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简史:推开历史那道门

2016-09-19 12:42茹晓
养生大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养生学时期

茹晓

中医养生学,一门神奇的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具有丰富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推开历史之门,见证它的奇迹。

远古时期:先民的世界 你不懂

在人类还是猴的年代,“活着”就是最重要的命题。生活在华夏大地的猿猴们,在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不少祛病延年的方法。

首先要解决“吃”这一基本而伟大的需求。先民在觅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可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于是纷纷发表权威宣言,号召众人都来摄取。这就是食养的起源。

其次,为了选择合适的生存环境,先祖们走过丛林山岗,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最终决定“冬居营窟夏居巢”。这就是环境养生的最早起源。

再者,先民们采摘、狩猎于森林之中,耳边鸟鸣啾啾,远处松涛不止,眼前还不时有飞禽走兽秀舞姿。大家难免技痒,遂群起而模仿。这便是艺术、体育养生的发端。

然而,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劳动与奔波之余,生病在所难免,即便不生病,疲惫总会有的。我们的猿猴先祖发现:除了闭眼养神之外,伸展一下身体、“捶胸顿足”一番,竟然也能恢复体力。于是便有了现在中医所说的“吐纳、导引、按摩之术”。

更神奇的是,当先民们发现火以后,还总结出热熨之术——把有药性的花花草草加热后敷于体表,竟然能治病!顺着这条线索,当石器、骨器出现后,给力的先祖便开始应用砭石、石针。

先秦时期:养生 我们是认真的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概念:先秦,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人们已经养成定期洗澡的生活习惯,每天洗脸什么的已经不在话下。那时的人也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经常进行家庭大扫除。可见他们认识到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周,当时的人们更为重视食物的养生功用,宫廷里已经有御用营养师。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们在养生领域也都有相当精辟的见解。首先说我们亲爱的孔子先生,儒学的始祖是他,《论语》中有相当多的桥段都是讲儒家的养生观。典型者如他形容得意弟子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重视修身养性的程度。而一言概之,孔孟的养生之道认为,养心与养形都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周易》则力求从宇宙天地的规律中把握生命的本源。道家受此影响,提出“精、气、神”的基本概念,倡导以静为主的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寻仙未果 学术成形

秦汉时期,寻仙问道以求长寿的风气开始流行。人们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太过短暂,“伤心总是难免的”,于是转而去追求长生不老。这样的忧伤,天子也难以幸免,秦始皇派徐福下海寻仙,汉武帝感叹“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派东方朔遍访名山找灵丹。可是,无效的结局证明: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没有豁免权。

这一历史阶段,儒、道、释三教思想都对当时的养生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黄帝内经》的成书,可谓中医养生学史上的里程碑。此书指出,养生不仅事关疾病治疗,还需讲究生活的方式,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东汉后期,“医圣”张仲景深化了《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并提出内养正气、外避邪气的“养慎”学说。

魏晋隋唐时期:日渐丰满的羽翼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说,魏晋名士之所以脾气大、个性强,与当时的服药之风大有关系。事情要从当时的帅哥何晏说起。《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何晏吃过五石散后,说了一句很有煽动力的话:“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要知道,何晏可是政坛、学界、名士圈中的牛人,既然他充当了五石散的形象代言人,大家当然趋之若鹜。一时间,服药之风成为当时的养生新时尚。与此同时,导引吐纳学术迅速发展,葛洪、陶弘景等中医界新秀闪亮登场,大大充实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行至隋唐,大儒王通提出儒、道、佛“三教归一”,不少医学家精研三教学说,与养生理论相结合。例如:将佛家修禅的方式融入吐纳导引术中,形成静坐的养生功法,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养生学流派——佛家养生派。

不得不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中医界大拿——孙思邈。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在有生之年,孙老先生广泛搜集、整理、推广养生方法,在养生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备至的伟大人物。

宋金元时期:姗姗来迟的老年人福利

从宋代开始,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特别重视,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形成了“医学之花遍地开”的大好形势,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和普及也达到高潮。

其实,早在唐代,服用金石的流弊就已经遭到质疑,医家提倡服草木之药。到了宋元时期,本草学蓬勃发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很重视搜集、研究方药。五石散,终究经不住时间与生命的考验,散去了踪影……

应该说,生于这个时代的“吃货”们是幸福的。陈直、忽思慧、贾铭等人不仅从饮食卫生、营养食疗方面发布专业指南,还对食物中毒的防治进行了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朋友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年代。此时期,养老学术达到兴盛。除了提醒老年人在饮食、起居、药物方面进行护养之外,更重申了顺应时节,保持好心情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当时的中医养生学家与今天我们精心采编制作的《养生大世界》杂志不谋而合:养生就要养身、养心、养性、养神、养眼、养情。

明清时期:弃笔从医士大夫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更加平民化,大街小巷,你也说养生,我也说养生。很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弃儒从医,做起了养生学的领跑者。一时间,养生专著纷纷扬扬,比之前两千多年来所出版的总量还要多。更让时人自豪的是,这些著作中,很多都被翻译成外文发行,“果真是极好的”。

当然,说起养生学,文人士大夫定然头头是道。而对于追求实际效果的老百姓而言,“养生能不能让我长寿”才是第一大问题。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医养生学更加切合实际,推崇“养生就是养心”的唯心养生观,在很多人看来纯属鼓吹。他们更重视两点,其一是老年颐养,即老年人如何养身才能长寿;其二是强调动静结合,即我们现在所说“管住嘴,迈开腿”。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当时的中医养生学者创新或发明了调养五脏法、药饵饮食保健法、导引武术健身法等。

近现代时期:长江后浪推前浪

已然读过昨天的故事,再来看看今天的你我。

近代以来,借助发达的科技手段,中医养生学不断创新发展。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室)、中医养生研究所(室),有效地指导了人们的健康保健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势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教委决定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被列为中医高校的课程之一,其中前者出版了汉英双语版,供来华留学生使用。

除此之外,各地还开办了多种培训班,如社会养生康复班、老年养生保健班等。养生类的科普期刊定期出版,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也纷纷加入宣传队伍中来,声势之浩大,堪称前所未有。

结语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历史的年轮碾过,千秋大业与万丈红尘都所剩无几,留下的,大多是那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以马烈光教授主编的《中医养生学》教材为蓝本,对中医养生学这份宝贵的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以通俗的语言、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养生大世界》上。希望能够在“国之精粹”中医养生的路上抛砖引玉,将我国博大精深的“千年宝贝”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参考教材 马烈光主编《中医养生学》)

猜你喜欢
养生学时期
古诗中的养生学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清代时期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十六国时期的平凉郡考述
曲黎敏:爱情和婚姻里的“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