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谫议

2016-09-28 22:11谭旭东
文艺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叙事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

○谭旭东



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谫议

○谭旭东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艺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引进和消化,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也逐渐被关注,被译介,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安徽少儿出版社都出版过系列欧美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数量不多,但也给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信息。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接受到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的润泽,但西方儿童教育理论却给了现代儿童文学先驱思想启示。鲁迅、周作人等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本位论”就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受惠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但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还没有来到中国,直到1949年以后,才有前苏联高尔基、伊林、西蒙诺夫等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传播,但欧美儿童文学理论的到来,却是1978年以后,日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陆续被译介到中国,上笙一郎的《儿童文学引论》和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影响不小。后来,美国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和瑞士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的魅力》被译介出版,给我国儿童文学研究一些启发。到21世纪,加拿大培利·诺德曼、美国齐普斯、格罗姆和钱伯斯等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才系统性地被译介、出版和运用。

这里,就西方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做一个简练的介绍。

一、儿童文学的多重理解

日本和欧美儿童文学界对儿童文学有多种定义,其中,日本儿童文学理解界有一些本质性的定义。上笙一郎在《儿童文学引论》里,就介绍过日本儿童文学专家关英雄、国分一太郎、鸟越信和横谷辉等对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还罗列了他们下的定义。关英雄主张,“所谓儿童文学,一般地说,是成年人为儿童写的文学作品”,“由于儿童的心性所追求的,常常是向往光明的理想主义的事物,因此,任何流派的儿童文学,都应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国分一太郎则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地意识到为儿童阅读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鸟越信的定义是这样的,他说:“儿童文学,就是能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的文学。”横谷辉则把儿童文学与社会变革结合了起来,他说:“在把握儿童文学本质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动人’、‘有趣’等儿童读者方面的观点,又要同时注意到‘揭露非人性的丑恶现象的热情’这一作者自身的愿望。”①上笙一郎所介绍的这些日本专家对儿童文学的定义,也影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界。加拿大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谈的儿童文学,他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大人为比较小的读者所创作的各种童诗和故事,包括给婴儿看的硬纸板书、给孩子看的图画书,乃至给青少年看的小说”②。其实,这不是他在下本质的定义,只是在说明他所涉及的作品的文体。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他把儿童文学当成诠释体系,认为儿童文学应该当作一个文类来思考。他还探讨了儿童文学里的意识形态,并运用心理分析、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各种理论策略来分析儿童文学中的种种内涵。当今欧美儿童文学理论界,一般是既把儿童文学当作文学文本,又把它看作文化文本的。而且普遍认为,儿童文学和儿童一样是被文化建构出来的,是一个成年人和儿童互动的场域,也是一个对话的空间。

二、童话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法,又叫精神分析法。它是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后在欧洲盛行,并被用于文学研究,成为一种批评理论,它重在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它的代表人物除弗洛伊德外,还有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法国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荣格在他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就认可童话的价值,他在课堂上也会以童话为例进行心理分析。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魔法的使用》也是探讨童话心理分析的名著,该书的前半部分,贝特尔海姆在简短地讨论许多童话的同时,探讨了精神分析的过程及其与童话相联系的方式。该书的后半部分,他对许多经典童话故事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例如《汉塞尔和格雷特尔》《小红帽》《杰克和豆梗》《白雪公主》和《灰姑娘》。③但运用心理分析法来研究童话,或者说,从童话里找到心理治疗的价值的,要算玛莉-刘易斯和维雷娜·卡斯特了。她们都算是荣格的学生,都在苏黎世大学任教。玛莉-刘易斯曾在苏黎世大学的荣格学院开设过童话心理分析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她的讲座内容有许多后来被编辑成书,包括奠定童话心理分析学基础的《永远的少年》,这本书以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作为分析出发点,让心理学家与读者们见识到童话心理分析的威力。玛莉-刘易斯的《童话心理学导论》一书认为,“童话不但是原型最简单也最赤裸、最简洁的表达形式……对集体与无意识心理过程来说,是属于最纯粹与最简单的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对于无意识的科学探究来说,就超越其他所有的素材”。台湾学者耿一伟这样评价过玛莉-刘易斯和维雷娜·卡斯特:“如果说玛莉-刘易斯·弗兰兹的著作是替童话的心理分析奠下基业,那么维雷娜·卡斯特的《童话的心理分析》便是带领我们进入童话心理分析的实践过程。”④维雷娜·卡斯特的《童话的心理分析》以《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冰雪女王》《爱人罗兰德》《白衬衣、沉重的剑以及金戒指》和《不幸的公主》等童话为分析对象,探讨童话在治疗中的作用,这部著作给予童话研究新的视角,也让读者发现了童话在认识社会、学会审美、接受教育及享受故事之乐外,还有对人心灵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童话心理分析理论有一个局限,它只适合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对后来的作家创作的童话,就很难把握其中的无意识世界了。

三、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一种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盛行于20世纪末,在今天也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批评理论。遍及文学、电影、电视、广告、流行音乐、时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文学的文化研究是把文学当作文化文本,而不是文学文本,注重挖掘和探究的是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场域和文化机制。它的先驱人物有英国的文化批评家威廉斯和霍加特。文化研究对儿童文学来说,主要是发掘其文化信息,找到其内在的文化规律和属性,因此对科幻小说和“哈利·波特”这样的畅销作品来说,解读起来,就更容易切中其文化属性。培利·诺德曼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就是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儿童文学的,它的第三部分“儿童文学与文学的诠释体系”中的第二节(即全书的第9章)“理论的诠释体系”就介绍了思考与阅读儿童文学时可以援用的理论。其中就介绍了心理分析的观点,特别介绍了贝特尔海姆与拉康的心理分析观点与理论。还介绍了原型理论,特别介绍了荣格和集体潜意识、弗莱的原型批评、利维斯托的结构主义、普罗普的功能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德里达的结构主义,还论述了儿童文学中的价值观与典范,等等。显然,培利·诺德曼的儿童文学阅读已经不是阅读,而是批评和研究了,但他告诉读者,儿童文学不再是传统的审美批评的对象,它可以有更大的阐释空间,特别是其文化属性和功能,完全可以借助其他的理论知识给予放大。不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要算英国的彼得·亨特、澳大利亚的约翰·史蒂文斯、凯瑞·蒙罗了,他们的理论是把儿童文学当作文化文本,而不是审美对象,他们的理论注重探讨儿童文学背后的文化场域和后现代文化内涵。

四、儿童文学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的是法国的茨维坦·托多罗夫。巴尔特和格雷马斯也是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俄国的民俗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据说给了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等很大启示,它主要是探讨民间童话,并按照人物的功能来划分故事的类别,为叙事体的结构和要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美国通俗文化研究和叙事学学者伯格就探讨过“作为原始故事的童话”,他认为民间童话就是一种原始叙事,即其他故事从中获取营养的基本故事。他认为,童话中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引发了大多数其他的通俗文化样式,例如侦探故事、科幻故事、恐怖故事和浪漫故事。⑤叙事学理论研究民间童话、儿童小说、卡通动漫和连环画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叙事学关注故事结构类型、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其他叙事元素,杨鹏的《卡通叙事学》一书是国内第一本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叙事学理论来研究卡通的著作。

五、儿童阅读理论

西方儿童文学理论里,还有一种值得介绍和学习的理论,那就是儿童阅读理论。这方面,美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值得一提,它是儿童阅读理论著作中最有影响的,2006年被引进出版后,也引起了关注,成为学校和家庭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指导用书。崔利斯的阅读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阅读和朗读价值的论述,二是对朗读活动本身的研究,包括朗读时机、技巧与方法的论述,三是对儿童小说、童话等阅读的论述。在阅读价值方面,崔利斯认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的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⑥。“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同样基于以下的理由: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在朗读中,我们还可以:在孩子的脑海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创造背景知识。建立词汇基础。树立一个阅读的典范。”⑦在论述为什么读小说重要时,崔利斯说:“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比电视、电影、艺术品或幻灯片更重要——因为文学作品最能贴近心灵的深处。而在两种文学表现形式(小说与非小说)中,小说更能贴近心灵,更能清晰地向孩子展示人生得意义,这也就是我大力主张要对孩子朗读小说的原因。”⑧在谈童话故事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时,她说:“童话故事之所以特别,在于它可以表达孩子的心灵及热情,童话告诉了孩子许多家长和老师想向孩子隐瞒的事情,童话教孩子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有冷酷及残忍的一面,孩子将必须亲自去面对。如果这是童话所能教给孩子的所有东西,那么童话早在很久以前就该消失了。除了上述的事实,童话也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是勇气及冒险。它建议孩子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⑨在朗读技巧方面,崔利斯认为,胎教很有价值,给孩子读书越早越好。给婴儿朗读押韵的文字很重要,韵文结合了各种声音、音节和韵脚,并且将这些混合之后形成一种节奏,孩子在摆动的摇篮里因为听到这些韵文而感到愉悦,并可能重复地发出单一音节的声音,例如“巴巴”的声音。崔利斯还试图帮助解决家庭阅读中遇到的很多具体问题,并列出有效书目,给出很多建议。崔利斯的朗读观念和方法很实用,来自实践,也有自己的思考。崔利斯还论述了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阅读的影响,还就家庭阅读、学校阅读和社会阅读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

2007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艾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该书还包括了钱伯斯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一书。钱伯斯既是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儿童文学理论家和推广人,这本来就是值得研究的现象。《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是欧美儿童阅读实践指导书,是给常年与儿童、图书打交道的老师和家长写的,它能有效地帮助老师和家长建立一个让孩子能快速进入状态的阅读环境,学习一种让孩子与别人分享阅读的乐趣,拓展个人阅读的方法。崔利斯和钱伯斯的儿童阅读指导书,传达了欧美儿童阅读的经验,也让中国读者看到了欧美儿童阅读与推广走在前列,而且实效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

六、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

在西方儿童文学批评和研究中,还被使用的批评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阐释-接受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很多女性儿童文学研究者采用。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是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它主要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英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和伊莱恩·肖瓦尔特等。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和露丝·伊瑞格瑞等。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方面,美国凯瑟琳·奥兰丝汀是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一书,不但从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小红帽》这个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随着时代的演变,还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论述男女与性别角色及这些主题是如何变化的,里面有女性主义的立场,也有对男性霸权主义的批判。看得出来,这部书也试图透过一个童话故事,来揭示三百年来人们对小红帽的成见,以及这个故事变迁背后的社会思潮。当然,欧美女性主义批评还关注女性书写的文本和男性书写的文本的差异,甚至还认为儿童文学或许就是女性文学,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绝大部分就是女孩,而男孩读者相对少多了。女性主义批评运用于儿童文学研究是有效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儿童文学作品里都可以找到性别意识,发现潜在的女性作为“她者”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儿童文学长期囿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和传统的文艺理论不同的是,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几乎是与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的最新潮流形成良性互动的,而且有的理论家本来就是跨学科研究,因此当他们解读儿童文学作品,解析儿童文学现象时,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了。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

①[日]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M],郎樱、徐效民译,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②[加]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凤芯译,台北:台湾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6页。

③⑤[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第107页。

④[瑞士]维雷娜·卡斯特《童话的心理分析》[M],林敏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页。

⑥⑦⑧⑨[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等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第22页,第38页,第95页。

猜你喜欢
叙事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