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整合视角下的初中小说教学初探

2016-09-22 08:36姚建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集市奶牛小说

姚建平

【摘 要】 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安恩和奶牛》一课教学为例,从课前初读,发现问题;从课前初读,发现问题;课堂再读,提出问题;对话文本,化解问题;探究本愿,拓展问题;回归生活,升华问题5个方面就问题整合式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问题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4-0082-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在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讨论、交流来学习小说,如何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和主旨,这就是笔者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持续探索实践的问题整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对学生主体的引导,即在研读文本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系列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以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五课《安恩和奶牛》为例,就问题整合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课前初读,发现问题

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初读文本,做到:①读课文两遍;②了解小说的概况,包括主要人物、故事概要和发生环境等;③了解作者简介;④划出难懂的词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预习,学生大体明白了该小说的基本内容:安恩老太太和她的奶牛在集市上散心,集市上的贩子与屠夫们对安恩产生了误会。学生发现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了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了自主学习习惯和发现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再读,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同桌学生讨论,思考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再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中确定一个递交给全班,想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的问题。在交流环节,学生提出了好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安恩需要钱,为什么不卖掉牛啊?安恩不想卖牛为什么还要把它带到集市上去,带到其他地方不是一样可以散心吗?安恩为什么不早点解释,这样就不会被其他人误解了啊?安恩为什么不让她的牛与其它牛呆在一起啊?等等。

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认真思考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合作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抓住课堂动态生成的各种问题,把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并迅速创设出一个主导性问题情境。本课教师提出的主导性问题是:安恩为什么要把奶牛带到集市上散心呢?该问题是大多学生提到的,也是分析文本主旨的导入点。

三、对话文本,化解问题

主导性问题确定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把主问题化解成系列小问题,并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探究、解决。

1. 这是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安恩?

学生在第一节里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安恩的穿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就能了解到老太太是一个年纪老迈、衣着陈旧、生活窘迫、节俭朴实、认真勤劳、安静从容而且非常自尊的人。有些学生从后面安恩与买牛人的对话中还能进一步了解安恩的精神世界,她是极富慈爱之心的人,她把奶牛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亲人一样来理解、尊重、关怀。

2. 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这是一个怎样的集市?

学生根据第二节内容很快分析出这是一头出身高贵、健壮结实的纯粹良种奶牛。从第二节及后面的情节中能得出:这是一个多种声音交叉的嘈杂热闹的集市。

3. 安恩可以卖掉这头牛吗?

学生讨论热烈,观点各异。有从牛的角度说这牛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已经老了,可以卖掉。有从安恩的角度说安恩生活窘迫,需要钱,牛又可卖到高价,完全可以卖了贴补生活。也有同学认为不可以卖,因为牛和主人有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平等相处。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暂不表态,只说待主问题解决后我们再回头来看。

4. 安恩为什么要把奶牛带到集市上来散心?

归纳学生的回答有3个角度:一是从牛的角度看,集市上有很多牛,和同伴聚会,牛不会孤单。二是从安恩的角度看,奶牛是朋友、是亲人、是心灵的伙伴,甚至是她挚爱的孩子,她把奶牛看成是和自己同类的生灵。三是从集市的角度看,集市上人多牛多,热闹,是人和牛散心的好场所。这时教师可适时介绍该小说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主旨: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表现人与动物心灵相通这一朴实、真挚的感情。作者热情讴歌了希默兰的农民,赞美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而健康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当地剽悍粗野的民俗乡风。至此,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头看问题3,其答案显而易见:安恩是不可能卖掉这头奶牛的。

化解主问题可降低其难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对作品主旨的理解。细化的小问题串要环环紧扣,为解决主问题服务,有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能找到答案,有的要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期间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启发与引导。这一过程可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理解。

四、探究本愿,拓展问题

在主导性问题初步解决后,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提出拓展性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内化学生的情感。如奶牛是孤独的,安恩孤独吗?奶牛在集市上真的不孤独了吗?安恩是好心,但她的做法好吗?她该怎么办?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做充分的预设:安恩也是孤独的,因为她的生活状态与集市上人的生活状态迥异,她无法像集市上的商人一样无所顾忌地与他人交流,她总是顾忌别人的感受,所以虽然“安闲”“旁若无人”,却使人觉得是因为没有可以谈话的人而孤独地“安闲”,至少安恩在集市上没有可以交流的人。

奶牛在集市上其实还是孤独的,因为“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由此可见,奶牛在集市上极不自然,反而很别扭。

安恩是善良的,她关心奶牛,同情奶牛,但却没有理解奶牛的感受,她把奶牛带到嘈杂的集市上,让奶牛离开了原本孤独却能悠闲自在地生活的地方,对于集市嘈杂的环境奶牛不适应,安恩自己也不适应。这种做法有问题,违背了安恩原本的意愿,她该怎样做才更好呢?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就让牛在家待着更好;让牛到没有干扰的自然环境中吃草散步更好;安恩多待在牛身边相互陪伴着或许会更好……

适合的就是更好的,拓展问题反映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其本身没有固定答案。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通过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应该平等和谐相处。

五、回归生活,升华问题

在主导性问题分析透彻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归生活,通过升华问题,内化自我情感。笔者让学生以“我会把自家的宠物带到哪儿去散心”为题仿写一篇小说。结果学生都能围绕关心动物,人和动物是平等的,我们要照顾动物的感受,合适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地方等话题展开。因为是小说仿写,使得那些家中不养宠物的学生也能有话可说。

新课标提出“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把小说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可以收到双赢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结合生活这一创作源泉进行写作,不但能深入理解文本主旨,而且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问题整合情境下的小说教学,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学习小说,最后又回到学生生活中去。这一过程能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与思考,加深对人物、环境、主旨的理解,并在学习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成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集市奶牛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小奶牛便签夹
热闹的集市
倾斜(小说)
奶牛吃草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热闹的集市
《奶牛的家》
美味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