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6-09-10 07:22孙鸣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读题黑色解决问题

孙鸣霞

当前,教师的教学往往侧重于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主动地学习,学生在作业中独立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一段文字材料、一个数学信息时,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和描述缺乏逻辑,理解模棱两可,表达文不对题,更不用谈数学知识背后所追求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如何在读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呢?

一、 在看看说说中,感知阅读魅力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识字量少,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题意的理解。许多时候,低段学生都要依赖于家长或教师的读题,遇上没做过的题型或稍难的题目总会习惯性地求助他人。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老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做题时也一样,一般都是教师帮学生读一遍题目,或者不断强调要多读几遍题目。在这种手把手的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较高。可当学生独立审题时,错误就会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低段学生缺乏读题意识。他们要么没有把题读完就动手做,要么匆匆读完就不假思索地按“老习惯”做题。

如何改变低段数学教学中这种抓题就做的坏习惯?笔者觉得可以培养学生“先看后说”的阅读习惯。“先看后说”就是把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外显,表现在审题过程中就是“先看后说”或“先想后说”。比如看图列式中,在列式前,应多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应重视解题思路的再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明显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隐藏的数学信息又是什么?直至学生自己弄清问题。变图像条件为数字条件是一种将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转化,就要重视“看看、说说、想想”这种教学的互动,这也为以后中高年段中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 在圈圈划划中,重点自然显现

许多学生读题不得要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造成了感知的错误。那么读题时怎么有效去把握?笔者觉得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可以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点点甚至可以画草图,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 。比如:低年级学生可提供教师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的示范。如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以提高读的质量,甚至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交流与对话。

对于小学生而言,粗读往往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精确意义,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才能彻底弄清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因此,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圈点划批,如规定:条件用“ ”标,问题用“~~”标,关键句用方框加注,重点词打上颜色或圈起来等。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必能有效提高。

三、 在读读听听中,变抽象为具体

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读数学”,从字面上理解无非就是:“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一成不变地为读而读,学生为了应付教师而读,这种“读”法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让读更有趣味性。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的长度比较长,而“1厘米”相对就很短了。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读“1米”时尽量把音拖长点;而读“1厘米”时读音要尽量短。在学生有节奏的一长一短的朗读中,数学课就变成了音乐课。听着学生稚嫩的童声,做教师的不觉得是一种享受吗?

而在解决问题时,题中的关键之处往往只在字词之间,如果能读出这些关键词,那么它就成了解题的指示灯。比如在教学估算时,有这样一道题:皮皮家7月、8月两个月的电费、水费和煤气费共502元,其中电费396元。皮皮家7月、8月两个月的水费和煤气费大约要多少元?

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非常清楚,用水、电、煤气费的总和减去电费就是水费和煤气费,而本题最关键之处却在“大约”两字。“大约”在以前的问题中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看清这两个字,笔者在学生读到“大约”两字时,故意和他们一起读“大约”两字,并且问学生“大约是什么意思”?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理解,最后统一意见,“大约”只要估算就可以了,不用算得非常精确。经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好重点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也为学生今后的读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在分层阅读中,难点不攻自破

掌握解决问题中的阅读技巧对于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觉得这句话用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些学生对解决问题总有惧怕感,觉得解决问题无从下手,所以读题时也带着这种心理,当然就没有明确的解题方向了。而在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会解解决问题,其实是没有好好地读题。针对解决问题的读题,笔者认为可以分这几步来读:初(粗)读、点读和精读。

例如: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一个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其中白色的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的皮的2倍少4块。问:共有多少块黑色的皮?

第一遍:初读,也可以叫做粗读。意思就是粗略地把整道题读一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第二遍:点读,也叫圈读。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一定要把题中有用的条件点点划划。比如例题中“一个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其实是多余条件,可以忽略不计;而“白色的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的皮的2倍少4块”是重要条件,可以用线划出,并且将“白色的皮”和“黑色的皮”圈起来,便于进一步比较。

第三遍:精读,其实就是对重要的条件边读边分析。如看到关系句“比黑色的皮的2倍少4块”时,应该明确谁和谁在比,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两者的关系怎样,能否用等量关系式表示等等。

在经过有序读题后,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如:黑色的皮的块数×2-4=白色的皮的块数,由此所得的方程就是2X-4=20;又如:黑色的皮的块数×2-白色的皮的块数=4,对应的方程就是2X-20=4;甚至有学生想到数量关系:白色的皮的块数+4=黑色的皮的块数×2,方程是20+4=2X……通过认真有序地读题,学生不但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而且发现原来方程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低段的图文题,还是中段的计算题、文字题,或者高段的图形题、解决问题,首先都要让学生养成先读题、读好题的习惯。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应该知道先读题,再把题意读懂。通过读题,理清题意,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条件,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长期坚持,学生才会自然形成读题、审题、解题和检查的学习模式,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读题黑色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两只想打架的熊
黑色食品为什么受欢迎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漆黑一片
黑色灵光
紧箍咒,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