘 要 习惯可分为道德习惯和非道德习惯,两者均会影响个体道德发展。其中道德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作用是直接的,其实践性、稳定性和自动化等特征对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非道德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生活及人际关系作用于道德发展。

关键词 习惯 类型 道德习惯 非道德习惯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常常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目的之一,这表明习惯和道德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好习惯是个体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道德的培养也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形成。然而,我们对习惯的德育意义的认识常常是经验性的。那么这种经验性认识有何依据?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习惯这个常识性概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进而有的放矢地探讨其对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 习惯及其类型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习惯”一词。习惯可以是对某种固定行为或倾向的描述,可以是我们做某件事的理由,可以是有意识地塑造一种行为方式,也就是进行“养成教育”。虽然人们对习惯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都认可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复性。就个体而言,作为名词的习惯是一种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在惯性的推动下,习惯一般具有稳定性、强制性[1]和自动化[2]等特点。

习惯的范畴很广,并非所有习惯都具有道德性。一般而言,只有在涉及是非善恶等价值判断时,习惯才和道德直接关联,这样的习惯我们可称之为道德习惯。而和价值判断没有直接关联的习惯,我们可称之为非道德习惯,即不涉及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习惯[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习惯分类是为了分析的便利而做出的学理性区分,可能会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习惯的用法相冲突。生活中的道德习惯常常指的是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不好的道德习惯被称为不道德的习惯。其实这两种习惯都属于道德习惯,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因此,本文中“不道德的习惯”与“非道德习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上述分类为基础,下文试就道德习惯与非道德习惯之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意义分别进行探讨。

二、 道德习惯与个体道德发展

道德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意义主要通过习惯的实践性、稳定性和自动化等特征表现出来。

1.习惯与践行

道德习惯和道德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道德习惯作为个体在实际情境中的具体反应,可能表现在行动上、思维上、情感上,或者综合了两种以上的因素。这种反应首先是一种道德实践。当我们表现出道德的习惯,如讲真话、守信用、关心他人时,就是在践行道德。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道”,知道如何行“道”,更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道”[4]。道德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也离不开实践智慧。道德习惯作为道德实践的产物,具有实践道德、获得体验、提高认识水平和行动能力等作用。因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题中之意。

2.稳定性与道德发展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反应方式。重复性对于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能增加观念和行为的稳定性。作为道德反应心理基础的品德,是人格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部分,而实际的道德反应不能脱离现实情境。当我们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和威胁时,我们或许乐于慷慨解囊、伸张正义,或许会因为自身的困难、周围人的影响以及对他人的偏见而放弃道德行为[5]。这时如果道德反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借助习惯的惯性和强制力,我们就更有可能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坚持按照自己一贯的方式回应伦理挑战。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意义就表现在这种稳定性上。虽然我们应该对习惯的惰性和强制性保持警惕,但正是这种强制力使人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而坚守道德律令,也正是因为道德习惯的稳定性才使得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变得稳固而持久。

3.自动化与个体道德发展

习惯性的道德反应能降低个体践行道德的难度,这和习惯的自动化特征紧密相关。人们希望养成习惯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发挥习惯的自动化功能,因为自动化能够减轻行动所需的智力和体力投入,以及选择和行动的难度。道德最终落实到行为上,往往需要人们克服各种困难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的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消耗性,需要我们做出伦理努力。“如果在道德场合我们总是必须深思、商讨和抉择,那么生活将是非常疲倦的。[2]”而如果道德反应已经成为习惯,那么习惯的自动性就会大大减少人们做出道德感应、决策和行动所需的理性分析过程,对行为反应的熟悉感也能降低具体践行时的难度。因此,已固化成习惯的道德行为会比较轻松、经济、有效率。

作为习惯的道德,是道德品质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的表现。良好的道德习惯因其实践性和稳定性而有利于个体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因此,我们才将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力求实现习惯的德育功能。当然,如果这些关乎道德的习惯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不道德习惯,那么这些不道德习惯也会和良好的道德习惯一样,具有稳定、强制、自动、高效等特征,一旦形成就会因惯性和惰性的作用而难以消除。有时候,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不道德习惯的危害,甚至深恶痛绝而尝试改正,但却由于其强大的惯性而受挫放弃,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我们在强调道德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时,必须考虑到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不道德的习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强调良好道德习惯的积极意义,注重培养和形成好的道德习惯;另一方面必须警惕不道德习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危害,避免和克服不道德习惯的形成与固化。

三、 非道德习惯与个体道德发展

除了与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关的道德习惯,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习惯。这些习惯本身并不涉及道德准则,但却和我们的道德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发展。

1.非道德习惯对个体的意义及其德育意蕴

好习惯为个体道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一些个人品质,如节制、坚韧、认真、敬业等,其本身就是人们向往拥有的美德。因此,这些个人思维、行动、意志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一旦成为习惯,就会让我们终身受益,而个体道德发展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2.非道德习惯的人际影响及其德育意蕴

良好的个人习惯不仅有利于个体自身的道德发展,塑造健康、积极、明智的自我,而且能方便他人的生活,增进他人的福祉。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很多看似只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人,而道德正是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产生的。可见,这些看似不涉及他人和道德的习惯,在实践中也会产生道德影响。

良好的非道德习惯不但对个人的道德发展起支持作用,而且能在客观上发挥利他作用,产生“善”的效果。当然,如果这些生活中的习惯没有朝着有利于我们和他人生活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不良的习惯,那么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也就自然变成了不道德的习惯。

道德习惯和非道德习惯都与个体道德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二者似乎形成了一定重合。非道德习惯如果涉及他人,就会对自己以外的个体产生影响,从而衍生出道德性的问题。当然,对于习惯与个体道德发展和德育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合理、更周全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式,这些思考对于道德教育,特别是儿童道德教育中的养成教育来说,无疑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将为我们设计和实施养成教育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彼特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 赫斯普利.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王邦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小仓志祥.伦理学概论[M].吴潜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 Noddings N. Educating Moral People[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类型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养成书写好习惯
好习惯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习惯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