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关怀德育梦

2016-10-09 12:21
考试周刊 2016年77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德育

钱国芬

摘 要: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家教、情感、规范和人格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在追寻关怀德育的路上,应该明确关怀德育目的,营造关怀德育环境,构建关怀德育模式。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关怀教育 德育

一、现实:流动儿童道德成长面临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武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经济迅速壮大,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走进武进,我校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从原来的百分之十几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几。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加,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受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在道德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1.家教缺失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平时工作时间一般在12小时左右,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甚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重养轻教,只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对孩子的精神、思想关注很少,更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2.情感缺失

情感是行为发生的“第一推动力”。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流动儿童来说,积极的情感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家长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迫于生计,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与孩子的沟通比较少。有的家长还是两班倒,有时孩子一连几天都见不到家长的面,亲子之间的交流很少。孩子很难真正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规范缺失

由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经历和心理状况的特殊性,他们的行为比较自由,缺乏规范性。比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规范的学习行为,课间喜欢招招惹惹,随地乱扔垃圾,与人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肢体冲突……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个别同学还会欺负弱小同学,对弱小同学进行敲诈。

4.人格缺失

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需的桌椅也没有。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周围的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考:流动儿童道德成长急需关注

流动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成长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用心浇灌这些流动的花儿。美国当代关怀理论学派的集大成者诺丁斯提出和倡导的“关怀教育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基于诺丁斯的这一理论指导,我的关怀德育梦由此诞生了。

三、探索:关怀德育的实施策略

1.明确关怀德育目的

关怀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关心型的人。在目前的生活中,人们对关心的需要尤其迫切。人们呼唤关心,呼唤一种关心和被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诺丁斯认为,一项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应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应教育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让所有孩子都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一种终极观。以关心为主题的教育对整个人类智能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种能使人变得闪联善良和可爱的情感,还暗含着对能力的吃修补不断的追求。因此,她主张把关心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关心作为教育的首要道德目的。

2.营造关怀的德育环境

人的道德成长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在管理上过于追求规范、量化、统一的模式,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个体的必要关怀,致使学生的人文精神气息缺失。这样,一方面由于家庭对流动儿童的监管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课程内容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上的缺陷,流动儿童更容易成为学习上的后进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一些老师对班级里的流动儿童总是抱有偏见,认为他们比本地孩子相比要低人一等。用对待城市孩子的方法教育这些流动儿童,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一味地怪罪孩子。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危险的,它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我们要营造充满关怀的德育环境。

3.构建关怀德育模式

诺丁斯在关怀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主张中把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部分,即榜样、对话、实践和巩固。这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我觉得关怀德育模式可以从这四方面构建:

(1)榜样。我们认为,关怀始于教师的行为,完成于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如何关心他人,不是靠教师嘴上的说教,而是需要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学生通过对关怀的体验,才能从爱的情境和氛围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普遍关怀的责任感。

(2)对话。对话是完善和培养关怀这一道德理想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交谈,还是对开始未定的事情的真正探寻,寻求的是理解、移情或欣赏。对话不是为了获胜或劝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对话双方彼此关注,彼此联系,彼此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教师要在知识传递、情感和精神层面上进行多方面的对话,在开放与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沟通,从而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3)实践。诺丁斯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实践关怀,只有在共同的爱的实践中,通过师生间的“心灵交往”,才能充分理解关怀的理性,唤起学生的爱,才会更乐于接受和内化所获得的关怀意识,并与教师沟通、分享对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学校应让学生定期参加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关怀,培养关怀的意识和技能。

(4)认可。认可是一种评价,学生从老师和他人那里得到的认可是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产生力量感的源泉。其实,不仅学生需要认可,教师也需要认可,学生对教师的关怀的敏感性反应就是对教师认可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要教会学生欣赏、感恩。

关怀德育是我的一个梦想,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路上,我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我的关怀德育梦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关注现实中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关怀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要关怀儿童未来应该怎样活着,关怀其理想的可能生存状态、生活方式。让流动儿童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和提升,使他们的生活更具有意义。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社区盛开德育花