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2016-09-27 05:46卢刚保明东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商务谈判译者

卢刚+保明东

摘要:口译员的角色在历史上一直被双语学家定位为类似于信息传递者或者协商者之类的中介,这一阶段,译员被要求 "准确、完整、忠实"地再现原语发言人的话语,而译员的角色仅仅是处于谈话双方之间的一个"客观(impersonal)"的中立地位,"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之后,人们对口译员角色的描述才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说法。一些学者此后开始认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促进了交流和沟通的进行,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了扮演了很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而他们的角色是"显性的"。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来简述译者在商务谈判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译者;译者主体性;文化转向;商务谈判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92-02

1.引言

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若火如荼,多元系统与规范理论粉墨登场,从此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真正开始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因素相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苏珊·巴斯内特为代表的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多元系统理论及操纵学派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翻译研究的学科范围和使命。这一时期,几部划时代作品的问世,如巴斯内特的《翻译研究》,勒费弗尔主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及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进一步使描述翻译学朝着跨学科、多视角的方向迈进,这些翻译理论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新的翻译学派-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启了翻译研究朝着"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发展的新纪元。比起语言学翻译模式和强调以目的语文本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化的转向更加强调学科的自足性、学科范式的规律性和开放性,更多思考不同时期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出版社及赞助商等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直被人们比喻为仆人、桥梁、摆渡者,协调者等等,"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讨论,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作用。"(许钧,2003)。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学者开始研究一些全新的领域,译者的作用与传统的角色开始被人们讨论。

2.商务谈判口译

2.1 何为商务谈判口译?所谓谈判,是指参与各方基于某种需要,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旨在协调其相互关系,赢得或维护各自的行为过程(刘园,2006:2)。商务谈判作为谈判活动的一种,既具备所有谈判所具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一些个性存在:

(1)以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为谈判的焦点。商务谈判本身就是一项经济活动,谈判双方都是以协调彼此的经济关系,最终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参与谈判的。尽管谈判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诸如政治、外交因素的影响,追究经济利益最大化无疑是商务谈判中双方共同的追求和谈判的焦点所在。

(2)商务谈判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磋商,由于各国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在遇到争端时难以一国规范为准则,必须按国际惯例解决。

(3)由于谈判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体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经济活动中译者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和谈判的最终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商务谈判口译的特点。口译就其工作方式而言一般分为连续口译和同声传译。连续传译中讲话与翻译交替进行,多用于政治会谈、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活动中;同声传译则是讲话人一面讲,译员一面译的口译方式,译员几乎与讲话人同步,最多比讲话人慢几秒钟。商务谈判口译多为连续口译,除了具有不可预测性、高压性和独立性等一般口译共同具有的特点外,还有如下特点;

(1)口译专业性强。在商务谈判中,无论是谈判组的技术人员还是谈判人员,都是各自领悟真正的专家,他们通常都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随时准备回答对方的提问,应对各种专业方面的质疑和分歧。因此,商务谈判口译不仅要求译员是两种语言的专家,同时也应是某一商务领域的专家,如通信、医疗、化工等。

(2)用语准确度高。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以取得己方的最大利益,"谈判一方在尽可能取得己方胜利的前提下,或者至少在不危害己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对方利益得到一定的满足"(白远,2004:104)。因为谈判人员用语常常较为准确犀利,而且专名术语的使用必须毫无偏差。

(3)具有灵活性的一面。商务口译不同于政治和外交口译的敏感和严谨,它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对于谈判中的各种冲突,只要本着"协调双方利益"的精神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对于谈判中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技术性的处理,选择译或者不译;又如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译者的一句"should we have a cup of tea or coffee, then we will……."就极有可能扭转整个事态。

3.商务谈判口译中译员的角色

3.1 商务谈判案例分析和研究。下面我们是一次就成立合资的谈判中讨论译员角色在商务谈判口译中的适度发挥。

译;I have tried to set out these thoughts about joint ventures generally. It is clear that joint ventures are not easy. Like marriage, they are not in word of our prayer book to be entered upon ill-advisedly or lightly.

译员:我已经尽量概况地把我对合资企业的看法都讲出来了,很显然,建立合资企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婚姻一样,用圣经上的语言来说就是不加考虑就草率行事。

译文:中国也一样,我们结婚之前必须要订婚。

译员:Same in China, marriage is under an engagement.

译:I mean business.

译员:我是认真的。

译文:我也是。

译员:I mean business too.

译(shrugging)Another thing must be clear: any dispute of whatever nature arising out of or in any way relating to the contract or its construction or fulfillment may be referred to arbitration?

译员:(耸肩)还要明确一个问题:凡是有关本合同的制定或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任何争议都可付诸仲裁解决吗?

中方:当然,所有争议都可通过仲裁解决。

译员:Yes, of course, any dispute of whatever nature arising out of or in any way relating to the contract or its construction or fulfillment may be referred to arbitration.(slowly and clearly).

译:What do you mean by that? I don't think we could reach any agreement……(very angry)

上述案例中划线部分译员翻译包含了所谈的信息,即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解决(Yes , of course),然而随后他又一字一句清楚不漏地重复了译方的提问再次肯定答案,这种过于啰嗦的重复或声明已经超越了中方的回答所提供的信息量因为这种过于强调的翻译无疑会给译方一种暗示即:当然可以通过仲裁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有必要问吗?实属多此一举!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译方听后会勃然大怒了,译员此时的话语翻译显然违背了量准原则的规定,即(1)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译员提供了过量的信息,因而造成了会话含意,让译方产生误解,从而使谈判陷入了僵局。

下面我们来分析该案例中译员的角色,译员的职责就是正确忠实地传达谈话者的话语信息,甚至在理想情况下达到准确无误地传达谈话者的意图的目的。谈话的进行都是由谈话者来操控的,是他们的语言和意图影响和决定着谈话的前景。在此过程中,译员本身是无个性、无主张的,是中立的,对谈话不应该施加任何个人影响力。即使在特殊情况下,译员在谈话中发挥了一定的能动作用,也仅仅是作为谈话双方帮手也协助谈话展开的。但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到,谈判双方都在积极认真地推动谈话的进行,双方并没有什么意见上的分歧,而译员的翻译尽管也传达了所需信息,却在不知不觉中由于他的不够准确的翻译带来了种种暗示,给双方的谈判制造了一种极不和谐的气氛,最终导致了谈判的一方爆发。所以由此案例我们应该看到,译员决不应该只是谈判中无关轻重的中介者,或是传达信息的传声筒,他的好或坏的发挥,无论是出于自觉抑或是无意识的行为,都会给谈判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4.译员角色的适度发挥

从以上论述和案例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译员在谈话中的能动作用,他不再充当"传话筒"或"隐形人"的角色。他决不是交谈中听人摆布的从属者,也不只是会话中的合作者,在必要时甚至发挥着重要的决定者作用。

然而,在肯定译员角色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正确适度地发挥译员的角色问题。积极地参与谈话之中自然十分有益,但过度干预也会给谈话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以商务谈判为例,我们应该倡导译员在翻译中抱有"置身事外"的态度。"置身事外"不等同于传统的译员隐身或绝对中立的说法,它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置身事外的角色观要求译员在谈判中坚持个人感情的中立,比如译员要抛弃个人利益,很多谈判中,译员往往有机会获取雇主一方的商业机密,如价格底线等。另一方面,"置身事外"要求译员以谈判双方的利益为中心,以合作原则为准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谈判当中来,彰显身份与谈判双方一起承担谈判中自己的角色。译员须牢记,无论在谈判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或直译或意译,或谨慎跟从谈判双方,或大胆超越原语,解决障碍,创造新契机,都应本着有利于谈判,各方受惠的精神行事。

参考文献:

[1]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 2005,(3). [2].高宁. 译学主体、译学对话和译者主体性地位[J].中国比较文学, 2006,(1).

[3]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野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4] 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3).

[5]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 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商务谈判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论国际商务谈判英语运用技巧
如何立足市场需求开展《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