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公恩私谢”

2016-09-19 03:55陈鲁民
政工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陈鲁民公义公家

☉陈鲁民

·辨析谭·

漫话“公恩私谢”

☉陈鲁民

栏目编辑:韦国良

公恩私谢,即一个人受到组织或公家的提拔、重用、奖励、赏赐后,却把账记到私人头上,去感谢私人。这个词最早出自西晋名将羊祜之口。羊祜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曾举荐许多贤者为官,但从来不对人言讲,更不让人感谢。晋帝不解,羊祜回答说:“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从此,“公恩不私谢”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并成为官员的一种美德。

平心而论,对有知遇之恩的人表示感谢,也算是知恩图报,至少也是人情。但有人却不这么认为。汉宣帝时,有一贤臣车骑将军张安世,为人正直且处事缜密,手握重权但不谋私利,为世人所称道。一次,他推荐一个人当了官,此人特地前来表示感谢,张安世很生气地说:“我举贤荐能,是出于公义,难道是为了得到对我私人的感激吗?”从此,他再也不愿见这个人。

任人唯贤,赏当其赏,都是出于公心,君子之为,如果真的心存感谢,那就努力工作,不辜负提拔,不让人失望,就是最好的感谢。《两般秋雨庵随笔》记,明代首辅杨溥的儿子从家乡到京来看他,途经州县都是远接近送、厚礼馈赠,只有县令范理按规矩办事,既不接送也不送礼。杨溥不久就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同僚们得知后都劝范理应重礼感谢杨宰相,他却说:“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公事,非私人之交。有道是公不私谢,如若重礼答谢,岂不亵渎了宰相的厚爱之心。”范理虽不公恩私谢,但却奋发有为,清正廉洁,造福一方,在史上留下清名,没有辜负杨溥的慧眼识珠。

古今贤者都十分忌讳公恩私谢,提倡君子之交,公私分明,这也是公正而睿智的做法。先说公正,不论提拔官职大小、赏赐荣誉轻重,都是源自公家,是国家政府行为,不论谁来做具体执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如果得了提拔重用或赏赐,不去感谢国家政府,却去感谢私人,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而且也弊端很多,甚至于很危险。因为,公恩私谢最容易形成团团伙伙,搞朋党宗派、山头主义。被谢之人俨然以恩主自居,把经自己提拔的官员当成“小兄弟”呼来唤去;私谢之人也很容易变成“家臣”,表忠心,抱大腿,彼此之间,只有私谊,没有公义。而一进入小圈子,固然可能会享受一荣俱荣的福利,也难免一损俱损的牵连。公恩私谢的结果,把公家资源当成自己私产,把公权力变成了笼络人、谋私利的砝码,把同志之情异化为人身依附,影响极坏,危害极大,决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陈鲁民公义公家
笑是最划算的养生
辛公义爱民如子
公平正义视野下对洞穴奇案法学思想的探究
《杂文选刊》2016年7月精彩推荐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
腐败至死怎么死
论荀子的“德育哲学”
“公家男人”之乱弹
“有我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