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探讨

2016-09-20 14:26林毓芳
考试周刊 2016年70期
关键词:生活情景数学问题数学教学

林毓芳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实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展现给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景,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实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学好数学。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习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当让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喜欢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太阳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扩展到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等方向的方法。要很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学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我便就地取材,把学生带到户外活动,实地观察,直观感受太阳“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并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早晨,面对太阳,双手平举,面朝东来背朝西,左手指北右指南。学生通过亲身日体验,再加上易记的顺口溜,现象特别深刻,为了进一步拓展,我又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填写:太阳西下,面朝太阳背朝____________,左手指____________右指________,最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以十字交点为准,画出回家的方向,这样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乐于学习,在玩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探索解决

学生的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做《平均数》的练习时,我设计了一道题:老师要按5单元数学平均成绩选出数学科代表,小红成绩如下:95分,87分,96分,85分,92分,求她的平均成绩。由于已经学完了平均数,许多学生都这样列式:(95+87+96+85+92)÷5=91(分)。

我又问:数字这么大,能不能有更简便的方法口算出来?

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如:(5-3+6-5+2)=1(分)____90+1=91(分)

又如:(10+2+11+0+7)=30(分)____30÷5=6(分)?摇?摇6+85=91(分)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数学生活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首先,要培养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老师应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形成过程的思考脉络,然后让学生写下这一共同发现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然后逐步让学生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写下他们的想法,规律的运用、归纳法的过程、实践中的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下面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实际记录:

1.今天妈妈去商场购物,买了2瓶酸奶,每瓶12元;2条毛巾,每条8元;1袋大米60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瓶酸奶的钱:2×12=24(元),2条毛巾的钱:8×2=16(元),

1袋大米60元,一共是24+16+60=100(元)。

2.星期六爸爸去市场买鱼,鱼每斤7元,共4斤。爸爸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买鱼用的钱:7×4=28(元),找回的钱:50-28=22(元)。

学生通过对单价,购物数量的相关记录,从而引发了学生复习有关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次练习: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具体票价如下:成人每人10元;学生每人5元;团体(10人及以上)每人6元。怎样买票最合算?学生小组讨论得出2种购票方法:

第一种:10×3=30(元),5×50=250(元),30+250=280(元)。

第二种:6×53=318(元)。

显然学生都以为第一种购票方法最合算。我又问:能不能几个人买团体票,几个人买学生票?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能得出第三种方法最合算:3个成人与7个学生凑成一个团体,买团体票6×10=60(元)。剩下的人买学生票50-7=43(个),43×5=215(元),43+215=258(元)。

这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解题时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提升。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懂得这一点,使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密切关系,以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学好数学,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生活情景数学问题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情境的几点体会
创设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生活化英语对话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