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09-21 09:48董银秀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式混合微课

董银秀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混合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董银秀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530004)

大学生英语写作文本常常呈现内容贫乏、结构不合理的缺憾,是写作内容广度深度欠佳、写前谋篇布局能力欠缺的结果。混合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可以联合运用混合学习和“树”型图式予以改革。混合学习和“树”型图式有机结合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能够引领大学生通过先学后教再练的三步流程从语篇层面(内容 + 结构)熟练掌握写前构思信息为本的写作范式,促使其文本内容充裕,结构合理,有助于提升其英语写作能力,实现有效教学和学习。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混合学习;“树”型图式

1 研究缘起

写作属于输出型语言活动,是人类思想观点经验成果输出传播的实现途径。信息全球化、交流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英语写作文本作为信息传播、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既是社会需求也是个人需求:一方面,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强烈希望大学毕业生具有良好英语写作能力以胜任与英语相关的日常工作和国际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面对的各种英语考试均有写作题目,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考研、出国深造、参加国际交流等活动更是离不开英语写作。

笔者在多年英语教学中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和访谈发现他们在英语写作时常常面临写什么、怎么写、如何写好的困惑,其英语生成文本常常呈现出内容贫乏、结构不合理的缺憾,这是写作内容广度深度欠佳、谋篇布局策略欠缺的结果。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1]本研究意欲秉承时下新兴的混合学习理论把微课资源和教材内容、把在线学习和课堂面授、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指导大学生熟练掌握写前构思信息的写作范式,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帮助其适应社会需求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2 混合学习理论、微课、“树”型图式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2.1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把面对面教学(Face-to-face Teaching)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有机整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事实上,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模式、多种学习方法、多种学习内容、多种学习环境融合而成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混合学习使得课堂面授和在线学习优势互补,有助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和最佳学习效果。

2.2 微课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课型微课(Micro-lectures)脱颖而出发展迅速。胡铁生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视频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3]微课以微见长,一般长约5-10分钟,主题突出,结构紧凑,针对性强。微课为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质教学素材,也为学生进行主动式、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自主学习资料,其教育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3“树”型图式

绘画和写作异曲同工:绘画以构建意义输出图画为手段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成果,写作以构建意义输出文字为手段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成果。写作文犹如画树,当我们画一棵健康茂盛的树时,常常先画树的主干,再画向不同方向伸展的树枝,然后添加更细微的叶子花朵果实,由此创作的树鲜活而生动。写作以信息为本,以交流为目标,充裕的信息才能阐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观点,才能满足读者的求知需求和阅读享受,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说理可靠的表述则能促成信息从作者到读者的顺利传递。英语文章的写法往往秉承直线型思维惯性,以“提出问题—分层述说/多向论述(述说或论证时提供细节信息/佐证支持材料)—归纳总结”为惯常行文策略,因此形成“topic→ supporting statements→ details”的层进式写作链宛如“树干→树枝→叶/花/果”的画树过程。

2.4 混合学习理论、微课、“树”型图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

混合学习理论的长处和微课教学资源的优势对教和学均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浸润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各类数字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和接受度;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便捷、易用,为用户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观看数字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使得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简称U-learning;也称3A 学习,即Anywhere, Anytime & Any device)和移动学习成为求知常态,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拥有的信息工具(如网络、移动终端等)自由自主地学习。笔者以为,面对不同以往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和学习对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可以发挥混合学习理论的长处,将优质微课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写作教学新模式,进行先学后教再练的三步教学流程,尝试通过课下学习完成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知识内容的输入传递,通过课上学习完成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吸收内化,辅以“树”型图式完成写作任务的谋篇构思内容整合,着力推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 混合学习、“树”型图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实践

3.1 课下学习微课资源和教材内容

微课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需要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教师课前布置与写作主题有关联的微课学习资源和教材学习内容,简要阐明相关知识导引和具体学习任务;学生课下依托泛在学习的便利按自己的步调和进度自由学习理解掌握完成老师发布的微课资源、教材内容及相应知识导向和学习任务,自主完成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知识内容的传递输入,为课上进行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节约课时并做好准备。

笔者在广西大学2014级英语39班和英语40班《大学英语(四)》的写作教学改革中尝试使用混合学习和“树”型图式。教学计划拟定在学完《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Unit 3 Job Interview[4]课后安排学生完成题为“How to Succeed in Job Interviews”的写作任务。客观而言,大二学生对工作面试有所耳闻但大都缺乏深入了解,写前输入并掌握一定量的与工作面试相关的知识是必需。因此,笔者首先课前在班级QQ群发布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微课视频How to Ace for Interview(由沈阳药科大学孟妍、杨丽华、刘佳和于雯制作完成;图像、声音、文字俱备),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并思考1个问题(What aspects should interviewees pay attention to while taking part in interviews? );其次,要求学生课下利用课本或教学光碟预习纸质教材中该单元Text A Get the Job You Want 并思考1个问题(What are the 4 suggestions tha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o help you get the job you want?)。

3.2 课上依托“树”型图式整合知识要点

学生课下对微课资源和教材内容的碎片化学习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需要在课上经老师细致地导引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课上互动方式,但这些口头的快速的整合方式往往给人纷至沓来一闪而过的感觉,难以保证那些听力较弱、记忆能力较弱和书写速度较慢的同学跟上课堂进度抓住全部要点。笔者因而尝试在课上使用“树”型图式引导学生整合课下学习微课资源和教材内容所输入传递的知识信息,以直观鲜明易理解易记忆的图画方式将微课资源和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呈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吸收内化,为学生随后面临的写作任务储备内容素材和构思谋篇模型。笔者就上述微课资源导引学生完成的“树”型图例(图1),使得他们明白在工作面试中表现优秀可以从着装、谈吐和自我展现三个方面入手;笔者就上述教材内容导引学生完成的“树”型图例(图2),使学生懂得要获得自己想要的工作可以参考作者提出的四条建议(准备去赢、永不中断学习、相信自己、想方设法显得与众不同)去努力。这些知识在建构“树”型图式的过程中较好地被学生吸收内化,有望在随后的写作实践中被巧妙再现和灵活运用。

3.3 课上依托“树”型图式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实践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在引导学生通过课下学习完成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写作内容的传递输入,通过课上学习实现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吸收内化之后,趁热打铁进行学以致用的写作实践是必要且有益的,有助于知识输入和写作输出的快速有效对接,执行先学后教再练的三步教学流程并践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语言学习策略。笔者因而布置学生完成题为“How to Succeed in Job Interviews”(About 120 words)的作文。首先,要求学生模拟图1和图2绘制个性化“树”型图式来筹划构思写作文本的结构布局和内容要点,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化“树”型图式写作,提醒学生在行文中留心正确分段,注意写作语篇3个部分(The beginning part + The body part + The conclusion)的合理安排和逻辑衔接。在此过程中,“树”型图式先是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整合内容构建语篇做好充分的写前准备,之后辅助学生顺畅行文,将中心、要点、细节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习作中。后续评阅发现学生依此生成的英语写作文本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均有显著进步。

4 混合学习、“树”型图式与大学英语写作效用分析

4.1 英语写作生成文本内容充裕

信息为本、内容充裕且广度和深度兼备是学生利用微课资源和教材内容混合学习,完成知识内容的传递输入、吸收内化,并借助“树”型图式谋篇布局构思生成的英语写作文本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混合学习保证学生输入接纳掌握足量的内容素材,“树”型图式快速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并导引学生就某个主题开枝散叶式地展开阐述,是从多视角描写、叙述、说明和分析论述该主题,由此生成的写作文本其信息内容的广度是足够的;对相关支持性细节的罗列梳理又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以此由面到点铺展生成的写作文本内容充实。受图1、图2启发,39班和40班同学的80篇作文从不同视角对如何在工作面试中取得成功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解释,面试前的准备(如着装选择、形象设计、求职预期、个人简历、求职信、了解用人单位和面试官、模拟面试等)、面试中的表现(如自信、镇定、彬彬有礼、说话流畅清晰切题、展现自身能力优势、设法脱颖而出等)和面试后的收尾(如表达感谢、礼貌告别等)都是学生习作中涉及的内容,更让人欣喜的是个人观点之后还有较为翔实的细节支撑。譬如,有同学指出预先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对面试成功很有帮助,进而对模拟面试的实施、练习内容和效能予以解释说明(即阐述可邀亲人朋友同学充当面试官协助演习面试过程,操练面试中可能被问及的相关问题和自己想询问的相关问题,以此熟悉面试流程消除紧张情绪完善面试策略等等)。学生写作文本内容所呈现的广度和深度显示笔者基本实现了本次写作改革尝试关于改观学生英语写作文本内容贫乏的研究目标。

4.2 英语写作生成文本结构合理

在足量内容素材的支撑下,“树”型图式能够帮助写作者完成从topic→ supporting statements→ details的整体构思过程。以“树”型图式为写作构思谋篇最直观的感觉是文本分三层设计:第一层次陈述中心主题(犹如树干部分),确定写什么;第二层次梳理重点要点(犹如枝条部分),明确怎么写;第三层次罗列支持性细节(犹如叶、花、果),完成如何写好的目标。以这种“树”型图式构思全文,体现由总到分再细的层进式写作历程,由此生成的文本语篇结构合理、逻辑层次清晰、分析阐述深入细致。受图1、图2启发,39班和40班同学的80篇作文中有76篇结构安排合理:其中67篇作文标题之下分3段撰文,开头(第1段)、中间(第2段)和结尾(第3段)部分清晰可见;另有6篇作文标题之下分4段撰文,开头(第1段)、中间(第2、3段)和结尾(第4段)部分清晰可见;还有3篇作文标题之下分5段撰文,开头(第1段)、中间(第2、3、4段)和结尾(第5段)部分清晰可见。学生作文结构的适切性表明笔者基本实现本次写作改革尝试关于纠正学生英语写作文本结构不合理的目标。

5 结语

混合学习理论的优势为英语写作教学实现课下学习和课上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微课资源海量涌现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素材渊源;“树”型图式与英语写作的异曲同工之效使其堪当英语写作的谋篇策略。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关于“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5]17及“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敦促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5]18等指导意见。本研究所尝试的课下课上混合学习和“树”型图式相结合、先学再教后练的三步流程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实践性强、易操作、效果好,使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能够引导大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传递输入,通过课堂互动学习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树”型图式可引领大学生熟练掌握写前构思信息的写作范式,帮助其英语写作内容充实结构合理,真正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3.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79.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1.

[4]吴晓真,季佩英,范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62-68.

[5]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龚勋]

2016-05-10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混合学习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5JGB113)。

董银秀(1974-),女,甘肃武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社会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H319.3

A

1008-4630(2016)04-0087-04

猜你喜欢
图式混合微课
混合宅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