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自我教育力探析

2016-09-24 02:54陈晓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生个体

陈晓清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师范生自我教育力探析

陈晓清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我教育力既是师范生的生存智慧,也是师范生个体差异性及独特性的一种表现。本文阐释师范生自我教育力有其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有其独特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

师范生;自我教育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教师”,是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然而,当前以职业为导向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开放的教育世界对教师的极高要求,师范生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师范教育也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要使师范生尽快胜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师范生欲育人必先自育之。培养具有自我教育力的师范生为构建新型师范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一、与自我教育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效果取决于各个分力的矢量和。教育力就是教育主体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方式交互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产生的综合教育影响力[1],包括支撑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外在力量以及教育本身所能体现出来的力量。教育力是无形的、多元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一具体环节,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者的沟通力、教学力、学习力、行动力、创造力、统筹力等。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我”表现出了最热情地关注和执着地追求,尽管东西方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所蕴涵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给予形形色色地剖析,学派林立,众说纷呈,但殊途同归,都从主体的角度认识自我。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身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感知、反省和协调。主体的形成与发展、人的自我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同步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我的反省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认识、感受、评估和调控[2]。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逐渐成熟的阶段,既有对自己过往的总结、反思和继承,也包括对未来前景的计划与憧憬。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体就产生了一种需要重新树立良好自我形象的强烈愿望与期待。自我教育意识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融动机、情感、思维、意志力和生命体验为一体的意识形态[3],对自我合乎实际的认识和评价为自我教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将自我教育目标付诸于实际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力”和“自制力”即为自我教育能力。因此,自我教育力就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存与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激发、推动、调控、运行、维持、转化各种自我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4]。其中,自我教育意识是自我教育力的核心,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反映了个体“愿学”的精神追求;自我教育能力是自我教育力的基础,是个体“会学”的教育能量和释放度。每个人都蕴藏着一定的自我教育力潜能,但各阶段表现方式与程度不尽相同。自我教育力既是师范生的生存智慧,也是师范生个体差异性及独特性的一种表现。

二、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理论阐释

(一)哲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后现代主义者的反基础主义理论为师范生自我教育力培养提供了哲学依据。

自我教育力是个体利用多种多样自我教育能力,有意识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发展。教育者的施教对求教者而言是来自于外部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影响力如何,是否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还有赖于求教者内在的自我接受力和转化能力。自我教育力实现了“自教”和“自学”、教育者和受教者的统一,是内外因得以融合的中介和桥梁。

反基础主义理论抛弃反映论,提出要重视认知活动中人的主动参与;崇尚多元论,摈弃僵化的同一性思维模式,转而寻求差异性和多元性。这些观点与自我教育力发展强调差异性、创造性、多元性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哲学领域与教育学领域共性特征的反映[5]。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在劳动实践中自身体力、智力、思想力、意志力等自由和谐的发展,也是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完满。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影响着自我教育力一般目标和追求方向的确定,即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都能通过自我教育促进智力、审美、道德观与政治观、生活技能、社会参与、信念的和谐发展,实现美好人生。这与我国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完善的自我教育力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二)心理学

心理学自我观的发展与成熟为人们认识自我开辟了新思路,拓展了自我教育力的研究范畴。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揭示了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感知等自我调节功能;新弗洛伊德主义强调自我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哈特曼则主张将自我与活动密切联系起来;马斯洛、罗杰斯对自我的潜能和价值、对人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等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些对于理解自我教育力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内容,个人是自我命运的主宰,乐观而富有创造性。当进入大学阶段,师范生逐渐意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改造自我的积极动机,努力促使自己向着实现“理想自我”的目标前进。自我意识在师范生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注重自我意识的教育,引导加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感悟以及外部世界的正确理解、评价,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

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古老而意蕴丰厚的自我教育力注入了新鲜蓬勃的活力。从我国先贤的“吾日三省吾身”、“不教之教”、“达师之教”、“悟”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杜威的“自我”与“自我教育”、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强调在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主及自我概念意义上培养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能力”的探索与研究等,为自我教育力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人本主义为代表的教育新思潮为自我教育力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存在主义教育流派主张“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以其深邃而广阔的内涵、引领时代的革新精神和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推动我国教育思想改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在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自觉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负责成为必然的趋势,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理念代替了单纯的学校职前教育,自我教育力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基本结构

新课程改革时代将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自我教育力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实现终身发展的综合能力。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不仅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概念明确的力学结构系统,而且具有明显的师范教育特色,其基本结构如图1。

(一)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师范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发展和成熟是自我教育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自我教育能力得以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自我教育意识是由自我教育动机、自我教育责任感、自我教育思维和自我教育意志力四者组成的。首先,自我教育动机是激发、指引、维持个体活动由他我教育转向自我教育的内在能量和冲动,决定了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教师要利用师范生对现实自我的不满,引导师范生对自我教育价值、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对学习成就的归因,使得师范生对自我教育力的培养更加自觉、更有信心。师范生对自我教育的知识和理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再思考和加工,以一定的教育观念带动教育操作思路的更新和变革,这是教育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自我教育思维产生的基础。师范生在这种内隐的自我教育思维指导下确定了自我教育目标并按照目标来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和责任,激励自己为了实现目标而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图1 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结构图

(二)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是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自知层面(自我认识能力)、自律层面(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强层面(自我发展能力)。人贵自知,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是清晰地自我定位的前提条件,也是师范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师范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反省,由此而产生诸如自信、自卑、自满、羞耻等内心情感体验和自我觉察[6]。师范生不需要外界的奖励或惩罚作为激励手段,就能按照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地调整自己的知、情、意、行与环境的平衡,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对自己的身心和情感、思想等进行自我约束和调节,使自己较长时期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抵制消极情绪和不良思想的萌芽。

每种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才能胜任,比如教师的教育科研技能、课堂教学艺术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等。师范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催化剂,是多元、综合、动态的能力,可以归结为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实践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师范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需要,能自己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应对各种困难,在学习、科研和生活过程中,具有挑战权威、勇于发表自我见解的开拓精神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并能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及思想观念中阻碍自我发展的负面因素,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使自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跨越人生的障碍,走向辉煌和成功。

四、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基本特征

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基本特征,既有新时期师范教育特色,又有着新课程改革时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自主性与能动性

师范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是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一体的,在遵循社会规范和师范教育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途径,不盲从、不迷失、不屈服于权威,体现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独立性。师范生制定了自我教育计划之后,要经历一个将自我的教育观念、人生观、价值理由内在思维活动转变为外在行为表现的交替循环过程,这种转化取决于自身的内驱力。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越高,个体的主体地位就越明显。

(二)时代性与终身性

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培养既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以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为价值取向,针对不同阶段特点对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促使自己的能力逐步提高,与时代接轨。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贯穿师范教育和职后教育整个过程,这既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师范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人的生存就是一个无止境的自我完善和学习的过程。师范生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提高自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准。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师范生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这是师范教育的特色也是优势之所在。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阻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师范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及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必须学会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调整、提升和完善理论,将自己培养成“行动与思想和谐发展的人”。

(四)示范性与个性化

师范生在努力汲取养料滋养自己,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对以后的学生能起到示范、引导、表率和参照的教育模板作用。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充满了浓厚的个体色彩,具有独特性、新颖性、选择性。自我教育目标和过程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职业定位、资源占有、价值取向等设定自我发展的目标,激发自我潜能,选择适合的自我教育进程、途径、方式,避免了一刀切,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

(五)创造性与技术性

师范生自我教育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是丰富而独特的创造品质长久发展的结果。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作为一名师范生要坚信个人的创造潜能和坚持力,勇于表达独到的见解,注重解决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具备创造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师生的创造能力发展。

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教育媒介如教育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对教育客体施以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媒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多样化,尤其是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环境的更新与完善,使得自我教育力的培养越来越技术化。

(六)综合性与社会性

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不是一系列能力的固定组合,而是动态发展的教育综合力。从内部因素而言,是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相互作用构成的教育能量总和;从外部因素而言,是师范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及群体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影响力。师范生既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能和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上进心,又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准,表现为二者的完美统一。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彰显不同的影响力,其发展始终离不开群体的影响,其他个体也是自我教育力发展的重要资源,离开了群体和教育环境,师范生也很难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与社会标准的差距,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剖析师范生自我教育力,对于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的启示是:要发展以自我认识和自我责任感为中心的现代课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民主性和启发性,给予学生学习的选择自由,唤醒、鼓励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为师范生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引导师范生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为目标,充分发挥出个体潜能,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塑造自我良好的自我教育力。

[1]杨芝兰.思想政治教育力及其整合机制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22.

[2]张晓静.自我教育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继宏,韩登亮.论自我教育的缘起及心理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77-79.

[4]韩永红,邵青山.论自我教育的文化功能及自我教育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1(7):63-64.

[5]田花.自我教育形成的内外因素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9.

[6]何基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5-78.

[责任编辑:刘济远]

Analysis of the Self-education Competen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HEN Xiao-qing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

Self-education competence is not only the students'survival wisdom,but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uniqueness.Normal students'self-educatin competence has philosophical,psych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basis,and unique structure and featur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self-education competence;the ability of self-education;self-education awareness

G655

A

1674-831X(2016)02-0038-04

2015-04-27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FJJKCG13-094)

陈晓清(1971-),女,福建闽侯人,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教学及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生个体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